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古代珍宝谜案,不光是为了研究中国珠宝史的重大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中国古代史中数千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关键问题。别小看了这些珍宝谜案中的珍宝,这些珍宝演绎了许许多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唇亡齿寒”这一成语,便是因为“垂棘”这一珍宝而起。《三国志·魏志》上说:“垂棘出晋,虞虢双禽,和璧入秦,相如抗节。”晋献公用一块“垂棘之璧”灭了当时的虞虢两个诸侯国家。
上述这一历史事件,清楚地记载在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左传》上:“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献公)曰:是吾宝也。”垂棘,古称“晋之垂棘”,春秋时期著名的珍宝。垂棘是何种材质,至今尚无人作任何解释。
我国地质学泰斗章鸿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一书中提到,古籍典册之中“其名之仅存者,有如、砥厄、结绿、悬黎、垂棘之伦。”这些东西,两千多年来,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包括章鸿钊先生,对上述诸宝也从未加以论述过。现代也有些矿物学家,珠宝界精英从事“鲁之、晋之垂棘、周之砥厄、梁之悬黎、宋之结绿”的研究。但是,终因资料不足,无从着手,无法破译。
与“晋之垂棘”相关连的著作,只有《墨子》中记载有:“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在历史文献中记述甚多,而今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惟独“三棘六异”无人问津。这名称不光怪异,而且在我国古籍中也仅出现过一次,可以说是一个孤例。“三棘六异”中的“棘”与“垂棘”中的“棘”字一样,是否有什么关连?正如章鸿钊先生所说:“虽荒远难稽,而遗文犹存。”“古有其名,宁无其物。”
“唇亡齿寒”的故事出现在鲁僖公二至五年(公元前658-655年),《左传》中记载要早于《墨子》。《墨子》中的“三棘六异”中的“一棘”是否就是“垂棘”。如果是“垂棘”,那么剩余“二棘”又在何处呢?除“垂棘”之外,古籍中找不到其余“二棘”的记述。
“垂棘”和“三棘六异”之中,重点便是这一“棘”字。有人认为“垂棘之璧”中的“垂棘”指的是地名。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根据上句“屈产之乘”中的“屈”是地名,而推断“垂棘之璧”的“垂棘”也是地名。可是,至今也没有人考证出春秋之时古晋之地有“垂”或“垂棘”的古地今在何处?“垂棘之璧”《左传》中明确描述:“公(献公)曰:是吾宝也。”故“垂棘”二字应指宝石名称。
“三棘六异”与随和二宝不同,随和二宝各是一颗宝石的专用名称。“三棘六异”是由数字组成的,应是一类宝石中的不同种属或不同色彩,它可能是三种不同形态或六种各异的颜色。也可能是数字,指确切的三或六,也可能是指不确定的多数,如俗语中的“三头六臂”、“五颜六色”。
地球上的矿物,古时候的人能找到的东西,现在的人肯定也能找得到。只不过古时候的人与现代人对物质的认知水平和观点看法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何来了解这种差异,便是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宝玉石方面。
古时候的人认为是珍异的东西,现代人可能不会把它们都看成是珍贵的东西。因为古时候人们活动的范围有限,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发现的东西也没有现代人这么多。现代人认为更珍贵的东西,古人由于加工技术有限,可能并不十分珍贵,如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因晶体太小,硬度太高,无法加工。把金刚石当作割玉的工具,做成“昆吾刀”;红、蓝宝石,视如“珠玑”。近代由于珠宝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刻面宝石”才充分显示出金刚石,红、蓝宝石的光学效应,突出它们的美丽色泽来。
