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国内为对温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泉的形成机理、温泉的水资源评价、温泉的开发利用、产生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等方面,并取得了一下几个认识:(1)温泉的发育以地质构造为基础,地下水在地下流动过程中经加热后喷出地表形成温泉,但也存在人工开挖形成温泉。(2)对温泉水资源的评价从矿物成分、水温、水量等方面,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虑。(3)针对温泉的各种特征,从多方面对温泉加以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5)解决温泉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有的研究大多从温泉个案入手,研究温泉的形成机理、评价方法及开发利用,且偏重于温泉旅游方面。今后,应加强如何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使温泉得到可持续开发等发面的研究,使温泉的开发领域能够更广阔。
关键词:温泉;形成机理;评价;利用;旅游;问题;改善
引 言
温泉是一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或细菌,水温可低至25°以下,高至100°以上,具有发电供暖、种植养殖、身体保健、休闲旅游旅游等功能,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有极大作用的一种天然资源。据统计,当今全球已发现初具规模的温泉6000多处,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少数分布在大洋洲和南极洲(骆高远,2008)[1],中国已知的温泉点已经超过3000处[2]。温泉可以使温泉旅游区客房的可见收益增加70%(张晶)[3];温泉资源量丰富,仅山东省可利用地热资源量相当于150亿吨标准煤所含能量, 每年可创造800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王志东,2010)[4];广东被开发的地热资源每年产值数十亿元,创税达亿元以上(张欣欣,2010)[5]。因此,温泉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张的手段之一。
1.温泉研究的主要内容
1-1温泉的形成机制
地热水的自然涌出或人工挖掘都可以称为温泉。一般认为温泉的形成是岩浆(火山)活动的结果,但由于其形成原因复杂,所以至今该问题尚未完全解[6]。美国科学院院士whiet利用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对温泉的成因做了分析[7]。黄尚瑶(1993)都依据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对温泉的成因做了阐述[8]。万登堡(1998)根据藤冲热海的化学组分之间的浓度关系将温泉的形成作出四种分类[9]。
热水形成需要具备热水补给源、断层通道、热源、热储盖层等条件[10]
(1)温泉的热水补给源
温泉的补给是形成温泉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地区温泉补给源的研究,可以为解决温泉开发过程中出现污染等问题提供依据。
温泉水的来源大部分是大气降水,利用Craig的雨水中的δD和 δ18O之间的线性关系式δD=8δ18O+10,可以推断泉水是否来自大气降水[7]。石卓(2010)对赤峰热水镇泉水的同位素与周边水比较,得出泉水的补给源[11]。对于补给区的海拔,越是高海拔地区的降水,其氢、氧同位素比越小[12]。刘存富(1984)计算出了运用同位素补给区高程的表达式[13]。柳春晖(2006)利用同位素计算得出补给区的纬度、温度[14]。
(2)温泉的传输通道
温泉之所以具有与一般温泉不同的特殊性,与其特殊的循环途径和循环方式有很大关系。在热水的循环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围岩岩性、水压等等。唐辉明(1989),籍傅悉(1964)认为近期动的深大断裂,是载热流体的良好通道[15-16]。曹细如(2008),程先锋(2008)等对个案分析热流通路和断裂的关系[17-18]。刘善军(1998)认为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泉水的循环深度深度的影响很大[19]。尹大明(2000)指出由于裂隙所在的围岩性质和所受应力的不同,导水性质差异很大[20]。欧朝新(2008)对贵州剑河温泉评价后认为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环境对温泉的运移提供良好条件[21]。岩石有导热和隔热差异之分,李爱勇(2010)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围岩对温泉热液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保温盖层作用[22]。
(3)温泉的热源
查明各地区温泉的热源是什么可以了解开发区温泉的生命周期,确定该地区温泉的价值参数。陶士振(2000)认为地球内部所蕴藏的各种热能有地球凝结热、重力压缩热、潮汐摩擦热、构造运动摩擦热、放射性元素蜕变热、化学反应热等,它们为温泉的产生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条件 [6]。叶思源(2002)总结出目前关于温泉的热源主要有岩浆残余热、放射性元素衰变热、断层摩擦热、地热增温等[23]。这些热能较高、分布局限的局部热源体系对温泉的形成起决定作用。杨现国(1999)等对不同地区影响热源形成因素采用逐一排除的方法对热源的成因做了研究[24]。
