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12-10 11:1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土墩墓”的研究是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探讨吴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有助于我们对“土墩墓”进行深入的研究。“土墩墓”研究中有些问题必须首先加以明确,才能确保研究走上正轨。文章从“土墩墓”的名称问题、“一墩一墓”与“一墩多墓”问题、“土墩墓”研究中的“分研究区”问题等等诸方面,对土墩墓这一特殊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土墩墓”的一般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的概括。

关键词:苏南地区;土墩墓;墓葬研究;墓葬特点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udun tomb”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archaeology studies on Wu Culture which locat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ut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 history.It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udun tomb” as ou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proceeds.

Only after we have specified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in the first place can we make sure that all the research will fall into place. This article covers lots of aspects of “Tudun tomb”, such as how to name it、the diferrence between “one Dun with one tomb” and “one Dun with more than one tomb”、 “the separ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so on. The article has a discussion on this special site too. Finally we made an explorative summery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Dun tomb”.

Key words: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Tudun tomb; The research of the tom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mb

一、 前 言

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南部,无论是丘陵、山地还是平原地区,常能见到凸出地面像馒头状的大小土墩,而这些土墩又常成群连片地集中出现,经考古人员数十年来的研究,现已确认这些土墩大多是人工堆筑而成的古代墓葬,也就是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墩墓”(1)。这类土墩墓据其内部结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用石块垒砌墓室的土墩墓,称之谓“石室土墩”(2),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山巅及浙江北部太湖之滨; 2.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称之谓“土墩墓”,遍布于江苏南部及皖南地区。本文所讨论的土墩墓为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区域限定在江苏南部地区。这批土墩墓的时代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特点和有关C14测年数据综合推断分析,其年代约当中原地区西周前期到春秋战国之际(3)。这些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存的特色,它与同期的吴越地方性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目前江南地区保存较为理想的商周遗址发现、发掘较少,而土墩墓又分布广、数量多、持续时间长、保存状况好,因此对土墩墓的研究是考古学界研究南方地区考古的重大课题。又由于江南地区各省对土墩墓发掘工作的不平衡,目前尚难对土墩墓遗存作出总体考察研究,这还有待将来进一步的科学发掘工作。本文仅就江苏南部地区的土墩墓作一探讨,试图阐明苏南土墩墓的有关特点并揭示土墩墓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将土墩墓的研究引向深入。

二、 苏南地区土墩墓的研究历程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史学界为探讨长江下游太湖之滨、钱塘江畔长江三角洲吴越两地的历史,于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了调查及考古发掘工作,揭开了吴越文化研究的序幕,发现了一些带几何印纹陶因素的遗址和墓葬,这对江南原始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4)。

解放初期,华东文物工作队、南京博物院和江南地区各市文物部门在吴越文化遗址和墓葬的研究上做了些被动的工作,零星发掘和采集了一些标本。如1954年6月,丹徒烟墩山发现的宜侯簋和一大批青铜器、原始青瓷器等重要文物,拉开了解放后研究吴文化高潮的序幕(5)。1961年10月曾昭、尹焕章同志联合撰文《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6),文中对吴文化文物、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有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吴越文化研究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深入,为针对性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如句容浮山果园(7),高淳顾陇、永宁(8),溧水柘塘、乌山(9)等地土墩墓群的发掘,对吴文化研究曾产生过某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研究土墩墓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土墩墓研究中存有许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完善,考古地层学开始在土墩墓发掘中被具体运用,使苏南土墩墓的考古学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发掘工作,如90年代初发掘的丹徒南岗山、金坛连山、丹阳大泊等土墩墓群,人们便开始对许多传统认识进行反思,依据科学的考古材料提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全新观点,将吴越文化这一特殊遗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历程,这一千古之迷目前正在逐渐被我们所破译和阐述。

广布苏南地区的土墩墓遗存极为特殊和复杂,现据其所处地形和地势分析归为两大类型,即“平原类型”和“丘陵山地类型”。“平原类型土墩墓”以丹阳、武进、江阴、溧阳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域。这些土墩墓均分布于平地或水田之中,其土墩在地势上显著高出地面,总体呈缓坡馒头状,因常年遭雨水冲刷及农业耕作的人为破坏,土墩的高度正在逐年降低,有的甚至已夷为平地。这些土墩墓常以组群的形式出现,每群均相对集中分布,数目多少不等,一般十余座或数十座,个别达百余座。土墩的大小不尽相同,但每群中均有一座或数座相对高大的土墩,与其邻近的中小型土墩形成明显的区别。现存土墩的底径一般为7~8米,最大者达80余米,土墩高度不等,一般为2米左右,有的高度竟达10余米。由于这一类型土墩墓所处平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都较为发达,故目前土墩的人为破坏和夷为平地的情况极为严重,其土墩墓的原始数量、风貌、布局已有极大的改观。如武进淹城附近千家墩,据当地村民说原有大小土墩100余座(10),在文革期间平整土地的运动中毁平了绝大部分,当时墩内出有原始瓷器和几何印纹硬陶,估计这类被毁土墩应为墓葬无疑。目前这一带仅存数座较高大的土墩,从现场调查分析看,这类土墩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数座相对集中分布,若再考虑到以前毁平的土墩在内,当时这一带的土墩当以群为单位出现,形成大墩联带小墩的格局,这些较大土墩的周围或附近常有水池(塘),有些土墩就位于四周环水的岛上。据平原地区地势观察和分析,这些水池(塘)当与土墩墓有直接的关系,应是就近取土筑墩而形成的土坑遗迹,与土墩属同一有机的整体。小墩取土相对较少,或集中于大墩附近取土,数千年变化之后,当年的低凹之处便会逐渐淤平或被近现代人有意识填平造田而不存在。高大土墩墓因其土方工程量浩大,形成的取土坑塘相应也大,难以淤平而得以保存至今。在考察这类池塘形成过程时,我们应考虑到当时的集体合作、筑墓取土地点相对集中的情况,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那些小墩附近无池塘或坑时会有帮助。经过上述分析推理,可以说苏南地区平原类型土墩墓群当属就地取土堆筑而成,土墩附近常伴有水池塘坑存在,这正是平原类型土墩墓的一个显著特点。

推荐访问:土墩 几个问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