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重装突围

时间:2022-12-11 19:15:06 来源:网友投稿

引 子

2018年3月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正在“两会”(全国人代会、政协会)新闻中心举行。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记者问:近年来国企尤其是央企兼并重组效果如何?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泰然自若地回答:

“关于(央企)重组整合的具体效益是不是‘1+1>2,我想举个例子。据统计,重组后的国机集团2013年到2017年的营业收入比重组前的五年增长了59%,利润同比增长了42%。我想这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在如此威严的人民大会堂,如此庄重的国是议政场合,在全世界为之聚焦的镁光灯光之下,“重组后的国机集团”被信手拈来,作为国企、央企改革成效的一个经典“例子”,足见这场重组成功的巨大影响。这里说的重组,主要指经中央批准,刚刚完成不久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简称“国机”),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二重”)的联合重组。事实上,国机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已达到3017.50亿元,利润100.30亿元,再迈新台阶;201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1.5%,上缴税收同比增长15.6%。

王国庆看似平实,实则内藏惊雷的话,再次把我引向了羊年。

事情缘起于羊年春节期间一个不经意的网上搜索。从凤凰新闻获悉,中央正在酝酿出台新一轮国企改革意见。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证明了当初的消息。该意见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若干政策措施。

长期形成的职业敏感,我立即点开手机百度,输入关键词:国企改革。

一条醒目的消息,即刻跳了出来:国机二重联合重组。

也许二重早已是自己心目中存储已久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也许钩沉起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自己直接参与的那场国企改革大战,我心里悠地一个激灵。赶紧点开链接,一一细看:是国企改革,且是高处不胜寒的两大央企旗舰。按照中央批准的联合重组计划,国机二重的这次战略重组,计划3年基本见效。

这是高端国企深化改革的一場大仗、硬仗、难仗,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供操作,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可资借鉴,一切都需要在探索实践中完成。

我强烈地意识到,又一轮的国企改革号角已经吹响。

几十年的国企情怀,我的神经再一次被激活。第一轮国企改革,从1985到2015,30年,多少风风雨雨,多少攻坚破难,多少机遇挑战。一切还历历在目,宛若昨天。改革没有终点站,这无疑又是一次新的伟大出发。

必须主动介入,在场,不能缺席。

这是我的第一反应。不仅基于在场写作理念,还基于感情与责任。作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国企改革,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居第二位的庞大经济体,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伟大标本。

第一轮国企改革,主要是在农村改革成功经验引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实施的地方大、中、小型国企改革冰山一角,内容与经验,也难免是地域化、微观化和管中窥豹的。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石”的央企改革,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能够在场介入,把整个国机、二重重组的情况,包括背景、决策、思路、政策、重点、难点等,以文学形式,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而能将第一轮国企改革风云,与即将进行的高端国企改革相连接,无疑构成了一部鲜活的中国国企改革史,甚至城市经济改革转型史。

仿佛有一个庄严的声音响彻在耳际:你不是倡导在场写作吗,不是强调介入现实,关注当下,体察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关切吗?这样的改革大举,你有什么理由回避、什么理由缺席?一位在场写作者,面对这样紧贴时代大潮的题材,如不勇敢承接,紧紧抓住,倾情投入,认真写好,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是的,存在价值。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企业家的存在价值,作家的存在价值,都有自己的坚守底线。一连串的拷问,似鞭笞,不断抽打着我,让我有一种闻鸡起舞的冲动。心被责任俘虏,自己仿佛不是去争取,而是去投诚。

在场,在场,仍是在场,直指时代担当。

因此我很在意,甚至有一种迫不及待的焦急,怕与一次重大的机遇擦肩而过,失去这个难得的在场写作机会,失去一个作家重大的价值皈依。

于是,国机、二重成为我关注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焦点和风向标。两个企业的官方网站、国内外纸媒和多媒体、可获取的文件资料,一切相关的信息渠道,都成了我了解这场国家级改革重组的宝贵资源。2013年、2014年,一直跟踪到2018年。我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国机、二重重组的几乎全部信息,然后分析、消化、梳理、构思,将这场伟大的央企重组经典个案缀字成文……

2015年3月20日,春节刚过,我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争取到一个采访时任国机董事长任洪斌的难得机会,也得到国机对本次采写工作的支持。

大智若简,坦率真诚,务实精进。

这是任洪斌给我的第一印象,强烈而深刻。没有豪言壮语,甚至“企业家”的称谓,也是我加的。任洪斌只称自己为“一个搞企业的”。他对重组动机及原则、思路的独特阐释,更让我有一种知己难逢,相见恨晚的介入感动。

这更坚定了我跟踪采写这个题材的决心。

尽管,当时从媒体上获得的有限信息,对二重似乎有点负面,这次重组的成败也前景未卜。但并没有丝毫动摇我的这种决心。我坚信,二重的问题,包括过去的辉煌、曲折的经历、今天的窘境,以及走到这一步的复杂原因,几乎囊括了中国国企问题的所有症候:思想观念、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创新发展、管理技术,体制、机制和人,等等。能走近它,解剖它,发现它不同寻常的丰富内涵,本身就是一个天赐良机,重组成功与否都有意义。

仿佛一个声音响彻在我的耳际:你不是倡导在场写作吗,不是强调介入现实,关注当下,体察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关切吗?这样的改革大举,你有什么理由回避、什么理由缺席?一位在场写作者,面对这样紧贴时代大潮的题材,如不主动出击,紧紧抓住,倾情投入,认真写好,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推荐访问:突围 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