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控矿因素分析

时间:2022-12-10 12:45:09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是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因其品位高、规模大,且是冈底斯成矿带中段产出的重要矿床之一,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甲玛矿区的地层、构造、含矿斑岩、围岩蚀变、成矿世代等主要控矿因素的论述,说明了控矿因素对矿床的重要指示意义。

关键词:控矿因素;指示意义;甲玛;西藏

1. 矿区地质

1.1 大地构造位置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理位置处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东67 km处,行政上属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和扎西岗乡辖区,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1°43′06″~91°50′00″;北纬29°37′49″~29°43′53″。甲玛铜多金属矿区主要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中南部(如图1)。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被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两条缝合带从南北方向包围限制,地体更北部则是羌塘-三江地体,更南部为印度板块。

图1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图(底图据西藏区域地质志附图[1])

Ⅰ.印度板块北部;Ⅱ.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Ⅱ1.冈底斯燕山-喜马拉雅期陆缘岩浆弧;Ⅱ2.念青唐古拉断隆;Ⅱ3.措勤-纳木错燕山期弧后盆地;Ⅱ4.班戈-嘉黎早燕山期陆缘岩浆弧;Ⅲ.羌塘-三江复合地体;YS.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BS.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JS.金沙江缝合带

1.2 区域地层

一个古老的陆壳由于被动陆缘、活动陆缘(陆缘火山弧)、碰撞造山以及陆内伸展走滑等演化而形成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南缘[2]。甲玛矿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层主要为被动陆缘火山沉积岩系, 以侏罗系、白垩系为主,包括上三叠统麦隆岗组、中下侏罗统叶巴组、上侏罗统却桑温泉组和多底沟组、下白垩统林布宗组、楚木龙组、塔龙拉组。甲玛铜多金属矿的主矿体就赋存于多底沟组与林布宗组之层间构造中。此外,第四系在矿区内主要沿坡麓沟谷分布。

2 .矿床地质

矿区构造线近乎东西向,区域长期走滑效应导致次级构造线多呈北西西向,而深部多可见北东向隐伏构造。甲玛矿区位于北西西向延伸的甲玛—卡军果推覆构造系前部带,发育规模较大的复式倒转褶皱带。因此甲玛矿床主矿体的形成正是受到了甲玛—卡军果推覆构造系及其伴生的滑覆构造系的控制。

甲玛铜多金属矿主要矿体为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3],前者赋存在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砂板岩、角岩(顶板)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3d)灰岩、大理岩(底板)的层间构造中,或甲玛-卡军果推覆构造体系中的多底沟组(J3d)灰岩、大理岩中;后者分布于林布宗组角岩中。少量花岗斑岩脉中铜钼矿化也很强烈。

3 .控矿因素

3.1 地层

矿区地层出露较全,出露地层和主要岩性由北向南依次可见:楚木龙组(K1ch)石英砂岩、石英细砂岩;林布宗组(K1l)绢云母板岩、斑点状板岩;多底沟组(J3d)结晶灰岩、泥质结晶灰岩、大理岩化结晶灰岩;却桑温泉组(J3q)石英砂岩及叶巴组(J2y)英安岩。

矿区地层出露大多是被动陆缘期的碎屑−碳酸盐岩系,有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3d),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以及少量第四系冰水冲洪积物和沿坡分布的残坡积物[4]。矿区的角岩中蚀变分带清楚,矿化与顶部硅化蚀变带有关。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砂板岩由于受到岩浆热液的影响,经常发生角岩型矿化,是角岩化的重要位置。

3.2 构造

矿区位于南冈底斯弧盆系中北部,侏罗纪至白垩纪时的弧后裂谷经历了碰撞造山、陆内伸展等演化阶段后,再加上雅鲁藏布江洋俯冲,矿区先形成了岛弧双峰式火山沉积岩系(>17000 m),接着形成上碎屑碳酸盐岩系(>1700 m)等等。在此过程中已发生韧性变形的叶巴组火山沉积岩系,成为了构造岩系[5]。由于雅鲁藏布江洋的关闭,侏罗-白垩系岩层推覆叠缩而形成推覆-滑覆构造系。随着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位,以上侏罗统多底沟组为代表的碳酸盐岩系发生广泛的矽卡岩化,而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碎屑岩发生角岩化。随后,在碰撞后期至中新世时期,发生多期次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但是其强度明显减弱,而且以中新世岩浆活动最为广泛。

矿区的主体是由多底沟组、林布宗组、楚木龙组碳酸盐碎屑岩系组成,大体从北面的墨竹曲一带开始,沿着江日阿-金布拱铲式断裂带向南叠缩推覆。在推覆构造前(南)部,红(旗岭)-塔(龙普)斜歪-同斜倒转复式背斜北翼,发育了铜山滑覆构造。滑覆体由多底沟组、林布宗组碳酸盐岩碎屑岩系构成,分布于铜山头一莫古朗沟一布朗沟一带。

