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浴血”越南丛林

时间:2022-12-12 10:30:07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头戴遮阳盔帽,身着灰绿军装,携带一支AK-47步枪,这是他们的全部装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像穿山甲一样消失;这就是号称“东南亚之虎”的越南人民军。受限于客观条件,这支颇具游击作战风格的部队不得不长期重视加强基层班排火力,以弥补军队总体压制火力的不足,于是,不起眼的60毫米口径迫击炮(简称60迫击炮)在神秘莫测的越南丛林中上演了一拳幕传奇!

从“铁火筒”说起

越南人第一次接触迫击炮,还得从1930年2月9日安沛暴动说起。当时越南国民党主席阮太学策动安沛要塞的200名士兵起义,号召法属印度支那全体人民举行反法起义。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德让反应迅速,立即从河内派遣一个阿尔及利亚殖民地营实施镇压。由于时间仓促,殖民地营无法将75毫米野炮搬到一线,只好应急将曾用于一战的“斯托克”76毫米迫击炮投入战斗。该炮由一根铁管加上支架和座垫组成,模样和越南人常抽的“火简”(即大号烟枪)酷似,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铁火筒”。殖民地营依靠“斯托克”追击炮和“哈其开斯”机枪的火力掩护,很快炸开了安沛要塞的大门,起义只持续一周就被镇压了。

20世纪30年代末,法国本土淘汰下来的装备被一股脑地运到法属印度支那,装备当地的越南雇佣兵,其中步兵用追击炮占了很大比例。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布兰德”1935年式60毫米追击炮,该炮身管全长725毫米,高低射界45~83度,全炮质量19.7千克,它所使用的杀伤榴弹为黑色弹体,弹体头部为黄色并嵌有一红圈(黄色表示弹体材料为钢质,红圈表示内装炸药),全弹长192毫米,弹重1.35千克,配用瞬发引信,最大初速158米/秒,最大射程1000米,最小射程100米。在中越交界地区,法国军官指挥的“东京警备队”(“东京”是越南北部的旧称)几乎在连排级普及了这种支援武器。

1940年9月22日,侵略中国的日军为切断经越南的国际援华交通线,对法属印度支那不宣而战。从广西出发的日军第5师团(绰号为“鲤兵团”)兵分三路,向距离中越边境18千米的越北重镇谅山挺进。师团长中村明人凭借手里可观的炮兵和轻型坦克,自信不会遇到象样的抵抗。此时防守谅山的法国殖民军仅有一个第2旅,兵力总共不过5000人,但法军指挥官曼内瑞特准将决心利用有利地形来阻击日军。9月24日早上7时,日军三路集群在谅山城外会师,完成了对谅山的合围。7时50分,中村明人中将命令日军对谅山发起总攻,战斗中,法军在制高点扣马山打得相当顽强,其中一个欧洲雇佣兵迫击炮连用“布兰德”1935年式迫击炮给予冲锋日军以极大杀伤。由于60迫击炮的威力和射程均超过日军携行的大正11年式50毫米掷弹筒,因此在争夺扣马山半山腰的一处胸墙时,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不过,由于法军重武器太少,特别是日军发现法军观察哨后,立即用4门38式野炮进行4发急速射,使得法军阵地前沿的迫击炮位只能进行效率极低的盲射。战至最后,这个迫击炮连几乎全军覆没。不过,谅山战役是法军在二战中表现最突出的战役之一,其中60迫击炮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60炮阐释美国的“变卦”

日军进入越南,客观上越南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斗争阶段。1941年5月10日,胡志明主持建立了以越共为主体的“越南独立同盟会”(简称“越盟”)。1944年,日军在中国大陆发起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从湖南、广东和越南三个方向夹击广西的国民党军,胡志明与亲密战友武元甲决心趁进攻的日军后方空虚发展队伍。12月22日,胡志明和武元甲在高平省原平县的一个林区里将200名越盟游击队员改编为“越南解放军宣传队”,史学界普遍将这支宣传队看作是越南人民军(PAVN)的前身。

1945年2月,美国援华的第14航空队一架战机在河内附近被日军高炮击落,飞行员被越盟游击队解救,胡志明亲自走了600千米的山路,将飞行员护送到中国昆明,在那里他认识了美国战略情报局官员查尔斯·芬恩。为表示感谢,第14航空队指挥官、传奇人物陈纳德派遣阿里森·托马斯少校等6名美中特工前往越盟根据地新潮,随行带去一批美国造迫击炮、卡宾枪和火箭筒。其中最受越盟欢迎的是美制M2迫击炮,该炮比“布兰德”1935年式炮更轻(1人就能提着走),反应快,随时随地都能架炮射击,而且能发射120毫米超口径长弹,使得小炮也能打大威力弹,非常适合山地丛林战中的间瞄射击。

然而至1945年10月底,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需要利用法国对抗苏联。与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越盟保持联系,显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意图。于是,美国和胡志明彻底分道扬镳,几门有价值的60炮也被美国顾问强行带走。在后来法国人与越盟进行的“肮脏战争”中,擅长打伏击的越盟军常常吃缺乏60炮这一重要伴随火力的亏,难以将法军追剿分队消灭。

