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美国大学德育的根源与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12-12 09:10:06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每一个学校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有人误认为美国大学也是绝对自由、没有德育的。的确,美国大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也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明确概念。但实际上美国很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很重视政治观、价值观。教育在其整个大学教育中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德育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大学德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颇有成效。

一、美国大学德育方法的根源与流派

美国德育流派之众、德育著述之多在世界上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堪称当代西方国家之最。例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拉塞斯的价值澄清理论等,都是美国著名的道德流派。

1.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末就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教育即生长”也就是他把教育看作是促进学生天生本能欲望生长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道德思维和判断的水平。他说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心理活动上。“教育即生活”是指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社会化,道德教育也不例外。道德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精神和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杜威关于德育教育的方法论述最多的是社会实践法。他反对在教室里用学习背诵书本教条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这与他的“从做中学”的理论是相通的。杜威要求学校社会生活化,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让学生参与学校的一切社会活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社会协作精神和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传统品格教育空洞说教的弊病,同时又避免了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现象。

2.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个体道德发展的研究,创建了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方法。认知-发展道德教育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它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关于“认知-发展”的含义,柯尔伯格解释说:“之所以是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刺激学生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是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

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方面,柯尔伯格提出著名的“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便更主动地去接受新的推理方式。这种方法的实施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面对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两难故事,使学生能理解故事中人物所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什么。第二,陈述对一个假设的见解。第三,检验推理。第四,反思个人的见解。课堂讨论法的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道德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但是,柯尔伯格也看到了这一方法还需要补充完善,于是他进一步主张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学生参与道德活动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3.拉塞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塞斯、哈明和西蒙。由他们合著于1966年出版的《价值观与教学》一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价值澄清理论和方法的著作。他们重视价值教育实践和方法的研究,设计了许多有关价值澄清教育课堂中应用性的策略和方法。由于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使价值澄清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70年代后很快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该学派认为,价值观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经验产生出不同的价值观,经验的变化也导致价值观的变化。拉塞斯在《价值观与教学》一书中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既然一分价值观都是相对的、个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那么价值观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传授和灌输给某一个人的。拉塞斯说:“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这样把某种价值体系变成我们内心的信念”。价值观是“有理智的人在与复杂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作出自由的和深思熟虑的选择”的结果。如果某个人的价值观被教给另一个人,那么这种价值观对被教对象来说就失去了价值的真正含义。拉塞斯等人相信有理智的人应该而且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方法去达到最合适的个人价值观,并使之与尔后个人的行为统一起来。

由于拉塞斯等人认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体系,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过程、方法和技巧,以便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因而他们设计了3个部分7个阶段的“价值澄清过程模式”。其具体内容是:

A.选择

(1)自由地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作出选择。

(3)对每一种选择的结果审慎地思考后进行选择。

B. 赞赏

(4)喜爱和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感到满足。

(5)乐于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

C.行动

(6)按照所做的选择去行动。

(7)重复这种行动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二、美国大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受以上三种道德理论的影响,美国高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课程教学、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等途径与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1.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进行德育

在美国,实践性和服务性可以说是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基本特征。许多美国学者认为,向学生灌输道德格言和训诫,强迫学生记诵深奥莫解的道德术语,忽视了学生从经验中获得道德,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没有什么道德价值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才是真正的教育途径。为此,美国高校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增强德育意识。课外活动主要包括:①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②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文艺与体育活动;③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

社会服务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自下而上的基本能力,培养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同,不仅所服务的对象愿意接受或配合这种教育活动,而且政府也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和推进这种教育活动。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这类计划,同时还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正因为如此,美国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服务的情形是比较普遍的,大学生中约有一半以上实际参与了各种各样帮助别人的社会服务活动。

美国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美国大学德育又一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加强道德教育

美国高校普遍开设历史、公民学类课程以及有关专题。例如《公民》《美国宪法》《西方文明史》《现代社会》《民主问题》等。公共基础课包括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肖像等有关专题。另外,还通过开设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文明在受审、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宗教、伦理学等有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上述课程及专题,其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否则他就不能算是受过教育的美国人。

美国高校不仅注重在文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也十分注重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即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美国一些高校在行政管理学院设置行政伦理学,讨论政治界的丑闻及其涉及的道德价值观;在商学院设置商业伦理学,讨论商业活动中的欺诈问题等;在医学院设置医学伦理学,讨论诸如安乐死、堕胎、克隆人等道德问题;在新闻学院设置新闻伦理学,讨论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新闻道德问题。美国高校通过开设上述课程及专题向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二是采用讨论、阅读、录像、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提高授课质量,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

3.通过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美国高校注重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德育工作。美国除了利用电影、电视来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在大学,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报纸,每年有不少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另外,美国宗教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美国不允许在高校进行宗教教育,但宗教仍然是美国高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出自宗教教义。许多宗教组织非常活跃,以各种形式向美国大学生灌输符合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宗教信仰,其中包括许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美国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更具典型性。美国首都华盛顿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这些社会政治环境与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广大青年学生正是在这种自然的生活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道德教育。显然,这种渗透把理性的道德精神遍布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了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这充分反映出美国道德教育的特点。

三、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有益启示

尽管美国在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等方面与我们根本不同,但在内容、方式、方法、管理办法以及人类普遍适用的一些共同文明方面我们仍然有可以借鉴之处。

1.进行教学改革,由显性教育变为隐性教育

我国大学德育比较侧重于显性方法,即能让学生明显感到教育意图的方法。如:我国大学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课等。其特点是把道理、观点、目的开诚布公地告知学生。这种方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系统的理论教育,而且容易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但我们应结合学校实际,借鉴运用隐型德育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可以是一次随机的聊天,也可以是某种学习、工作方式或心理环境设计,还可以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等。这些隐蔽课程不受课时和教室的限制,能延伸德育的时间和空间,避免直接说教,使学生在愉悦、激奋、庄严、悲痛等不同情感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隐蔽课程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隐型德育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难以对工作过程、工作对象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等。我们应该善于把显性德育方法和隐性德育方法有机结合,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转变德育观念,真正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德育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是见物不见人,或者没有充分考虑人的个性和内在要求,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而现代德育却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要承认学生是人“就是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人”。人性化的德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我们在运用各种德育方法时,应注意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作为德育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人性化体现在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目的上注重个性发展,尊重人的自由发展;在原则上强调权利平等,引导启发为主;在方法上强调正面说服、奖励表扬为主;在内容上强调相互理解、培养团结合作、互相友爱,互谅互让等精神。运用人性化德育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充满爱心。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不能否定面对面的德育教育;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忽视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和融合;无论体制多么完善,也不能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如果我们注意运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德育方法,许多疑惑、困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要求对原有学校德育方式进行变革,使之适应新的社会体制,更富有实际成效。批判的吸收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访问:德育 根源 启示 美国大学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