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时间:2022-12-10 19:05:1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西伯利亚地台南缘增生带与华北地台北缘增生带的最终碰撞接壤部位,贺根山古板块缝合带从矿区西北方向通过,矿区处于乌斯尼黑复式背斜的南翼,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石炭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CPg)、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以及沿沟谷和低洼处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Qhpal)。文章对该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化体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矿体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 地质特征 矿体成因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063-02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南距西乌旗旗政府所在地43 km,北距东乌旗旗政府所在地71 km。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西伯利亚地台南缘增生带与华北地台北缘增生带的最终碰撞接壤部位,贺根山古板块缝合带从矿区西北方向通过,矿区处于乌斯尼黑复式背斜的南翼。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1.1.1 上石炭—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CPg)

上石炭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CPg)分布于矿区的中北部,占全矿区面积的0.3%,为一套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岩性主要为灰褐色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岩体接触附近由于地表覆盖,接触界线不清晰。

1.1.2 第四系更新统阿巴嘎组(QPa)

零星分布于测区西北部,占全矿区面积的1.5%,为一套喷发相和溢流相的黑色、灰黑色、紫红色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致密块状、杏仁状及气孔状玄武岩。

1.1.3 第四系全新统(Qhpal)

地层在矿区分布较广,由砾石、粗砂、粉砂、细砂等组成,厚度约3 m。地表为腐殖土(厚20~50 cm),形成天然牧场。

1.2 岩浆岩

1.2.1 侵入岩

早二叠世中粒花岗闪长岩(P1γδZ)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占矿区面积的22%。从南东至北西,花岗闪长岩的粒度呈逐渐变大的趋势,由中细粒到中粒再过渡到中粗粒,但绝大多数地段为灰褐色中粒花岗闪长岩。典型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特征:灰褐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中更长石:半自形板状,具明显的环带结构,有的颗粒内部环带绢云母化较强,粒度在0.3~3 mm之间连续变化,占53%;钾长石:不规则状,泥化中等,粒度在0.2~1 mm之间,分布在斜长石边部或斜长石之间,占15%~13%;角闪石:柱状,浅绿-褐绿色,多色性,沿解理绿泥石化,有的被绿泥石、绿帘石集合体代替,粒度0.2~1.5 mm,占6%~8%;黑云母:片状,被绿泥石交代或代替,粒度<0.5 mm,含量<2%;石英:他形粒状,波状消光明显,粒度0.1~1 mm之间,分布在上述矿物之间,占21%;磁铁矿:粒状、呈点状分布,含量<3%;磷灰石:很少。

1.2.2 脉岩

细粒花岗岩脉和石英脉主要沿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极少数北东向)侵入早二叠世灰褐色中粒花岗闪长岩体中,岩脉走向和岩体的两组节理方向基本一致,并且岩脉多数具有平行呈带等间距产出的特点。多数岩脉与岩体接触处明显可见电气石石英蚀变岩等接触变质产物,确定为后期侵入,少数岩脉找不到后期侵入的证据。细粒花岗岩脉特征: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条纹长石:不规则状,个别的颗粒呈不整齐的板状,泥化中等,有的具规则的条纹构造,粒度多在0.1~1 mm之间,个别颗粒达1.5 mm左右,占69%~67%;斜长石:半自形板状,绢云母化弱,粒度在0.2~0.8 mm之间,常被钾长石包围,个别颗粒具环带构造,占8%~10%;黑云母:片状,浅黄褐色-暗褐色,比较新鲜,粒度在0.1~0.5 mm之间,占1%;石英:他形粒状,分布在长石之间,具波状消光,0.1~0.8 mm,占21%;磁铁矿:粒状,含量<1%。

1.3 构造

矿区出露片理化带一条,走向306°~344°,出露长325 m,推测长度465 m,宽6 m,倾向43°~74°,倾角70°左右。推断其为一逆断层,编号F1,矿区地表发现的Cu2号矿体可能被本断层错开,造成走向方向不连续,F1断层推测为成矿后期构造,对矿体起错断及破坏作用。

