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野外调查、区域地质资料等,通过对塔崖驿乡集中安置片区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性评估,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该工程建设用地规划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防治措施
1.工程概述
拟建小区位于涞源县塔崖驿乡镇西南部,距乡政府约1.5km,北邻112国道,张石高速、京原铁路从场地的北侧通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8808.056 m2,该安置区征地面积4.5172公顷(约合67.76亩),总建筑面积32800m2(其中一期建设10440m2),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本项目规划住宅25400m2,公共建筑7000m2,公共设施建筑用地400m2。均采用条形基础,砖混结构。
2.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涞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北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9.8℃;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气温-30.6℃;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8.3℃。降雨受太行山地形抬升气流影响,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551mm,多集中在7-9月;历史日最大降雨量378.6mm。冬春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瞬时最大风速24m/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1h,无霜期由北部的120天至南部的180天;最大冻土深度1.3m,冰冻期为当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
场地附近主要河流为大清河水系拒马河,该河为常年基流河,河道为砂卵石河床,槽形比较稳定。因季节性强,流量变幅较大。该河从拟建场地的西侧北侧流过,距拟建场地约0.45km,历史最大洪水位未到达建设场地。
2.2 地形地貌
建设场地地处太行山腹地,属以变质岩为主的低山小区。评估区高程为633-660m,相对高差27m。场地微地貌属山麓坡地地形,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场地中部发育一条走向12°的冲沟,沟宽约20m,沟的两侧坡度约40°-60°。受冲沟影响,场地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经人工切坡整理呈台地地形,东侧为三级台地,从南向北第一坎高约9m。第二坎高约16m。西侧分两级台地,中间坎高约10m。场地南侧发育有4条沟谷。
2.3 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万 王安镇幅)及野外调查,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 ),下伏基岩为燕山期早白垩世侵入岩( )。
2.4工程地质
本拟建项目尚未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根据野外调查、实测地质剖面及区域资料的分析,建设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粉质粘土、粉土、砾石、卵石等,建设场地地层层厚变化较大,局部为回填地基,可能形成不均匀地基。
2.5 水文地质
建设场地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依据基岩裂隙成因及其发育程度和埋藏条件及含水介质的不同,该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风化壳裂隙水两种。
2.6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建设用地及周围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矿业开发、城镇建设及道路建设等。目前,全县几乎大部分乡镇都有采矿点和选矿点,矿业开发加剧了地面形变和岩土位移;城镇建设主要为城乡居民的住宅建设和道路建设,本次建设及高速道路的建设涉及切坡回填工程,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山坡植被、坡体完整性及稳定性,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区域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依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保定市涞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评估区属太行山山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评估区所属塔崖驿乡一带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人为因素等综合影响,局部存在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灾害。
不稳定斜坡发展变形主要受降水控制,明显变形主要发生在6-9月份雨季,且与降雨时间、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密切相关。强降水入渗,造成不稳定斜坡或滑坡饱水体,在地下水动、静压力下,对不稳定斜坡或滑坡体起软化作用。因此易引起不稳定斜坡发生突发性滑动、溜滑、崩塌。
区内泥石流多为暴雨沟谷型稀性泥石流。规模较小,一般小于2×104m3/km2,泥石流特征不典型。评估区地处太行山腹地,为变质岩系为主的区域,坡麓堆积成分较多,沟谷发育,局部植被覆盖率较高,岩层中等风化,局部风化层较厚,沟谷内的松散覆盖层在暴雨和大暴雨及连续降水的作用下,易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3.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场地微地貌属坡麓台地地形,与西侧G1相对高差约10m。评估区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状陡坎地形。场地南部为山麓坡地地形,坡度20°~30°,植被覆盖率约40%;场地北部地形比较平坦,略显西高东低,以旱地为主。拟建场地在7.21强降雨时未被洪水淹没、未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区边坡较稳定,基岩为燕山期白垩世斑状二长花岗岩,岩石中等风化,场地无地下采矿活动。野外调查未发现威胁建设场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弱发育。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滑坡。
4.1泥石流
拟建场地南侧部分山地在场地边界内,沟谷发育。沟内有崩坡积块碎石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冲沟发育,沟底畅通,雨季有少量物质冲出,主要诱发因素暴雨。威胁对象为沟口所对应的新民居项目。根据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判定泥石流沟划分易发程度等级为轻度易发。根据泥石流潜在危险性分级表,确定泥石流潜在危险等级为中型。预测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4.2滑坡
拟建场地南侧发育一小型潜在滑坡,距拟建场地约70m。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花岗岩强风化产物构成,滑动面为基覆界面,滑体后缘呈圈椅状地形,下错约0.8m,前缘人工砌坝有鼓胀开裂变形,上游基本无汇水。现状斜坡基本稳定,若遇强降雨或前缘坡脚开挖,有可能滑塌。拟建场地中部冲沟形成的自然边坡、场地人工切坡处理形成的三处9-16m的陡坎及山体近场地切坡形成的较高临空面,如采取防护措施不当、预留安全距离不足,在降雨因素的影响下,边坡受堆载加荷,雨水浸泡等影响,易造成局部失稳滑坍,对建设项目形成破坏。预测发生此类滑坡地质灾害的规模小,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适宜性分区评估
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由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程度相同,因此将评估区作为一个区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判定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5.2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工程建设本身度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影响较小,可能引发或加剧滑坡地质灾害,但可能性小,危险性小。预测评估结果为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滑坡,危险性中等。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综合确定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6.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措施
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属一般防治区。
(1)做好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查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针对泥石流灾害:在各潜在泥石流沟流通区修建拦石坝等。在沟口外修建排导墙及导流槽等。在泥石流形成区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减缓降雨冲刷,增加坡体稳定性,抑制冲沟形成。
(3)针对滑坡类地质灾害:要搞好地表排水工程,减少地表水入渗潜在滑体,植树种草;在坡脚修筑石体挡土墙加护坡工程,预留安全距离,削方减载等。
(4)应建立全面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统筹管理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建设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