1-2温泉水资源的分析
评价温泉资源是要从合理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及取得最大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温泉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温泉的评价为其开发规划提供科学的判断标准或理论依据,是科学开发和利用温泉资源的前提。熊继红(2009)通过对温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可知,评价温泉资源必须遵守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效益性原则、市场性原则[25]。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主要受到矿物含量、温度、出水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李黎,2008)[26]。因此下面从温泉的上述三个角度展开予以评价。
(1)对温泉的水质评价
温泉中主要的成分: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或其他[25]。高温度条件下许多元素的溶解度比正常条件大得多,因此温泉比其他泉水含有很多特殊元素。顾新鲁(2011)将热水的衬值等于热水中组分平均含量/冷水中组分平均含量,可以根据平均衬值对温泉的特征组分予以区别[27]。
温泉水质的分析方法,多采国家的相关规范对泉水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再利用图线、图谱、软件、计算式等方法对温泉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此为温泉开发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杨妍妍(2006)依据《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8538一1995)测定广西博白温罗温泉水41项指标和特征同位素,然后运行Aquachem软件绘制主要离子分析和同一条曲线上不同水化学性质的水类型的schoeller图,进行水质分析[7]。 柳春晖(2006)利用离子随时间的演化图分析离子含量的变化[14]。王大纯(1995)对实地测得水温、pH、电导率、Eh、DO和温泉水化学成分,总结出温泉水化学离子组成的库尔洛夫式,以此来直观表示化学成分及其含量[28]。杨金和(2008)对温泉地热区水质分析资料采用R型、Q型谱群分析、趋势分析等手段进行综合研究,根据亲合性与相斥性分析特殊元素的来源[29]。齐志龙利用某些微量元素比值来确定其水化学特征的相似性[30]。
当今研究表明温泉中的某些元素含量变化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对这些特殊元素的成因、来源分析有助于更大程度的利用温泉,实现温泉的可持续发展。当今的研究发现,温泉的特殊成分是因为淋滤围岩(包括岩浆岩、沉积矿床)、温泉在地下深处的物理、化学反应、循环深度和时间等等。
如果温泉水化学成分基本是稳定的,那么水中离子的来源主要是淋滤围岩。对于温泉中的特征元素,河南下汤地区地热水中F-1的富集与火成岩有关,SO42-和HCO3-离子是地下水经深部循环而产生一系列溶滤交替和蒸发浓缩作用而成(唐辉明,1989) [15];齐志龙解释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使阿拉山地热区F-1的含量偏高的一个原因[30];广西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对广西博白温罗温泉的SO42-高含量进行研究,认为可能与深断裂带上分布有硫化矿床有关[31]。顾新鲁(2011)认为新疆温泉县地下水中SiO2含量主要取决于地下热水温度和循环时间[27]。籍傅悉(1964)在对甘南、川西北地区的温泉的研究中发现,温泉从花岗岩中流出和温泉喷出前后温度变化形成石灰华都与温泉中Na+多于Ca2+有关[16]。张伏泉 (2002)认为温泉中K+、Na+、偏硅酸含量较高,可以说明泉水来源有一定深度,地热资源有一定开发远景[32]。
地下水中的离子在复杂的化学反应中往往会导致离子组合在地下水中的比例发生变化即为地下水的变质。强酸根与弱酸根的比例系数(K)和溶液的离子强度(I)定量表征水化学成分的变质程度(杨妍妍2006)[7]:
Ci-离子体积摩尔浓度,Zi-离子的电价
地下水在深部地壳循环过程中往往会有放射性物质的渗入,从而导致某些温泉中含有特殊的微量元素。文湘闽(2010)对对降札温泉周围环境、室内空气、水、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发现氡污染严重,会对长期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游客和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33]。
(2)温泉的水温的评价
张建(2004)依据温度将温泉分类如下:20-40℃的为低温温泉, 40-60℃的为中温温泉, 60-80℃的为高温温泉[34]。温泉具有上述的温度变化范围正是温泉受到人们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评价温泉的温度主要应从影响温泉开发价值的温度的变化和温泉的热储两个方面探究,以此实现温泉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温度变化的内力作用体现在地温梯度上,即温泉的温度在垂向深度的变化。我国温泉资源遍及全国各地,多数属中低温地热资源, 但差别十分明显, 除青藏高原外, 总的来说盆地的地温梯度是由东向西逐渐变小(李飞,2008)[35]。地温梯度垂向上变化主要受深度、地层结构、岩性及热储层与隔热层组合、不同的构造运动对地幔高导层埋深等因素控制(顾新鲁,2011) [27]。另外O.卡普迈耶和R.海涅尔也指出:“在大地构造相同的地区,地热梯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岩石热导率的差异”。
