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各变质相带之间的划分依据都有明确的界限,主要根据临界变质反应形成的矿物共生组合为标志进行区别。通过对上述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的认识,可以看出整个研究区的区域变质作用较弱,变质矿物共生组合普遍较为简单,主要为较低级的变质矿物组合,以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的绢云母—绿泥石带为主,与董申保(1986)所划变质相及变质矿物组合中的低绿片岩相吻合。在研究区南东出现变质矿物黑云母和更高级的变质矿物石榴石、十字石、矽线石等,分别可以划入低绿片岩相的黑云母带、高绿片岩相的石榴石带、低角闪岩相的十字石—蓝晶石带和角闪岩相的矽线石带。
参考文献:
[1] 四川地质矿产局,《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7。
[2]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小金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1984。
[3]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马尔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1979。
[4]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25万马尔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8。
[5] 成都理工大学,《1∶5万映秀幅地质说明书》,1996。
[6] 张劼, 王博, 韩淑英.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后石花金矿蚀变特征的初步研究[J]. 西部资源, 2015(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