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英华(1976—),女,汉族,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横沥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
摘 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教书,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的可贵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將德育教育贯穿到物理教学中去,使学生既能获得物理知识,又能在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教育 学生 物理知识 物理教师 爱国主义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物理的基本原理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精神,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利用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著追求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将初中物理教学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基本结构知识中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初中物理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德育内容丰富多样,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才能体现出其强大的德育功能。
初中学生不像高中生那样成熟,但是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却比小学生深刻。初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使原本没有接触过物理学科的初中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感觉到科研的不容易,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阶段起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符合当今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时,德放在第一位。
初中生处于叛逆时期,在专门开设的思想德育教育课上,不一定能好好学习。而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悄然渗透德育教育,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看似“无意”却又“有意”,会使初中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弥补初中学生在平常思想德育课教育上的不足。使初中学生的人格进一步完善,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及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物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初中物理,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1.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一切物体都由分子组成,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浩瀚太空的天体在运动,肉眼看得见;微观世界里的分子、原子在运动,尽管肉眼看不见,但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扩散现象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规律。物质世界本身就是按照它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结合初中物理教学,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即指物理现象、规律均有两重性。例如:“惯性”,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学生掌握和理解之后,提出:生活中是有惯性好,还是没有惯性好?一番讨论之后发现,如果没有惯性,那么平时我们想打篮球,就连投篮都无法将球投出去了,跳远也跳不出去了。而且后面还会发现我们所发明的内燃机、电动机也无法工作了。另一方面,因为惯性,汽车在紧急情况下无法立刻停下来,如果是发生了撞车事故,乘客在车内还有可能出现“二次”撞伤,甚至死亡。那么是有惯性好,还是没有惯性好呢?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既要利用好惯性,又要想办法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
又如: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也就是说我们在地面行走时,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从而阻碍了我们的运动,使我们的运动速度受到了影响。但要是没有地面的摩擦力,我们将会是寸步难行。所以也不能说有摩擦力好,还是没有摩擦力好。类似的事例在初中物理课中还有很多。都不无揭示了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3.联系生活实际,量变引起质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自然科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真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服务于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电视、电话、汽车、人造卫星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知、再实践,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发展过程。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还隐含着丰富的量变引起质变的事例。如: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容的变化;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可揭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
初中物理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翻开几千年的物理学史不难看出,整个物理发展史包含着对前人物理研究成果的批判和继承。
有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等。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比如:“欧姆定律”,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才发现了“欧姆定律”,由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很差,没有测量电流的仪器,电源电压也很不稳定,欧姆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少年时期在作坊里练出的一双巧手,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制成了比较精确的测量电流的仪器,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欧姆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
欧姆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再如:牛顿第一定律,差不多两千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伽利略用实验所否定,以后科学家们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此时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使学生得到崇尚科学精神的熏陶。
四、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在人类情感中,有一种最崇高、最美好、最纯洁、最神圣的情感,那就是热爱祖国。列宁同志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结合物理教学内容,选取典型实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我国的科技成就
在美国华盛顿空间技术博物馆中醒目的牌子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1981年在长沙发掘出土的一架战国时代的天平和砝码,做得很精细,大小跟现在我们做实验用的差不多。木制的横梁长27厘米,横梁中点拴丝线提纽,离开横梁两端各0.7厘米处,用丝线各系了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铜盘。砝码共有9个,最大的12.5克,最小的只有0.6克。说明我国当时的称量已经相当精确了。
事实上,我国的现代的科技成就也是今非昔比的,能列举的事例举不胜举。例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高10.4米、重8.5吨。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为我国今后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建造中国载人空间站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天宫一号的建成,真正将科学实验室“搬”到天上。利用太空的独特微重力、真实环境和有利的高度,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空间试验研究,从而为人类造福,已成为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主要目的。天宫一号使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继续延伸、拓展。代表了中国愈加宏伟的民族抱负与科技理想。
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可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物理学方面对人类做出了辉煌、卓越的贡献,使学生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我国物理学家事迹
罗阳,一个响亮的名字、优秀的共产党员、还未来得及参加庆功宴却溘然长逝的中国航空英雄,他把事业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进入航空奋斗30年以来,罗阳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为了献身祖国的航空事业,振兴中国的航空工业,不顾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地投入航天工作。在罗阳的总研制下,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拥有完全自主研发技术的歼-15舰载机,在他全身心投入飞机研制下,以歼-15舰载机为代表的多个重点型号相继取得成功,一架架战鹰翱翔蓝天,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多项荣耀和多个辉煌。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1950年,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兼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主任,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争取回归祖国,他的离开震惊了美国军事界和科学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至1955年10月,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五、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我们知道组成物质的原子在运动,核外电子也在运动,但是他们的运动是无规则的,电荷的无规则运动不能形成电流。这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在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列举“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更早进行电磁感应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六、结束语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艺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对德育教育做到点到为止,引领学生,教育学生,教他们发奋图强,为国贡献智慧。做到立足于学生,立足于社会,将学生培养成新一代有道德、有抱负、有理想的复合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者只有将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教育新世纪的人才。(作者单位:惠城区横沥中学)
参考文献:
[1] 董祖强,云南省盐津县柿子中学,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 乔灵芝,北京教育学院,初中物理学生学科素质的提升与评价研究
[3] 初中物理教學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