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概念性知识移动学习效果影响研究

时间:2022-12-10 17:10:08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一直是教育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的研究较少或者缺乏对学习者学习内在需求的探究。针对不同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的移动学习者,本研究探究了概念性知识的三种呈现方式(文本、图文、视频)会对移动学习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者提供设计方向,促进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研究结果显示: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概念性知识,图文的呈现方式最有利于移动学习者的学习;在独立进行概念性知识的移动学习时,场独立型的移动学习者学习效果比场依存型学习者学习效果更好。

【关键词】 概念性知识;认知风格;移动学习;信息呈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6—0036—08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21世纪以来,伴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学习理念以及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悄然而生,已成为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其资源的开发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国内的移动学习资源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的内容设计、资源的教学设计以及资源的开发、应用和评价等方面[1]。

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移动学习资源研究更多注重资源的深度以及丰富度,忽略了不同类型的移动学习者对学习资源不同的需求。即使设计的移动学习资源在内容上合理,却忽略或者不重视学习者的认知风格、认知能力以及学习偏好对移动学习者信息加工产生的影响,同时忽略不同类型学习者对不同类型资源以及不同呈现方式资源加工通道不同。这些忽略都会对移动学习者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会降低移动学习效果。综上所述,解决不同类型移动学习者对不同类型资源以及资源不同呈现方式两方面需求问题,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建设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实证探究在移动学习环境中,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在学习概念性知识时,哪一种呈现方式可以达到最优的移动学习效果。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概念性知识时,不同呈现方式(文本、图文、视频)会对移动学习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②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概念性知识时,不同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会对移动学习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概述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移动学习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主流理解有三种:Desmond Keegan从学习方式角度出发,认为移动学习是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Desmond Keegan,2000)[2]。Alexander Dye对移动学习的理解则侧重于数字化的学习,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只是在信息与知识获取的方式上有差异,移动学习主要借助于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Alexander Dye,2004)[3]。第三种是从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理解的。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是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这种理解更强调实现的手段和技术(Pad Harris,2004)[4]。

从上述对移动学习的主流理解中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移动性、高效性、灵活性、便捷性、个体性以及广泛性[5]。除此之外,Fezile Ozdamlia等人认为移动学习还具有及时信息的特征,主要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的快速回复需求[6]。综上所述,本文将移动学习界定为一种在移动手持终端设备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概念性知识的意蕴

20世纪80年代,为了使教学目标的编写更加科学,布鲁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传入中国后,国内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目标分类提出了一些设想。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者已将布鲁姆的认知目标进行分类修订,形成了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在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中,概念性知识作为知识维度的一个重要分类,一直都是认知心理学学者的研究对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等学者认为概念性知识是 “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等”[7]。它具体包括“类别与分类的知识、原理与概括的知识以及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8]。其中类别与分类的知识是另外两种知识的基础,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是三者中最具有概括性的知识,也是最抽象的知识。

(三)认知风格的阐释

教学从重视教师到重视学生的转变,使学生主体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态度、学习动机以及认知风格等个体差异因素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9]。认知风格是“构成个体认知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的习惯性的方式”[10],一直被学者视为学习者特征的表征。最早提出认知风格概念的是Allport。1937年他在研究生活风格(Life-style)的过程中,第一次创造性地将认知与风格联系起来[11]。之后各国学者开始致力于认知风格及其模型的研究。

目前较为常见的认知风格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场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这种认知风格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Goodenough等人(1981)根据30余年的实验研究提出的。他们认为场独立者往往倾向于利用内在参照标志主动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场依存者往往倾向于利用内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12]。一种是1964年Kanga等人提出的沉思-冲动型认知风格,又称为概念化速度。这种类型的认知风格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做出决定有速度上的差异,也就是检测人们是倾向于迅速反应还是沉思,或者深思熟虑后做出反应。该类型的认知风格通过匹配相似图形测试(MFFT)加以评定[13]。此外,还有一种认知风格是由Pask和Scott提出的整体-序列型。Pask和Scott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型思维者对学习任务倾向于采用整体策略,行为反应特征是“假设导向”;序列型思维者倾向于采用聚焦策略,行为特征是按步骤进行[14]。

推荐访问:认知 性知识 呈现 概念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