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蔺市古镇,谁是最早的长江大桥,川江第一桥的四大未解之谜

时间:2022-12-10 11:40:06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uO^?ӟiz]5iuiiM?书记载“长江蔺市浮桥之战”为证的。蔺市浮桥存在5个月,虽建于枯水季节,它却经受住了川江洪水冲击,堪称古代长江大桥之最。

不仅浮桥上荡漾着古镇蔺市厚重的历史足音。而且,蔺市的山川风物,如梨香溪等,在《水经注》中也早有详尽记载。因而,蔺市不但具有新石器以来的深厚文化底蕴,还具有名闻古今的丰富文化遗产。

如果遇到一个赶场天,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茶馆里,沏一壶老茶,闲听一段古镇的往事,来一段对野史的诵读,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龙门桥,

“川江第一古桥” 的波诡云谲

2006年4月4日,三峡库区惟一整体搬迁的古桥——时年131岁的蔺市梨香溪龙门桥开始搬迁。那天,许多镇人来到桥边,冒雨目送这位乡邻告别“故居”。 1883年,英国人立德经过此处,看到龙门桥上面“正在砌3座巨大的石牌坊”,于是在《扁舟过三峡》中给予了记载。其实,立德看到的只是此桥造到第八个年头时的情景。浩大的龙门桥工程由当时著名的造桥师陈永恩主持建造,前后耗时13年,耗资10多万元,用工1000多人。为了表彰陈永恩,地方官员特意奖励了他一个银盘。但陈永恩没有独享,而是将银盘埋在了大桥底下。龙门桥桥上三道牌坊,都在10米左右;每道牌坊有大小三个门洞,中门有圣旨字样;桥上还有10多处雕刻,双狮、双象等等,尤其是3米多高的龙头,镂空雕刻,十分精美。

“这座桥的建造,有许多诡谲现象。”被称为“蔺市镇活字典”的乡土老作家周红河在我们造访新龙门桥的时候,为我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875年陈永恩主持,由于他并没有亲自到现场,结果地基挖了3年,也没找出硬质基底。1878年,他赶来亲自督战,并捐出300元钱,终于开掘成功。此后再经10年苦修,高40米、长174米、宽10米的龙门桥方才得以建成,成为长江沿岸最著名的古桥之一。

此外,据说造桥时,基址怎么都选不准;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一个老乞丐踏水而过,人们顺着那条线路过去,竟确定了基址。于是人们收留了乞丐,他什么也不做,只天天打磨石头,但磨来磨去就那一块。他走前将石头留下,说要回报主人。最后竣工时,桥却怎么都合不拢,主人想起乞丐的话,将这块石头放上去,正好严丝合缝。人们才明白,这老乞丐就是“鲁班祖师爷”!

现在,诡异的龙门桥尚有四大谜团没有完全解开。

一个是桥面由青石板铺成,桥正中有个地方叫“一脚踩五石”,一只脚可同时踩住五块石板,每块石板形状各不相同,造桥工匠为何要这样做呢?

再就是桥南北两侧有石雕的当地文武状元像。但桥为清代所建,两位状元却为何身着明代状元服饰?

还有桥上两条巨大的石龙都由整块石头雕成,每条重量都在10吨以上。在当时没有起重设备的条件下,它们又是如何运输安装的呢?

而且整座桥共用石料2万余立方米,但与蔺市周围的石料材质并不相同。这些石料又从何而来……一切的一切,至今都无法破解。

龙门桥的诡奇,还有一个是关于无头文士像的惊悚故事:

据说,从前镇上有个员外生了一女。当老两口发现小姐突然消瘦之后,就夜伏观察。只见一白衣书生飞跃入窗,与小姐偷欢,夜夜如是。书生灵如脱兔,捉他不住;员外便拷问小姐,得知他就住在对岸的龙门桥头。员外令小姐下次欢愉时,给他胸口衣前别上一根针。小姐照办。

员外然后守在龙门桥头,寻身上带针之人。久而不得,于是像古词中所说的,“把栏杆拍遍”——这一拍,就看到栏边“文状元”的胸口上有根针……

现代版的

“乡村乌托邦”故事

除了那些诡奇的故事外,在古镇的鸡公山上,还延续了无数个现代版的“乡村乌托邦”故事。

鸡公山上,法国风情的建筑、大木桶、漫山遍野的葡萄架……“红酒小镇”正在一步步完善。其中的葡萄园,被分成若干小块,平时分租给有田园牧歌情结的都市客,然后由古镇的农民代为打理。等待葡萄丰收的时候,田园主们便可以在葡萄架下采摘,也可以在酿酒师指点下,自己酿酒。

或许现在的鸡公山更多了一份欧式田园的风情,然而,在蔺市还被称作蔺市坪的时候,这里就开始埋下了古道热肠的故事。

涪陵地方史专家蒲国树告诉我们,东汉末年,诸葛亮火烧新野之后,刘备被“逐出”中原。诸葛亮只好率兵溯江而上,途经涪陵时,便屯兵于鸡公山上。当时,诸葛亮眼见鸡公山上土地荒秃,农作物萎靡,百姓只能靠野菜度日,于是令部将拿出从北方带来的玉米赈济饥民。老百姓珍惜来之不易的粒粒金色玉米,舍不得食用,将其播种在鸡公山。哪知,夏季一场暴雨,将玉米苗冲得七零八落。诸葛亮又命士卒栽树,防止水土流失。

两年后,玉米丰收,百姓高高兴兴主动上缴军粮。诸葛亮却拱手致谢,颗粒不取……蔺市“君子镇”朴实民风也许就从那时候开始的。如今,鸡公山上鸡犬相闻、夜不闭户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人们诗意的栖居中得以延续。

“蔺市活字典”周红河还将“杜甫喜吃担担面”的龙门阵摆得十分有趣:据说,杜甫来到蔺市,快要饥饿而死,幸亏本镇一位善良的村姑,在丝毫不知杜甫身份的情况下,天天送他两碗担担面,一连十天,这位伟大的诗人才缓过气来。于是,杜甫欣然题字:“蔺市担担面,味美甲巴蜀!”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人就在蔺市苦苦寻觅历史的记忆,而这段记忆早已在数千年前就被种下。从考古地层学及类型学分析,蔺市出土的遗物的时代,从新石器晚期一直到明清……其实,或许历史远比“科学探究”的结果来得更早,在这块土肥水美的地方,蔺市人已经伴着长江水,伴着鸡公山上的日升日落,伴着镇上那棵歪脖子树生活了很多很多年。

注:颜长江、黄海、周红河、蒲国树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推荐访问:长江大桥 谁是 之谜 古镇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