按照水温动态规律,应该首先分析气压、降水、气温等外力因素的年动态与水温年动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采用序次相关分析法,分别计算各温泉各年水温与气压、气温、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序次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36]:
式中Di为两个观测资料系数中相应序次的序差,n为资料个数。此外尹大明(2000)认为同一泉群各点水温伴随其化学物质含量而有所差异,水温高者硫酸根含量相对较高,硬度和矿化度也较高,水温低者反之[20]。
李学伦(1997)等研究了利用温泉水的温度变化、即温泉在深部循环过程中的热平衡,计算出温泉的循环深度[37]。
(3)对温泉的热储评价
柳春晖(2006)对温泉热储的确定可以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准确可靠,但是耗时、价高;计算法包括地温梯度计算法、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计算法和地球化学温标计算法[14]。
如果水热系统里的对流循环运动中的某种溶解一沉淀反应产生的平衡浓度值和反应温度有关,就可以根据这一浓度来反推反应场合的温度,这种方法即为使用最广泛的地球化学温标法。杨妍妍(2006)要做地热温标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反应物必须充足;水一岩之间必须达到平衡;水(气)向取样点运移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再平衡[7]。
业已建立和正在建立的地热温标方法主要有:SiO2温标、Na-K温标、Na-K-Ca温标、Mg校正的Na-K-ca温标、Na-K-ca-Mg体系平衡图解地温计、多矿物平衡化学温标等(汪集肠,1993)[38]。由于热水气化后的蒸汽散失和冷水混入对地球化学温标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利用变化规律较强的Cl-来对各温标化学元素进行校正。如:CNa=6.50CCl+55.3CK=1.20CCl+97.6 CSiO2=2.31CCl+25.1这是对热储计算中进行矫正的方法[44]。杨现国(1999)根据研究温泉的水质特征,选择Cl/(HCO3+CO3)比值作为“温度指示计”对热储温度判断,若比值大则热储温度高[24]。
(4)对温泉流量的评价方法
温泉流量的变化有多种原因,程先锋(2008)根据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变化得出丰水期的大流量并非由当年降水的直接排泄造成,而是补给区渗入的降水通过含水层的水压传递在排泄带的水动力表现[18]。
张伏泉(2002)以地表径流枯期径流量作为地下水的补给量。根据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运流模数M,运用径流模数法Q=86.4×F×M, 计算地下水枯期天然径流量[32],式中:Q为地下水天然径流量(m3/d),F为计算区面积(km3)。
地热矿水可开采量评价:建立地热流体水流方程;合理确定未来地热井开采水位降深值(S);计算地热井可开采量(Q);进行热均衡分析,确定地热井热量均衡的地热田面积[40]。
温泉的生命价值即温泉的年龄可以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体现温泉在未来流量的变化,因次对温泉的年龄予以测定是很有必要的。
确定地下热水年龄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有目前普遍运用的同位素法、惰性气体法和水动力法(柳春晖,2006) [14]。Dvasiosn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C13、C14 等对地下水年龄进行了计算[41]。另外,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氖、镭226和氛222进对地下热水的年龄进行计算,1969年由苏联化学家契尔登采夫总结镭氛法估算地下水年龄公式[14]:
其中:入为226Ra的衰变常数,其值为4.26×10-4a-1,NRa为镭的含量,NRn为氛的含量,单位均为(Bq/L)。
1-3 温泉的开发利用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起,温泉的开发利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医疗与疗养,第二是休闲旅游功能的开发,第三是其他方面的利用。
(1)医疗与疗养
可以按照《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 13727-92和《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 11615-89中关于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要求进行评价(林文业,2010)[40]。温泉对数十种疾病都有治疗或助疗作用,特别是对皮肤病的治愈率为 11.17%, 平均有效率为 85.02%(李飞,2008)[35]。姜功平(2009)认为温泉水疗的作用体现在净化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有消肿、镇痛、防止与矫正关节畸形的效果;温泉浴联合复方松馏油糊治疗慢性湿疹安全、疗效显著[42]。温泉泳可使四肢及心肺功能得到均衡的锻炼[43]。温泉泥治疗可以对急性炎性患者患处起到镇痛、消炎、缓解痉挛等作用[44]。中西医结合温泉水是老年性瘙痒、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较好的选择[45]。
