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临洮哥舒翰纪功碑保存现状调查

时间:2022-12-10 14:10:08 来源:网友投稿

事迹,当时即有人以诗咏及,如杜甫《投哥舒开府二十韵》:“今开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封当朝杰,论兵迈古风……”西鄙人《哥舒赋》:“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兵。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清代临洮籍诗人吴镇在《题哥舒翰纪功碑》以颂扬:“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至今西陲人,歌咏遍童叟……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长剑依崆峒,永与乾坤久!”该诗气势磅礴,感情真挚,流露出对哥舒翰英雄业绩的敬慕。

临洮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为陇上名邑,丝路重镇。秦汉时期是陇右首府,唐、宋、元、明、清时期为陇右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为争临洮这块战略要地,冲突不断,甚至不惜兵戎相见。虽历经多次战火,但各民族始终能长期和睦、共建家园。哥舒翰纪功碑作为这段历史见证和重要实物,无不例外地折射出我国西北多民族融合、共生共荣的历史背景,能够保存至今,实属难得,为临洮地方考古学、历史学综合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信息和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二、保存现状调查及评估

(一)文物保存现状

从保存现状看,该碑为户外半露天保存。石碑结构组成基本分为碑体、碑座、碑墙三部分。由于是户外半露天保存,长期遭受环境影响的侵蚀作用特征明显。导致石碑胎体腐蚀病害发作的因素,不仅与本体材质自身有关,而且与石碑所在地的环境状况有直接关系。从石碑表面的病害情况看,表层的片状脱落严重,甚至局部区域已经发展到第三、第四层;石碑保护形势严峻,刻不容缓。此外,1996年在对石碑进行维护时,采用水泥材料对缝隙进行粘接、加固和修补等措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文物原貌。因此,对石碑实施抢救性的保护修复,既可以避免文物岩体风化剥蚀的继续恶化,还可以对其保存环境及影响因素进行适当干预。

1.碑体

碑体部分,其中,碑额高0.92米,碑身高4.25米,宽1.84米。因胎体长期遭受日晒雨淋,致使材质表面风化、剥蚀非常严重,而且表面胎体多已解体分层呈层状、分层脱落,而且碑身上有三道裂纹,并有深凹残缺,腐蚀病害严重。由于风化严重,文字大部分已脱落,脱落边缘处多漫漶不清,而且文字脱落随着表面风化有蔓延的趋势。

2.碑座

碑座部分依下而上共有四层,高2.40米,其材质与碑体相同,同为红砂岩,由大小不一的砂岩垒积而成。相比碑身而言,基座越往下部分岩体风化程度更为严重。

3.碑墙

碑墙是指外围碑亭维护砖墙,共三面墙体,均为灰条砖叠砌而成。其中,所使用条砖长31厘米,宽15.5厘米,厚5.8厘米;砖墙依一层碑基座自下而上修建,每层外表面均呈梯形,三面墙体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由于碑墙修建时间相对较晚,所以保存较好。

(二)文物病害状况

石碑整体外形基本保存完整,岩石表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风化的病害类型。

1.碑身

碑身表面病害主要表现为片状剥落、残缺、裂缝和水泥修复。由于90%以上表面面积均发生风化、剥蚀,外观表现为片状脱落,而且是分层、逐层脱落,其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对表面岩层风化层进行加固、封护保护。

2.碑座

碑座表面病害包括片状脱落、粉化剥落和人为污染。其中人为污染主要是当地民俗活动遗留下来的。因石碑是坐北向南方位,相对于其他方位而言,基座岩石表面风化病害发作相对严重;目前病害类型有片状脱落、人为污染、水泥修补和植物病害。此外,碑座部分依下而上,病害程度层次分明,病害发作面积达80%以上,急需实施表面加固、封护保护。

3.墙砖

表面病害相对较轻,局部有少数部分砖体因风化边角发生脱落,在东墙碑座部位处发生裂缝,裂缝长约80厘米,宽2~3厘米。另外,针对碑墙实际损坏情况,后期修复时需要对损坏条砖进行更换,并对裂缝处采取砖墙加固修补措施。

(三)以往保护修复情况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石碑曾经历过两次大修。清代有关哥舒翰纪功碑碑亭的具体修建及加固情况,现存资料不详。1996年,甘肃省政府拨付专项经费7000元,临洮县文化局实施了哥舒翰纪功碑碑亭的加固维修工程。

三、石碑岩层组分矿物分析

(一)材质分析

石碑的制作材质为砂岩,制作原料为就地取材。因为在临洮中铺一带的地质构造中含有较丰富的砂岩地层,从矿层类型看,由于砂岩属于沉积岩,通常由石粒经过水冲蚀沉淀于河床上,经千百年的堆积变得坚固而成,后因地球地壳运动,从而形成矿山;从组成及化学成分看,砂岩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从结构形态看,砂岩作为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粒含量要大于50%,绝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钾长石组成。

