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湖北响水潭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

时间:2022-12-10 16:35: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研究区位于桐柏——大别山造山带中部,团麻断裂以东,桐柏——浠水断裂北缘,芦家河构造岩浆穹隆的南东侧,本区处于成矿极为有利的构造岩浆活动区。岩浆活动集中于两个时期,一期是晋宁期,主要有芦家河基性——超基性岩带、鲤鱼寨英云闪长岩体以及广泛分布的片麻状二长——钾长花岗岩等;另一期是燕山期,主要有龙井脑岩体群,岩性主要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是区域上金及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研究区地层特征、岩浆岩、构造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成矿物质来源、矿化富集规律、控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进行研究,最后对研究区找矿标志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研究区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湖北;响水潭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1. 地层特征

本区主要出露的是大别山变质杂岩,可分为大别山岩群(ArD)和花岗质片麻岩套两部分。

1.1 大别山岩群

分布于花岗质片麻岩之中,呈大小不等的包体产出,为基性—中基性—酸性的火山沉积变质岩组合,在区内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组。

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组(ArD1):主要分布于陈林沟断裂带中西段的两侧,其他地段均有零星分布。该组岩性主要有斜长角闪岩、大理岩、透闪石化大理岩等,偶夹变粒岩、石英岩、斜长片麻岩等。

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组(ArD2):该组主要分布于陈林沟断裂南侧鲤鱼背一带,与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组(ArD1)组合在一起,该岩组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变粒岩等岩性等,偶夹二长变粒岩、二长片麻岩等。

1.2 花岗质片麻岩套

是大别山变质杂岩的主体。主要岩性及原岩类型可分为二类:一类为龟峰山片麻杂岩(Pt1Ggn),另一类为平湖片麻杂岩(Pt1Pgn)。

龟峰山片麻杂岩(Pt1Ggn):即在原大别山群中识别出的碱性花岗岩系列的变质岩。分布于双河口以东及陈林沟、侯家山、抗家边等地,主要岩性为钾长花岗质片麻岩、斑状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以后者多见。野外所见岩性为黑云二长片麻岩、二云二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局部的白云母是黑云母退变的产物。

平湖片麻杂岩(TTG系列:Pt1Pgn):即在原大别山群和桐柏山群中识别出的TTG系列的变质岩。主要分布于马家沟以西地带,此外在其他各处零星可见。岩体规模大小不一,形态明显受构造控制,多表现为北东向展布的脉状体,部分边界呈花边状,侵入于龟峰山片麻岩之中。岩性主要包括英云闪长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三大类,以前者为主。

本区第四系分布于山涧沟谷中,其岩性为砂土、亚砂土、亚粘土及砾石等。

2.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以中酸性岩为主,另见少量基性岩脉。鲤鱼寨英云闪长岩体(οβδ23):为晋宁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分布于本区中部和北部,占工作区面积60%以上。岩石灰—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微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为奥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局部见钾长石斑晶,斑晶大小2mm~6mm,这种岩性一般分布于岩体边部。

徐天寨岩体(γ53):分布于本区中部的徐天寨、定安寨及燕子岩等地,属燕山期产物,为龙井脑岩体群的一部分。地表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控制,钻孔资料及物探资料显示其深部为一巨大岩基,与龙井脑岩体相连,岩石灰——灰白色,中——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正长石,更长石,石英,黑云及副矿物榍石、锆石等组成。岩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并有宽窄不一的混染带存在。

岩脉在区内分布广泛。多沿裂隙或构造层侵入,长数米到数十米,宽0.5m~3m不等,有晋宁期的基性岩、辉绿玢岩等及燕山期的花岗岩脉,燕山期的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煌斑岩脉、石英脉等,常充填于破碎带中。值得注意的是含矿断裂带中的石英脉、煌斑岩脉与本区金矿化关系密切,石英脉为金矿体的直接载体,煌斑岩脉则是金矿体存在的标志。

3. 构造特征

区内褶皱构造表现的早期剪切褶曲和迭加褶皱,因此本区脆性断裂最为发育,断裂按走向分为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几组,分别与区域断裂配套,各组断裂特征如下:

北西向断裂:以姜家咀——黄土岭断裂(F2、F15、F20、F24、F42)最具代表性,断裂带中普遍发育硅化、绿泥石化碎裂岩,普遍充填石英脉,局部充填有煌斑岩脉,断裂带呈舒缓波状,表现为逆断层性质。在八字门、槐树坳、姜家咀等地段地表见明显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石英脉及黄铁绢英岩,存在金矿体;该组断裂被后期近东西向断裂错断。

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晚期左型脆性剪切性质,切割北西、南北向断裂,产状变化部位偶见矿化。