(2)温泉旅游
温泉旅游是一种以温泉资源为依托,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风情为支撑,以感受沐浴、休闲文化为目的,所进行的观光娱乐、康体保健、商务会议、科普教育等休闲活动[46]。在20世纪80年代,温泉旅游业开始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温泉旅游步入了成熟发展阶段,对其投资规模大、投资模式多样,旅游功能增加,开始向产业化发展[47]。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5 年止,我国已建温泉旅游企业(包括温泉洗浴、医疗、游冰、游乐等)近 2000 处,年使用温泉、人工温泉井地热水估计约 1.38 亿立方米(刘丹萍,2010)[48]。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非常成熟的景点景区已经形成,温泉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总体水平低[35]。
温泉资源地理分布具有地域性、分带性特征,而温泉旅游属于季节性和短途性旅游,其发展的持久性依赖于游客的重游率(王冠贤,2004) [49]。以发展较好的武汉地区为例,具有以下优点:区位条件优越,温泉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组合良好,客源市场指向明显[26]。
利用温泉旅游资源能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繁荣地方经济,同时有利于温泉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所具有的创汇、创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各地区日益显现。
(3)温泉开发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工农业方面,温泉的主要用于养殖和发电。如北京每年种植温泉特种蔬菜20hm2, 名贵花卉70多种, 温室大棚鲜花800万枝(李飞,2008)[35]。温度高于150℃的高温地热系可以发电,达到255处,总发电潜力5800MW/100a;可用于非电力直接利用的有2900多处,总开发潜力在2000亿吨标准煤的相当量以上(林文业,2010)[40]。此外,温泉对一些稀有菌种的培养和提取具有重要意义。如研究高黎贡山温泉一株嗜热菌的生态特征及营养需求特征,为高温微生物菌种资源研究提供参考[50]。温泉还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唐辉明(1989)在对下汤地区温泉研究中指出当地的水温变化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15]。
1-4 温泉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1)温泉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温泉正确的利用取决于开发商、消费者、监督者,只有正确处理他们和温泉开发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没有只够的资金,政府职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其对资源利用和环保的监管力度被削弱,因此如何开发利用温泉资源完全由开发商决定(张欣欣,2010)[51]。开发商没有科学合理的开发导向[35],开发商证照不齐,温泉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刻[52],旅游产品整体打造不够[53]、温泉景区主要还是“门票经济”,其他综合消费所占比例太小[54]。市场定位不准、服务问题严重、质量和卫生问题[35]、缺乏温泉资源保护措施等等。
上述做法产生的结果是对温泉水的大肆开采致使水温降低,水质变差;对当地的文化没有深刻挖掘,没有形成品牌,甚至出现雷同化现象;没有结合当地其他旅游资源,出现淡旺季落差大;没有设置平民温泉,温泉的消费群体不多,开发区效益不佳;服务人员没有对消费者予以温泉知识讲解,如果患病的人利用温泉,影响其身体健康;温泉出现以次充好、假温泉的现象,消费者缺乏识别温泉的基本常识,致使不能明确温泉的质量情况;对温泉开发区的水进行肆意排放,致使当地的土壤等遭受强烈污染,影响水质;
(2)对温泉的合理开发所提出的建议
温泉旅游涉及温泉开发的很多方面,因此以温泉旅游为例,总结、改善不正确的温泉利用方式,实现人与资源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采取创新的方法,挖掘温泉开发地区的历史文化,举办与温泉有关的节庆活动,加强宣传举措,增加客源,提高效益。温泉的开发可以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如可以在夏季、冬季、草原、湿地可采用相互结合开发模式,提高开发效益。
温泉旅游企业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的数量。针对温泉的开发状况和地理优、劣势,准确定位消费群体,差异化开拓客源市场(李黎,2008)[26]。温泉开发商应该重视服务,提升温泉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55]。温泉里的矿物质含量不用过多,但必须是健康无害。以贵州为例,该地区应成立温泉旅游协会,制定对温泉服务场所的等级划分措施,消费者要了解温泉的基本知识,可以识别真假温泉并检测温泉质量的,避免上当受骗[54]。