3.3 含矿斑岩

矿区内岩体是以不大范围出露的岩枝岩脉为主,分布的斑岩岩性有基性、中性、酸性,其中花岗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与矿的关系最为密切。甲玛矿区花岗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由于其特殊的含矿条件,含矿性好:第一,受深断裂控制的幔源岩浆带的产出影响,岩体受区域性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所控制;第二,侵位成岩的压力变化梯度和温度变化梯度较大,岩浆分异作用相当明显,岩体内发生较为强烈的自生交代现象;第三,岩体产状陡倾,因此岩体的边缘顶部和西侧边部,可见严重的挤压破碎和热液角砾岩;第四,矿区深部隐存着一个能够提供大量含矿气液热流体的花岗闪长质岩浆房。

矿区出露可见花岗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闪长岩、闪斜煌斑岩、石英辉长岩等几类岩石[3]。喷出岩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岩石类型比较复杂,可见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普遍与砂岩、泥岩及灰岩互层,岩脉与矽卡岩相互穿插,且岩浆岩基本蚀变。

3.4 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与金属硫化物矿化都是含矿热流体在容矿岩石中成矿作用的结果,两者密切伴生。因此围岩蚀变是反映流体活动及其流体活动规律的非常重要的宏观标志之一。一般情况下,蚀变范围远远大于矿化范围,其范围越大,表明热液来源越充足,可见发育的构造破碎带和裂隙。甲玛矿区的围岩蚀变发育,可见矽卡岩化、角岩化、绢云母化、硅化、大理岩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及泥化,其中以矽卡岩化、角岩化、绢云母化、硅化、大理岩化为主,后期蚀变以碳酸盐化和泥化为主,且以不同程度叠加于其他蚀变之上。侵入体中的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部分可见云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

甲玛矿区的蚀变阶段从早到晚依此可分为四期:热接触变质期、干矽卡岩期、湿矽卡岩期及石英一硫化物期,后期蚀变均不同程度地叠加于早期蚀变之上,导致不同类型的蚀变矿物组合的形成,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矿化。

3.5 成矿世代

矿体的含矿层一般主要为块状矽卡岩,它是由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组成的,其次是层纹条带状矽卡岩。多底沟组(J3d)结晶灰岩和林布宗组(J3-K1)碎屑岩之间常有主矿层产出,但在多底沟组的顶部和林布宗组底部均可见明显的因热液蚀变形成的矽卡岩化和矿化[6]。这表明了矽卡岩化晚于以上二套地层的形成时代,即成矿时代晚于早白垩世。矿体形成后无大的构造作用发生,因此其硫化物矿物在镜下多为自形或半自形,未见明显的位移和变形,最为典型的是方铅矿,切面上可见黑三角孔,无任何变形现象。石榴子石的自形晶比较完整,且其环带构造在矽卡岩阶段较为发育,这表明在其晶出过程中物质组成发生了变化。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陆内汇聚变形,但是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形成后几乎未发生变形,说明矿床的形成晚于燕山晚期。再者,矿区内少量矽卡岩被岩脉切穿的现象表明了矽卡岩的形成早于岩脉的成岩年龄。因此我们推测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喜山早期。

4 .结论

甲玛矿区内与矿化有关的斑岩体侵位的同时造成了林布宗组碳质板岩、砂板岩的角岩化。甲玛矿区角岩类型复杂、种类繁多,这是由于其原岩受到了热变质与热液蚀变作用的综合影响。

中新世侵位的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是有利的岩浆岩条件,使其有了充分的热、流体等物质成分。林布宗组的角岩和砂板岩提供了良好的围岩条件,构成流体良好的岩性圈闭。蚀变发育的近矿围岩,以及规模宏大的角岩化表明甲玛矿区具有很大的热源和流体源。由于充足的热液来源导致蚀变范围大,再加上蚀变发育的破裂裂隙,使其作用时间略早于矿化作用的时间,因此这些蚀变岩石便成为容矿的重要矿化围岩条件。

当青藏高原以隆升作为主要的构造运动之后,隆升和剥蚀就成了雅鲁藏布江北岸冈底斯构造-岩浆弧的地质主旋律。越接近地表或露出地表的矿体,越容易受到改造和剥蚀。近南东-北西西向的层间构造,以及早期形成的滑脱构造和其次生褶皱的核部,这些都为含矿斑岩的侵位、流体系统的圈闭创造了极好的构造条件,进一步促使流体仅局限于构造带中循环,从而形成角岩型矿体。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7.

[2] 唐菊兴,王登红,汪雄武等.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J]. 地球学报. 2010,31(4):495-506.

[3] 李永胜,赵财胜,吕志成等.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J]. 吉林:吉林大学学报. 2011,41(1):122-136.

[4] 周云,唐菊兴,秦志鹏等.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一一来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J]. 地球学报. 2012,33(4):485-500.

[5] 钟康惠,李磊,周慧文等. 西藏甲玛一卡军果推一滑覆构造系特征[J]. 地球学报. 2012,33(4):411-423.

[6] 冯孝良,管仕平,牟传龙等. 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床的岩浆热液交代成因:地质与地球化学证据[J]. 地质地球化学. 2001,29(4):40-48.

[7] 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 矿床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9.

作者简介:杨雅真(1990-),女,汉族,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方向。

推荐访问:西藏自治区 墨竹工卡县 矿区 因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