中国援越的60炮

1949年11月14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抵达中越边境上的镇南关,华南宣告全部解放。紧接着,1950年1月18日,中越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共中央对越承担国际主义义务,在物资和军事上给予无偿援助。当年2月,越军主力第308师(“决胜师”)由越盟西北战区政委双豪率领,进入中国云南研山基地,接受装备更新和军事训练,该师完全按照当时解放军的编制构成:包括3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以及补给团队。有意思的是,越军将士十分看重中国援助的60炮和重机枪,把它们也编入团属炮兵序列,基层若要动用,必须得到中高级指挥员的同意。

从在河内军事博物馆展示的实物看,当时中国援越的60炮应为前国民政府在1942年投产的“民国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俗称“31式”)。由于31式炮多为中国抗战时期生产,身管从低碳素钢材锻制改为简陋的钢板卷焊,许多零件用强度较低的铝材制成,因此越军在进行急速射击时容易发生事故。

31式炮全长677毫米,身管长601毫米,全炮重19千克,最大射程1444米,最大初速148米/秒,最大射速18~30发/分,方向射界11度,高低射界45~70度。主要配用民国31年式杀伤榴弹,弹重1.36~1.54千克,弹片杀伤半径15米,装药量0.1千克。除杀伤榴弹之外,该炮还可配用烟幕弹、照明弹、燃烧弹等。

由于越盟急于打破法军在中越边境建立的封锁线,武元甲于1950年9月急令刚刚换装完毕的第308师回国参战。10月,由中国军事顾问团直接参与指挥的第308师发起边界战役,脆弱的法国守备营及空降的伞兵很快被歼灭,驻守谅山要塞的法

材料强度,增加了炮箍滑套长度,加大了缓冲机工作行程,减少了因磨损产生炮身晃动的缺陷,使得迫击炮在射程、弹着点密集度和机动性等方面都较31式炮有明显提高。

在美军全面介入越战之前,越军主要在波来古高原及湄公河三角洲一带执行营连规模的伏击战,专门打击落单的南越伪军,60炮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火力突击作用,一度使南越领导人下令军队“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再与北越武装进行痛苦的交战”。

这段时间,越军使用60炮的手法完全模仿中国军队。在山区作战时,他们首先要在发射阵地上挖出长宽各300毫米、深100毫米的土坑作为座板坑,一号炮手面向目标,右手紧握身管上端,将火炮放置于座板坑内,解开捆炮带,打开架腿,对正目标架炮,两手用力将驻锄插入土中,单膝跪于座板左侧,调整水平调整机,将托架调整成概略水平,然后固定好紧定手柄,将瞄准镜插在瞄准镜座上。而二炮手跪于座板右侧,取下炮口帽,升起高低机,协同一炮手调整迫击炮,使光学瞄准镜上的高低气泡和倾斜气泡居中,然后根据需要按射表装定表尺、方向分划、装药等,最后摇动高低机和方向机使十字线对正目标,即可实施发射。装填时,二号炮手从三号炮手手中接过炮弹,将炮弹正直装入炮口内,使炮弹平稳下滑,撞击撞针发火。

60炮“浴血”德浪河谷战役

1965年3月,美军正式在南越岘港登陆,开始直接插手越战。1965年10月,越军第325师在靠近越、柬边境的朱邦山迎接新来的第304师第66团,各部队在此共同设立南下指挥部,准备集中力量拿下南越重要的交通枢纽波来梅,力图将南越一分为二。10月19日,越军进攻波来梅,并在伪军据点波来古通往波来梅的21号公路两侧设伏,准备“围点打援”。谁料想,新上任的美军驻南越最高司令威斯特摩兰认为,与其费尽力气去救波来梅,还不如直接进攻越军根据地朱邦山,从而达到围魏救赵的奇效。最终美军高层决定采取垂直机降的方式,将士兵直接投放至朱邦山附近的德浪河谷,直接抄越军的大本营。

11月14日上午10时48分,美军骑1师第7骑兵团第1营的“暴徒连”部分官兵首先乘UH-1直升机抵达预定降落点——代号“X-Ray”的地区。指挥该营的穆哈尔·摩尔中校也跟随“暴徒连”抵达,他在一个小树林里建立营指挥所。虽然“暴徒连”没有朝朱邦山进攻,但“暴徒连”连长赫伦上尉命令手下继续向西搜索前进,穿越德浪河谷。30分钟后,美军一个班抓获越军第33团的一名士兵,据这名战俘交代:朱邦山上有越军3个营,估计有1600名士兵,而此时集结在德浪河谷的美军不到200人。所幸的是,11点20分和12点10分,作为第2、3梯队的美军第1营“阿尔法连”和“德尔塔连”也到达“X-Ray”,其中“德尔塔连”带来了迫击炮和重机枪,他们被当作战略预备队。12点15分,“暴徒连”的三个排在河谷西北面的树林里巡逻,正面撞上越军大部队,德浪河谷战役正式打响了。