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开发利用温泉资源,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对温泉水的水资源实施有偿使用;加快节水技术、节水器具的开发推广,避免地热水的跑、冒、滴、漏、污现象出现;采用分级利用技术,提高温泉的使用率,减少污染;采用中水回用系统,将污水采用合适的工艺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回用标准后再次使用;水源热泵在节能和环保的同时,还能解决各个季节温泉池的补水及温度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5]。
2.结 语
纵观当今的温泉研究成果,大多从旅游学的角度入手,大多侧重于对温泉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且多为个案研究;而对于温泉其他角度的开发则研究较欠缺。今后, 应从以下方面加强温泉开发的研究: (1)、不同形式的温泉开发对温泉水质、水温、水量的影响。(2)现代科技在温泉开发中的应用。(3)温泉开发的管理。(4)温泉水温、水质等方面的变化在对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应用。(5)人工温泉的研发与利用。(6)温泉利用平民化的相关措施。(7)温泉开发品牌化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骆高远,陆林.我国温泉旅游的回顾与展望[DB/OL].特区经济,2008,(03)
[2]孟晓翠,王昕,田红芳.河北省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B/OL].中国商贸,[2011,12]
[3]张晶.中国温泉文化及其旅游吸引力初探[DB/OL].社科论坛,[2011,12]
[4]王志东,李宇荣.山东温泉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对策研究[DB/OL].东岳论丛,2010,(09)
[5]张欣欣.广东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经营现状分析[DB/OL].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6]陶士振,刘德良.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地热场特征、温泉形成因素及气体组成[DB/OL].天 然气工业,2000(11)
[7]杨妍妍.广西博白温罗温泉形成演化与钙华沉积机制研究[DB/OL].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8]黄尚瑶.中国温泉资源(1∶600万中国温泉分布图及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1~14
[9]万登堡.腾冲热海温泉群化学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地震研究[DB/OL].1998,(10)
[10]黄尚瑶,胡素敏,马兰,等.火山温泉地热能[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11]石卓,金旭,管彦武等.赤峰热水镇地热田地热流体流动模型[DB/OL].世界地质,2010,(09)
[12]YUHARA Kozo,SENO Kinzo. The springs [M].Toky-o:Local People Libirary,1984:1-278.(in Japanese)
[13]刘存富、王恒纯,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基础,1984
[14]柳春晖.白庙温泉、赤城温泉及塘子庙温泉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DB/OL].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15]唐辉明,潘别桐.河南下汤地区温泉形成机制及其与车村一鲁山断裂的关系[DB/OL].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03)
[16]籍傅悉.甘南、川西北地区的温泉及其形成条件的探讨论[DB/OL].地质论评,1964(01)
[17]曹细如,姚松.糯东温泉的成因分析及该区地热开发前景[DB/OL].西部探矿工程,2008
[18]程先锋,徐世光,张世涛.云南省安宁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DB/OL].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
[19]刘善军.山东省温泉分布规律及地下热水资源预测[DB/OL].山东地质,1998(6)
[20]尹大明.重庆市中部地区地下热水形成原因及开发利用研究[DB/OL].四川水利,2000
[21]欧朝新.贵州省剑河温泉形成原因浅析[DB/OL].贵州地质,2008
[22]李爱勇,朱春生,杨生.南京汤山温泉形成条件探讨[DB/OL].矿产勘查,2010(11)
[23]叶思源,孙继朝,姜春永.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地球学报,2002,23(5):477一482
[24]杨现国.河南汝州、鲁山地下热水形成条件分析[DB/OL].中国煤田地质,1999(6)