宝石学本身就不是一种纯科学的学科,它是由矿物学和美学紧密结合的一种边缘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变数,它受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的感情因素的影响太多、太深。如田黄石是石,不是玉,更不是宝石。因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再加上产量不多,如今田黄石比玉石、宝石还要珍贵。
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宝玉石学的发展,对揭开古代珠宝谜案是有帮助的。但是,你完全用现代科学去解释,探寻古代的东西是行不通的。因为现代人与古代人的思维认知水平不一样,看法、想法、描述的方法也不一样。必须在理解古人的基础上,再用现代科学去破译它。
古人不可能用现代人的理性去阐述事物,但是,古人的感性认知与现代人并无太多的差别,描述物体的形态、质地、色彩等等都不会有差错。
只有本着上述原则,你才能破译古人留下来的丰富遗产,理解、识别古代珠宝谜案中的珍宝。根据上面这些原则:我们再来探究“垂棘”和“三棘六异”中的“棘”的含意。中国汉字是象形的、表意的、延续的。由于古人书写不便,用字造词都十分简略。正因为简略,而含意便相当的精确。
据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棘”的解释:“棘,小、丛生者、从并。”“ ,羊也,从重。”“ ,木芒也,形若刺。”(见《说文解字》143页上,中华书局1963年版)。用现代白话:“棘”就是形态类似木芒一样,比羊角要小的东西,丛生在一起的物体。
“棘”字就是从形态上描述出该件物体的精确形象。这种形象用现代宝石学中宝玉石矿物结晶学来研究:它完全符合水晶晶簇的形态。“棘”指的就是水晶晶簇。那么“垂棘”的“垂”字、“三棘六异”的“三”字和“六异”的含意又如何呢?
从事过水晶开采的人都知道,水晶绝大多数是出产在水晶矿的晶洞中。百分之百的优质光学水晶晶体是产于水晶晶洞的顶部,顶部的水晶比四周洞壁生长的水晶品质优良,最差的是晶洞底部的水晶,晶体短,混浊的部分较多。笔者在上世纪80 年代初亲身参加过水晶开采,当时在《矿产开展报》《中国地质报》《宝玉石信息》《中国宝玉石》《珠宝科技》等报刊杂志发表过有关水晶方面的论述文章。
从“垂棘”的研究,深知古人用字造词的形象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两个字既指出了水晶晶簇的形态,又表明了晶簇在晶洞中生长的部位。“垂”是指方位而言,即晶洞顶部垂生的水晶晶簇。与之相对应的是晶洞四壁中所生长的水晶晶簇,我们暂称为“壁棘”,晶洞底的也可称为“底棘”。因为“壁棘”和“底棘”与“垂棘”相比,其品质较差,故古人只推崇“垂棘”为宝,而很少提及其余“二棘”。笔者认为《墨子》记载的“三棘六异”中的“三棘”,便是上面提到的“三棘”,“六异”便是指水晶中有六种色彩不同的颜色而言。水晶中有茶色水晶、紫色水晶、红色水晶、黄色水晶、绿色水晶和无色水晶等多种颜色。
宝石学中,从所有的宝石矿物结晶晶体而言,唯有水晶这种东西从形态上,晶体的大小上,各种不同的色彩上,配称“三棘六异”。写到这里,有人会说笔者所言不对,水晶古称:水玉、千年冰、颇黎、琉璃、火齐、水精等等名称。是的,水晶在我国古代名称甚多,古代宝石一名数物,一物数名者是常有的事。但是,在2600多年前的鲁僖公时代,鲁国史官写《左传》时,你说的那些“古称”尚未出现。不信你去读一读章先生的《石雅》一书。正如章鸿钊先生在书中自叙中写道:“故正名辩物,唯古为难,有名以类从而物以色别者,于是一名数物之例兴焉。亦有同物异形,同名异译,而一物数名之例又兴焉。”“盖一物数名,古率如此,不第水精然也。”
另外,据《古矿录》和现代《矿物学》中的资料:古晋地有水晶矿产。水晶在现代人看来,也许不怎么珍贵。但是,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中晚期,既没有玻璃,又少见大的透明矿物晶体,发现优质的天然水晶,有棱有角,晶莹通透的质地,自然会当作“良宝”。(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