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用方法初探

时间:2022-12-10 15:4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论述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以广西喀斯特地貌为例,提出借助历史资料、借助室内化学实验进行分析、开展野外实践教学等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广西喀斯特地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地理 校本课程资源 广西喀斯特地貌 利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034-02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评价的指向标。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师,要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在认真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并合理使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将不同的课程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后应用于教学,使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材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而是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和大自然。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作为广西的教师,开发和使用广西喀斯特地貌作为高中地理校本课的课程资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它的开发利用既能使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地理,从而更好地了解广西、建设广西。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和利用方法对此进行探索。

一、喀斯特地貌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

(一)内容的开放性。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开放性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它的开发不再仅局限于教科书、课堂、教师和学校,还蕴含在自然环境中和社会生活中,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二是时间上的开放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之后最终将成为一个集文本及多媒体于一身的资源,在需要时随时都可以选取相关资源辅助地理教学。三是利用上的开放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可以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学校去考察和探索,通过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究和体验等去主动获取和挖掘未知的知识。

(二)形态的多样性。喀斯特地貌形态多种多样,有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之分。常见的地表形态有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峰丛、峰林、孤峰和天生桥等;常见的地下形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和石锅等。

(三)价值的社会性。喀斯特地貌开发为课程资源后不仅能为教育教学服务,还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喀斯特地貌资源内容丰富,除了常规的教材、设备等,还包括多种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直观、生动活泼,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社会影响,创造经济价值。

(四)功能的交叉性。地理学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其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之间交叉、互补、联系和相互促进,相互为对方学科的教育教学服务。

二、广西喀斯特地貌课程资源开发使用的目标

广西喀斯特地貌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通过组织学生查阅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喀斯特的起源,既能让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去体会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结合实地情况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空间分布及类型,把课堂知识深化;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喀斯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方法

(一)借助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喀斯特起源问题上,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查阅历史资料,找出有关岩溶地貌的记载。例如,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广西喀斯特地貌的记载,桂林七星岩、芦笛岩、漓江两岸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找,才能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学习喀斯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借助室内化学实验进行分析。地理学科作为一门既交叉又综合的学科,有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过程是物理或化学作用甚至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些简单的物理或化学实验说明地理事物形成、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形成过程的理解。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来分析。其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如下:

CO2+H2O+CaCO3=Ca2++2(HCO3-)

具體操作:把碳酸钙放入含有二氧化碳水溶液的试管中静置,观察形成碳酸氢钙水溶液,这一实验可以解释广西喀斯特地貌地区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如峰林、峰丛、孤峰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的形成过程;而如果把试管中的碳酸氢钙水溶液加热,则会在试管底部形成碳酸钙沉淀,而此实验则可以解释喀斯特地貌区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的形成。

这一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野外实践教学。野外实地考察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体现。野外实践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可以搜集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将其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得出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加强学生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喀斯特地貌野外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岩石类型和构造。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环境形成的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类沉积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石灰岩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因此,我们在进行野外观察时要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特征、构造形态和延伸方向等,用工具测量岩石的厚度、节理,查明石灰岩层与其岩层的接触关系。

2.地表水和地下水。记录和测量地下水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季节变动,尤其要注意观察地下水,根据其流动方向和位置确定地下水的出口和补给水源等,注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

3.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在调查时可以采用填图的方法完成。在地形图上详细描述和测量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作为基本资料,如喀斯特石山,石林的分布、密度、高低起伏和坡度大小等;漏斗、落水洞、洼地等的形态位置等。

4.溶洞。记录洞口的位置及大小,观察并描述洞内的石笋、石钟乳、石幔等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和大小及其分布,观察洞内是否有河流,并确定河流的流向与出口,注意洞壁有无人类文明的遗迹等。

5.摄影及素描的应用。通过相机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拍摄下来,要求学生进行地理素描,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观测到的各种喀斯特景观描绘下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指导当前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地理校本课的设置更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从内容安排到教学要求,都要贴近现代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等都要精心打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并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构建教与学的畅通渠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白文新,袁书琪.地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杨娅娜,李 晴.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1)

[5]常华锋,冉利珍.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5)

【作者简介】韩清延(1982— ),女,山东新泰人,南宁市第一中学高三备课组长,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何雪莲(1981— ),女,广西柳州人,南宁市第一中学教研组长,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责编 江月阳)

推荐访问:初探 资源开发 使用方法 校本课程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