[25]熊继红.温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武汉城市圈温泉资源为例[DB/OL].江汉大学学报,2009(10)
[26] 李黎,武汉温泉旅游圈开发利用研究[DB/OL].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27]顾新鲁,曾永刚.新疆温泉县地热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DB/OL].新疆地质,2011(06)
[28]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9]杨金和,高俊彩,刘明勇.安宁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与研究[DB/OL].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
[30]齐志龙,郭利,李强.新疆阿拉山地热区地热资源赋存状况分析[DB/OL].科技信息
[31]广西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广西壮族自治区矿泉水开发利用可行性评价报告(博白温罗),1987
[32]张伏泉,龚玉红,贺检桥等.株洲县湾塘—王家洲区段温泉形成机制及发展前景探讨[DB/OL].中国煤田地质,2002(09)
[33]文湘闽,贺良国,周琦等.异常高氡温泉的辐射水平与健康影响研究[DB/OL].预防医学情报,2010(05)
[34]张建.我国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5).
[35]李飞.对我国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DB/OL].科技信息,2008
[36]金光炎,水文统计计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
[37]李学伦,孙效功,王永红.山东半岛温泉的分布规律与成因.青岛大学学报,1997,27(3):389一396
[38]汪集肠,熊亮萍,庞忠和,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科学出版社,1993
[39]Chiodini G. Cioni R, Frullani A. Fliuid geochemistry of Montserrat Island,West Indies.Bull Volcano.1996(58):392
[40]林文业,孔繁业,林谋悦等.综合评价九曲湾地热矿水(温泉)水质及开采量[DB/OL].广西科学学院学报,2010(08)
[41]Davisson M.L. Isotope hydrology of Southern Nevada groundwater:stable isotopes and radiocarbo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9,1999,35(1):279-294
[42]姜功平,杨凌云,张禁等.温泉浴联合复方松馏油糊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DB/OL].中国医学文摘,2009(12)
[43]杨长生,蒋家望,段志宏等.淡温泉浴和按摩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观察[DB/OL].中国疗养医学,2008(05)
[44]李远,张衍波,姜英勇等.温泉泥疗加电疗治疗军事训练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DB/OL].人民军医,2008
[45]杨芳.中西医结合温泉水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DB/OL].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02)
[46]向云波.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7]王艳.我国的温泉旅游发展初探[DB/OL].科技信息
[48]刘丹萍,尹德亮,魏延军.关于林甸县温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探讨[DB/OL].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
[49]王冠贤,保继刚.温泉旅游地特性及空间竞争分析——以从化新旧温泉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83—84.
[50]晏爱芬,余丽.高黎贡山温泉嗜热菌的分离及生理特征研究[DB/OL].安徽农业科学,2010
[51]张欣欣.广东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经营现状分析[DB/OL].现代商贸工业,2010
[52]王亚辉,我国温泉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以环庐山温泉带温泉度假村为例[DB/OL].商业经济,2008
[53]江波.关于江西温泉度假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DB/OL].商业经济,2010
[54]单延芳.贵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DB/OL].现代商贸工业,2011
[55]何清宇,宋镇清.湖南省温泉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与价值实现[DB/OL].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