近东西向断裂:以陈林沟断裂(F43)为代表,具强蚀变,富含硫化物,为直接储矿构造。陈林沟断裂总体由多条断裂羽状排列组成。局部北倾,倾角较陡,断裂带中发育有硅化碎裂岩、铅锌矿化石英脉,黄铁绢英岩等,岩石普遍具硅化、钾化等蚀变现象,断层面大多为舒缓波状,局部光滑平直,断层早期表现为张扭性正断层的性质,晚期以压扭性为主,具有多期活动特点。

近南北断裂:断裂规模及产状变化较大,各断裂宽窄不一。以双河口和郭云坳断裂为代表,在其两侧出现多条规模不等的平行小断层,沿断裂带充填石英脉,局部有煌岩脉充填,断面呈舒缓波状,产状较陡,构造角砾岩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不等,具正断层性质特征。带内岩普遍具褐铁矿化或黄铁矿化,其中部分地段发育有高品位的金银多金属矿化的石英脉。

4. 矿床成因

4.1 成矿物质来源

矿体Pb同位素组成与龙井脑岩体Pb同位素组成一致,因此Pb同位素来源与燕山期岩体有关;区内δD值为-65‰,δ18O为2.21‰,从δO与δD组成图解现陈林沟矿床落在天水与岩浆水交界处,说明其热液来源主要是岩浆水,有少量天水混入。

区域上大别山杂岩中大别岩群金的丰度值为2.6×10-9,本花岗岩片麻岩的Au丰度值为2.04×10-9,而本区在矿区近矿围岩中,Ag背景值均<1×10-9,说明Au出现明显亏损,比大面积丰度值低得多,说明成矿的金质来源于围岩,同时也说明了深部成矿的可能性极大。

4.2 矿化富集规律

区域上大崎山——响水潭地区金矿类型,可划分为二型五式,即石英脉和蚀变岩型两型,石英脉型中有陈林沟式,魏家上湾式、何家畈式三种;蚀变岩型可分为:祝家冲式、宋家湾式。本区主要发育的是陈林沟式和宋家湾式金多金属矿,控矿构造是北北东向断裂带、正断层,储矿构造是与北北东向断裂带伴生的东西向、近南北向断裂。陈林沟金银多金属矿区和侯家山、抗家边金矿点含矿断裂均为东西向的破碎带,早期表现为交代型,后期以充填为主,由石英脉型金及多金属矿发展为石英脉、蚀变岩混合型的金银铜矿,深部为蚀变岩型金矿。姜家咀——八字门金矿区和双河口金矿区含矿断裂均为近南北向的破碎带以及与产行的次级断裂构造中,地表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混合型金矿,深部蚀变岩型金矿。

4.3 控矿地质条件

据马家沟、吴家畈矿体及矿化体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大部分以互化物的矿式——银金矿出现,其成色、平均671~705。经测定石英均——温度为135℃~260℃,包体的爆裂温度确定金的成矿温度为263℃~327℃。主要矿物组合及相互关系,具有多期活动特点。该区与金矿成矿有利的围岩顺序为斜长角闪岩→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其他岩石;与成矿有利的蚀变岩类型为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4.4 矿床成因

(1)本区含矿热主要来源于燕山期花岗岩,由通过岩体的断裂作通道运移含矿热液到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岩浆中混有少量地下水。(2)矿体赋存于石英脉和蚀变岩中,具有热液充填交代特征,矿石见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交代残余结构和重结晶结构。(3)金矿体严格受断裂带控制,断裂带是良好的热液通道和成矿场所。含金(银)石英脉中石英中石英温度为135~322℃,反映了金成矿温度也在此范围内。根据上述特点,本区金矿的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5. 找矿标志研究

(1)宏观上东西向断裂带,北北西向断裂带及南北向断裂带与重砂或化探异常套合区域为找矿有利地段。三组含矿断裂带中断裂产状变化部位,羽状断裂的岩桥部位是富矿存在最有利地段。

(2)在地表断裂带中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等是矿化的直接标志,硅化、褐铁矿化及羽脉状细小石英脉是断裂带中含矿间接标志,强烈的绿泥石化,断层泥也是断裂带中改造最完全地区也是成矿最有利地段。

(3)地表含矿断裂带中煌斑岩脉、辉绿玢岩脉的出现,标志着富矿体即将出现。含矿断裂带次级断裂发育部位,断裂膨胀部位是矿体富集部位。断裂带中岩石Au、Ag、Cu、Pb、Zn元素异常重叠且与Hg元素异常吻合,则标明深部矿体存在。根据前面所讨论的矿体分带特征不同断裂中矿体赋存于不同地段,因此在地表注意寻找同标高的露头。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1990.

[2] 李己华,张秀琴,李永光.湖北省郧西县三天门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预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1.

推荐访问:响水 成矿 湖北 机理 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