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把握讨论的契机是开展课堂讨论的保证之一。
一、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讨论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 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讲到“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时,立刻就有一位学生提出: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距离太阳近。得到的太阳辐射应该较地球上其他地方多,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针对这一问题,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得出正确结论:气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大气获得地面辐射的多少,离地面愈远,获得的地面辐射愈少,气温愈低;反之,离地面愈近,获得的地面辐射愈多,气温愈高。
2. 在学生解答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意义”时,部分学生误认为:1月份,北半球正值隆冬季节,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7月份,北半球正值盛夏,此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针对这一错误,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变化的影响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时是1.52亿千米,最近时是1.47亿千米,这种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差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在讨论中,犯错误的同学明白了错误的原因,而对的同学的正确想法又一次得到肯定,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契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时,一学生提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并非有害无利。我认为,该想法新颖,于是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增多将会导致全球变暖,会对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也产生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是弊远大于利。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各个环节——认识、理解、应用是紧密结合的。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1. 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有关“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的转化”这部分内容,可通过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①岩浆的发源地在哪里?它在上升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形成什么岩石?②地表的岩石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产生什么作用?变成什么岩石?③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岩石可以形成变质岩?④新岩浆是怎样产生的?条件是什么?⑤促使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动力来自哪些方面?⑥为什么地壳物质既能受到内力的作用,又能受到外力的作用?⑦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⑧为什么说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在学生理解的困难处开展课堂讨论。中学生年龄较小,对有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法,就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要求学生用乒乓球或小皮球自制地球仪,并标出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和南北极点、0°经线、东西经90°和180°经线。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讨论:一位扬州的中学生邀请澳大利亚的中学生到扬州玩,写了一封信,要求澳大利亚的中学生到经度118°、纬度30°的地方相会,他们能相会吗?有几种可能?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经纬网知识的理解。
3. 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课堂讨论。地理教学中的新知识,常是旧知识的延伸或旧知识的综合,这些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是教学的关键,结合点的突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地理1”中理解黄赤交角及其意义时,可以提出: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会怎么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会怎么变化?极昼(夜)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将如何变化?让学生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加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一些地理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临沂市罗庄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