哥舒翰纪功碑岩体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其矿物成分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绿泥石和电气石组成,砂粒粒度主要为0.05~0.25毫米。此外,矿物中胶结物组分较复杂,在局部较富集,主要以钙质为主,含少量硅质和铁质;钙质胶结物完全以晶面亮净的亮晶方解石的形态分布于碎屑物颗粒之间,方解石的颗粒大小为0.02~0.3毫米;硅质胶结物主要以石英碎屑的自生加大形态存在;微量铁质胶结物以隐晶质集合体的形态分布在碎屑物的边缘,从而使岩石整体外观颜色呈红褐色。石碑及临洮地层砂岩原生矿矿物分析结果(见表1)。

(二)碑体矿物组分分析

石碑碑身、碑座、碑墙建筑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碑身、碑座与墙砖的矿物构成与成分相同,矿物成分为石英、斜长石与方解石;另外,在早期修建碑亭碑墙时,曾使用石灰石作为建筑用材。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见表2)。

四、保存环境及影响因素评估

(一)自然条件

临洮因临黄河支流洮河而得名。其地形南北狭长,南部阴湿多雨,北部干旱少雨,干旱和霜冻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地理属陇西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1900~2400米,多沟谷和黄土梁峁地形;洮河纵贯城区西部,流经境内约115公里,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雨量为570毫米,年蒸发量约800毫米,平均风速2.0米/秒。

(二)临洮城区地层环境

临洮城区北部地质构造属祁连山褶皱系东南端,南部处秦岭褶皱系西北缘,在地质演进史中多次发生构造运动。在县城北中铺一带,分布有基岩裸露的侵蚀构造山地,海拔2200~3670米,相对高度200~1000米,为强烈侵蚀后的黄土高原,从北到南分布最广,基底由白垩系、新第三系砂岩、泥岩、沙砾组成,且上覆黄土。

(三)空气质量状况

临洮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标准要求。据临洮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临洮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如下:二氧化硫日均值范围为0.05~0.12毫克/立方米,平均值为0.08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日均值范围为0.008~0.08毫克/立方米,平均值为0.044毫克/立方米;空气总悬浮颗粒日均值范围为0.22~0.53毫克/立方米,平均值为0.32毫克/立方米。另外,临洮城区的空气污染物主要为悬浮颗粒物,空气质量属轻度污染。临洮城区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见表3)。

(四)环境影响因素

石碑保存方式是半露天保存,影响石碑保存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日光及紫外线、温湿度、降水量、风等。由于临洮县属大陆性季风气侯,温度变化显著,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29.6℃,年0℃以上平均天数为258天,10℃以上平均天数为155天;年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437.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无霜期113~172天,最大冻土深度达82厘米。

据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5.2毫米,其中最大年降水量801.5毫米,最小降水量373.3毫米。 其中,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20%,夏季占54%,冬季占20%。在降水量最多的7、8、9三个月,降水多为暴雨形式出现,多年平均蒸发量815.6毫米。另外,风速则是加速石碑表面风化的动力,强劲风力可剥蚀岩体表面,并造成表面岩层结构疏松致使岩粒脱落,致使岩层表面风化有向内部岩体延伸的趋势。

(五)温湿度日较差值统计

从哥舒翰纪功碑所在地临洮城区的温度日较差值看,全年几乎均大于5℃,大于5℃的天数占到全年的95%;全年温度日较差值大于8℃的天数约为300天,占全年天数的82%;全年温度日较差值大于20℃天数约35天,占全年天数的10%。从湿度日较差值看,全年天数均大于20%;大于50%的天数约280天,占全年天数的78%。

温湿度日较差值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石碑的保存环境十分恶劣,不利于石碑的长期保存。临洮城区2006~2010年度温、湿度日较差值统计结果(见表4、表5)。

哥舒翰纪功碑是研究、了解临洮地区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上文通过对石碑保存现状调查,为石碑修复保护方案的编制提供信息资料和科学依据。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石碑材质属于砂岩类型,因长期遭受环境因素腐蚀,岩层表面风化、剥蚀严重;环境评估表明,石碑保存环境恶劣,不利于石碑的长期保存;此外,调查工作对石碑各岩层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矿物成分包括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绿泥石和电气石等碎屑物,胶结物组分较复杂,主要以钙质为主,含少量硅质和铁质。总之,石碑当前保护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亟需实施抢救性的加固保护。

[参考文献]

[1]韩博文,卢燕玲,陈庚龄,黄晓宏,赵亚军,徐睿.甘肃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腐蚀损失重点调查报告[A].文物科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9~138.

[2]郭宏.文物保存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临洮 保存 现状调查 哥舒翰纪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