测区已发现的矿体推测为北东向断裂的次一级构造引起,整个矿区发现许多北西向和近东西向的花岗岩脉,可见找矿的方向是找以近东西向、北西向的构造成矿背景。

在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两组节理,一组走向80°~85°,节理间距40~50 cm,基本上北倾,倾角75°左右;另一组走向330°~335°,节理间距70~80 cm左右,多数南西倾,倾角80°左右。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是矿区的两大构造方向。

2 矿区矿(化)体地质特征

之前的预查工作,通过地表槽探共圈定铜矿体二条编号Cu1、Cu2,金矿化体1条Au1。

Cu1号矿体位于测区中北部,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石英脉围岩为花岗闪长岩,矿体呈脉状产出,地表由TC12、TC11、TCB8控制,地表出露长度约300 m,宽1~2 m,矿体总体产状:倾向3°~12°倾角35°~42°。铜品位最高为3.85%,平均品位1.55%。石英脉局部地段可见孔雀石化及蓝铜矿。该次针对Cu1号矿体施工的ZKB8-1钻孔内未见相应矿体在倾向上延伸。

Cu2号矿体位于测区中北部,Cu1矿体东南部,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石英脉围岩为花岗闪长岩,呈脉状产出,地表由TC10、TC9、TCA2、TCA64条槽探控制,地表出露长度约420 m(矿体在A6、A10线间被F1断层错断,造成走向方向不连续,断距约40 m)宽1.50~2.70 m,矿体总体产状:倾向24°~40°,倾角53°~73°。铜品位最高为7.65%,平均品位1.50%。石英脉局部地段可见孔雀石化及蓝铜矿。该次针对Cu2号矿体施工的ZKA3-1及ZKA6-1钻孔内未见相应矿体在倾向上延伸。

Au1号矿化体位于测区中北部,Cu2矿体北部,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中,岩性为电气岩石英蚀变岩,变质岩中可见褐铁矿化。呈脉状产出,地表由TCA1控制,地表出露长度约50 m,矿化体宽7.00 m,矿体总体产状:倾向8°,倾角74°。金品位最高为0.17 g/t。该矿化接触蚀变带可能为其南侧细粒花岗岩脉侵入花岗闪长岩体引起的接触蚀变。

3 矿体成因初步分析与找矿标志

矿区主要以铜矿体为主,其他矿种不作为主要矿种,由于工作程度所限暂不对铜矿体以外的矿体进行成因及找矿标志的叙述。

3.1 矿床成因

属中温热液型铜矿床,工业类型属石英脉型铜矿。

3.2 矿化富集規律

铜矿体主要赋存在石英脉及其两侧,矿床与花岗闪长岩岩体有关,含矿石英脉产于花岗闪长岩岩体内部破碎蚀变带内或其旁侧蚀变带内,受构造控制明显,有时黄铜矿还常分布在石英脉的两壁或石英脉的细裂隙中,以及围岩的接触带上,矿化受到裂隙构造控制,矿脉附近有强烈的围岩蚀变,在花岗闪长岩中有钾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及硅化等。

3.3 找矿标志

根据博和铜矿的成矿条件及地质特征,寻找该类矿产的标志有以下几点。

(1)含矿石英脉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2)寻找与铜矿化关系密切的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强烈地段。

(3)1∶1万土壤测量圈定的高浓度Cu异常区是找矿基础标志。花岗闪长岩中的化探Cu高值区及物探视极化率抬升的范围,是寻找Cu矿体的有利地段。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朱裕生,肖克炎,宋国耀,等.中国主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矿谱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3]马永吉,杨高杰,刘晨曦.内蒙古敖脑达坝斑岩型铜银锡多金属矿床围岩蚀变特征研究[J].吉林地质,1994(2):57-62.

推荐访问:西乌珠穆沁旗 矿区 地质 特征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