摘 要: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恩施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扶贫在2010年—2017年反而呈现出“越扶越扶不起”的趋势,2010-2014年全州扶贫款项在逐年上升的情况下,人均收入增长率却逐年下降。一些地区的盲目扶贫更是造成了不小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各行业的发展。文本研究认为:旅游扶贫的“可适性”仍未得到各地方的足够重视;贫困地区利益分配制度仍需要完善。发挥本地特色,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尽量让所有居民享受到旅游扶贫带来的好处,切实完善当地的金融市场是旅游扶贫的重点和关键。
关键词:旅游扶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1.问题提出
在理论上,英国国际发展局首次提出了扶贫旅游(Pro-poor Tourism)的概念。2014年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实现贫困地区以自我“造血”的形式彻底摆脱贫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云南贵州时指出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工作就是要做好精准扶贫。而旅游业是一个涉及行、游、食、住、购、娱等数十个行业部门的综合性服务行业,在边际消费倾向偏高的民族贫困地区,其乘数效应也相应的更大,扶贫效果也更加明显,造血能力非常显著。无独有偶,2016年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首次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因此,在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旅游扶贫成为民族地区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本课题主要以湖北地区为例,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扶贫与社会扶贫的结合,政府干预与社会帮扶的协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近几年,关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文章数量呈现井喷式增加,关键词侧重于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知网“民族旅游扶贫”进行检索并结合相关国外理论与实证,对获得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侧重于对“精准扶贫”提出后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模式、对策研究,这一部分研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精准扶贫提出后关于旅游扶贫的效应、贫困人口受益与感应研究等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微观数据,以此分析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需注意的是随着精准扶贫的提出,关于旅游扶贫的跨学科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这一部分文献仍然占比较少,应受到各个领域学者的重视。恩施地区地质情况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居民聚集区较多处于各大地形区的交界处,所受灾害影响较大,恩施灾害多发地区居民因灾致贫比例较大,贫困区域较广。恩施地区所在的西南地区所拥有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都位于地址灾害多发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扶贫难度大,区域广。
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有:⑴ 建设专业的旅游合作社,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扶贫发展过程中来,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和保障性,在决策上充分发挥民主性。⑵ 在鼓励居民积极参加旅游扶贫的工程中,支持居民用“资源”入股,政府要为每个乡村旅游合作社配备乡村旅游规划师与旅游扶贫创业导师。⑶ 切实推动当地金融环境的改善,引进有特点的保险险种和小贷方案,降低农民获款门槛。
2.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西南部,是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湖北省的自治州、地级行政区,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资源丰富。恩施州贫困人群较多,面积大,覆盖程度较深。下属8大县市全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0%左右,贫困问题是现在恩施州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从2014年开始,恩施州就开启了“旅游兴州”的旅游扶贫计划,在计划实行的两年后,旅游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现以4年为年度段,比较2010-2013年度段与旅游扶贫开始后的2014-2017年度段的月数据。
图3-1 恩施州2010-2013月度旅游收入统计图
3-2 恩施州2014-2017月度旅游收入趋势图
(数据来源:恩施州2001-2017年报統计)
由两张统计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旅游扶贫工程开展以来,全州旅游收入大幅上涨,2014-2017年段平均月收入约是2010-2013年段月收入的2.2倍,平均年收入的2.5倍。
特别是在法定节假日所在的月份,月平均收入可高达原有的2.7倍。在旅游收入这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现以2014-2017年段月度数据为例,计算并分析各月的平均同比增长率。
图3-3 恩施州2014-2017月度旅游创收同比增长趋势图
从2014年后,全州旅游收入年增长率为:19%、21%、7%。在旅游扶贫进行的前两年年增速能达到近20%,旅游创收大幅提高。经过对2010-2013年度表和2014-2017年度表的对比发现,自从2014年度开始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以来,全州的收入增长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月度最高值比同期增长了近100%。2014-2017每月同比增长率比2010-2013每月同比增长高出了近25%。实施旅游扶贫政策后的2014-2017年度月均同比旅游收入能够达到20%左右,其中法定假日期间同比增长率可达到30%左右。可看出,在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以来,前两年效果明显,旅游创收大幅提高,月均同步增长相对平稳且较高。
2016年,年度旅游人数高达4300多万,相对于去年同期增长率可达到18%;旅游收入也创新高的达到了300亿元,增长速度比全省水平高了近5个百分点。在一些黄金假期中、例如清明节、“五一”、端午节和国庆节,全州平均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恩施大峡谷、恩施土司城、建始石门河、来凤仙佛寺等州级重点景区日接待人次增长率高于25%,高于全省核心景区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
3.旅游扶贫经济学分析
3.1地区经济条件
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自古以来就有“一脚踏三省”的美称,历史上也曾被称作“湖北西大门”。来凤一直以来都是三省区交通要点和十分重要的缓冲区,县志上曾有“川湖肘腋,滇黔咽喉”的评价。截止到最新数据该县总人口约为40万人,土家族、苗族是该县少数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到总人口的61%以上。
2014年,来凤县政府响应州政府号召,大力开展旅游扶贫工程建设。近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6与2017每月收入基本上是相比月份的2倍以上,2014与2015每月收入也能达到1.4倍,收入提升十分明显。在五一黄金假日等所在月份,旅游收入更高,增速能达到30%以上。
在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以来,来凤县旅游年增长率为:75%、29%、3%。旅游带动增长的效果十分明显,旅游收入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发展趋势与全州类似。前两年增长相当快,第三年增速大幅下跌。在2017年的年鉴中,该县年接待游客量突破历史新高,达到了186.17万人次,相对于去年同比增长率高达24%,2017年旅游业发展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旅游总体收入相对去年增长约25个百分点。在5月19日,来凤县争取到了全国第一个旅游县级承办点,在此期间内,来凤县获得省政府高度赞同并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强县”。
3.2 旅游扶贫工程绩效分析
2016年,黄柏村各项工程逐渐进入尾声,扶贫效果呈现出最大化,该年的人均收入增长比去年提高了近13.27%,达到了近几年的最大增幅,在来凤县各村镇中名列前茅。该村的贫困户数量从2014年逐年减少,也在2016年达到了减贫的最大数量。2016年已经完成了2014年减贫计划的45%左右,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已经初见成效。
在实施旅游扶贫期间的2013-2017年段年平均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快于2005-2012年段增长速度,约有15%的高幅。2013-2017年段人均收入总体水平也较高,特别是在扶贫工程初见效的2013-2016年,人均收入增长率有3次高于全县人均增长率,20113年达到峰值超过14%。在基础设施及旅游区建设板块中,为完成景区周边的分块景区建设,来凤县交通局在两年之间实现了景区95%以上的公路硬化、当地居民和政府共同参与了观赏性花田的建设,景区开发部也对景区周边的民居进行了“土苗文化”改造。从县城到景区近半小时的车程,比原来节约了近50%的时间。景区已建成“北部古文化体验区、中部民俗风情体验区、南部观光休閑区”三个功能区。
在乡俗文化建设板块中,黄柏村村委会于2014年以立碑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两块残碑内容为主题开展了“文明古风,一脉相承”的乡风建设活动。为了维护景区形象,该村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实行门前三包。二组古院落,新建了垃圾池,还为各家各户发放了垃圾桶。
参考文献
[1] 罗平.政府职能模式的三种类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43-47
[2] 唐勇.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14-1116
[3] 蒋莉,黄静波.罗霄山区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100-101
[4] 杨德进,牛会聪,白长虹.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J].人文地理2016:119-120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项目(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经济效应研究 CX2018SP16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