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六院正式挂牌成立。这个新的航天液体动力技术研究院,给航天动力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日,记者就航天液体动力重组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航天液体动力重组领导小组组长雷凡培。
液体动力需要“国家队”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发展先进的航天动力技术。伴随着航天事业50多年的发展,集团公司的液体动力专业在各应用领域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研究、科研生产和试验能力。但是,液体动力顶层规划、总体协调能力还不够强,技术融合和优势互补还没有充分发挥,没有在液体动力领域形成“国家队”。另外,集团公司所属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布局相对分散,优势力量不够集中。
为了适应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实现战略转型的需要,在借鉴国外液体动力公司重组整合和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决定实施液体动力重组。此举可以整合液体动力整体力量,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布局,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建设核心能力突出、能力布局优化、研制生产体系完备的液体动力新体系。
雷凡培说,通过重组,统筹集团公司内液体动力专业的人才、技术、生产和试验等保障资源,避免低水平无序竞争,可以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完善航天液体动力产品型谱,拓展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形成系列化、做专做强航天液体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方面,航天液体动力技术形成了特种泵阀、热能产品、液体传动、特种化工、能源环保、化工生物装备、印包机械等多种航天技术应用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规模上面临着研发力量、资金投入、场地设备、管理等瓶颈,制约了发展。
雷凡培强调,重组后新六院将以上市公司“航天动力”为平台,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加快航天动力技术应用产业的资源整合,利用资本平台、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打造航天动力技术应用新体系,在院级层面上统筹规划、集中资源、整合力量、做强做大航天动力产业,构建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
建立新型企业创新体系
谈到重组后新六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时,雷凡培指出,新六院代表集团公司液体动力技术的整体水平,主要负责国防型号和航天运输液体动力系统、空间飞行器推进动力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试验任务;负责新型动力推进、新概念推进及相关技术的探索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它将推进液体动力技术转化,实现航天技术应用领域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在充分利用航天液体动力各种资源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制定了新六院的发展战略,可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围绕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这一目标,提升国际竞争和快速发展两种能力;通过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及产业化发展三大途径,构建信息化网络、研发中心、上市公司、产业园区四个平台;完善战略规划、市场经营、技术创新、科研生产、保障服务五大体系,实现我国航天液体动力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重大的发展战略,结合集团公司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新六院将着力于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规划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方面,新六院将按照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要求,搭建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形成“北京-西安-上海”三位一体、分工协作的全新创新模式,同时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分阶段启动专业研发平台、专业理论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方案论证。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以未来航天液体动力专业技术发展为方向,加强技术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液体动力技术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提升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形成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发动机研制能力;完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条件,整体提升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试验与生产能力,实现专业技术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同步发展,形成具有领先水平的航天液体动力专业技术研发平台。
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是新六院整个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系统的商业发展模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及营销创新、管理创新解决方案。
雷凡培说,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六院要不断优化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加强管理模式研究和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管理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适应陕、京、沪三地布局和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形成航天液体动力“经营集约、体系完善、机制创新、专业优化、军民协调”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