然而美军在战斗一打响就遭遇不顺。由于战况发展得太快,“暴徒连”的“赫利克排”在追击途中反被人数占优的越军包围,越军以一顿密如雨点的60炮,将包括排长赫利克在内的5名美军在25分钟内射杀,名叫卡尔的军士肩负起领导整排逃生的任务。“暴徒连”其他部队拼死想把“赫利克排”救出来,但都被越军的60炮挡在外面。

当“赫利克排”被切割包围后,其他美军也在继续作战。“阿尔法连”第3排在塔弗特中尉带领下,与150名越军交火,结果美军来不及使用M79榴弹发射器,就被越军埋伏的60炮打了个中着,包括塔弗特中尉在内的第3排大多数人都被打死。下午14时30分,美军第1营最后一个连——“查理连”也到达了德浪河谷,但当他们实施机降时,却由于越军攻入着陆地防卫圈而受到攻击,“查理连”士兵连同直升机机组被打死不少。直到15时左右,越军才真正遇到麻烦——美军机降了两个炮兵连,为被围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同时骑1师所有UH-1B武装直升机都赶来支援,这些号称“空中火箭炮”的武装直升机悬停在据点上空,只要越军一靠近阵地,就会遭到机载火箭弹和加特林机枪的密集扫射。最终,只有60炮作为依托的越军付出惨重代价。一名美军士兵回忆:“他们(越南士兵)似乎并不在意战死。他们有些人蹒跚地走向我们,有些人径直地冲向我们。一些人打完了子弹并丢弃了他们的枪,却依然赤手空拳地向我们冲过来。”

据战后统计,越军共有1519人阵亡,第325师骨干力量被打残了,而美军则有305人阵亡,524人受伤。越军通过这次战役发现:“要想杀伤美军,就要尽快接近并渗透至美军防线内,这样才能使美军的重火力支援失效。”事实上,为了更快地将炮弹射向目标,一些越南战士甚至采取“超常规操作”,有美军发现一些越军竟然手扶60炮发射,他们用身体正面对准目标,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同时右膝向右跪下,臀部坐在右脚踵上,两手举起炮身,然后根据射击距离抬高或降低炮身射角。这种射击方式在200米射程内较为奏效,但暴露的炮手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

第367特工营与60炮

经过血腥的1965~1969年战场拉锯,河内方面显然明白了美军对“堂堂之战”的热衷,“敌人拥护的正是我们反对的”,在这一思路下,越军开始进行新的作战模式改革,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名目繁多的特工连成为打击美伪军的骨干。特工连的成员通常能使用多种武器和操作多种器材,遇到一般作战情况都能应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编制装备吸收了美军“海豹”突击队(越军称为“绿面人”)的特点,突出短促火力突击的强度,主要使用苏制AK-47自动步枪、PK通用机枪、RPG-2单兵火箭筒(俗称“B40炮”)、波兰PM-63冲锋枪、美制M79榴弹发射器以及中国63式迫击炮,这些武器可在300-350米范围内形成有效的火力覆盖面,尤其60炮在面对美军小分队时几乎有“大炮沙文主义”的功效。

实际上,从1970年开始的越战最后阶段,将60炮运用最为传神的越军部队莫过于第367特工营。该营是在1970年3月柬埔寨发生朗诺政变、推翻西哈努克亲王后进入柬埔寨的,由于缺乏后方支援,特别是和自己并肩作战的红色高棉时常“打秋风”(即抢夺战利品),第367特工营只能一切靠“以战养战”。1971年1月21日夜,第367特工营向柬埔寨首都金边派出一支97人的突击队,他们事先将藏有60炮的轿车、卡车开到金边附近的波成东空军基地,然后分成6组,干掉朗诺守军,迅速将伪装汽车开入机场,用60炮和火箭筒将机场内的20余架战机尽数摧毁,一组工兵甚至爬到机场候机室的屋顶,攻击满是凝固汽油弹的军火库。还没等朗诺政府军回过神来,越军突击队就消失在丛林之中了。此次攻击宣告朗诺空军的终结,也被认为是朗诺政权垮台的先声。

1971年秋,恼羞成怒的“柬埔寨元首”朗诺居然在电台里公开指名道姓向越军第367特工营宣战,发起所谓“真腊二号”攻势,但第367特工营及由越南军官指挥的红色高棉第C-40师采取“蘑菇战术”,最终将朗诺军队主力打垮。1972年10月7日,第367工兵营如法炮制,又抽调103名突击队员,用藏在渔船上的60炮和火箭筒炸毁了金边电厂和波尔兵工厂,实际上瘫痪了朗诺政权的运转。1975年4月,红色高棉对金边发动总攻,朗诺以“国外治病”的名义离开金边,4月17日,金边挂起了白旗,红色高棉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全面胜利。13天后,南下的越军也解放了西贡,推翻了南越伪政权。60炮在越军中的战斗史上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推荐访问:越南 浴血 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