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设想的未来坦克可以承担比现在主战坦克更为广泛的战斗任务,不但能够执行直瞄攻坚和反装甲的作战行动,而且还能攻击中低空飞行的各种目标,包括武装直升机、战斗机和各种尺寸的无人机,必要时还能够拦截巡航导弹。不仅如此,美国还打算利用数字化技术使这种车辆能够对方圆十多公里内的目标进行超视距攻击,美国人把这种设想中的车辆称为未来作战系统不是没有道理的。实际上未来作战系统并没有改变坦克的发展趋势和设计特点,而攻击空中目标和视线外的目标,则取决于能不能研制出炮射的远程自导弹药和发展出相应的侦察技术手段和数据传输能力,因此中国的未来主战坦克应充分考虑到未来技术发展对坦克的影响,以便现在就能充分“利用”未来技术使坦克的战技性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当相应技术成熟后,中国的未来坦克也就可以“水到渠成”,成为能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未来作战系统了。
坦克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一直是坦克设计必须要注意的三大要素,信息化、电子化和所谓的数字化则是从各个方面对提高和完善坦克的三大性能有促进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提高是有限的,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原因可能是只从提高的角度出发,还没有意识到未来技术的发展也使作战的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坦克大战正在越来越不常见,这不仅仅是由于世界形势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坦克本身来说,由于火炮射程越来越远,观瞄装置越来越先进,各种侦察探测手段越来越丰富,已经不容易出现二战双方坦克在几百米的距离内“拼剌刀”的战斗场面了。在海湾战争中,美国M1A1向目标射击的平均距离据说在3600米以上,有一辆英国的“挑战者”坦克甚至从5400米的距离上一发命中一辆伊军的坦克,而二战中坦克交战时的平均射击距离为700米,这意味着什么呢?在最激烈的苏德战场上,双方坦克混战在一起,坦克手不但要向车前方的目标射击,而且不时也要急速掉转炮口以对付出现在车体两侧甚至后面的对方坦克,此时坦克炮的火力机动性至关重要。对于现代的美国M1A1来说,由于有充足先进的侦察手段和力量,再加上车上装的120毫米火炮射程远、精度高,几乎很少出现向车后开火的情形,就是向车两侧射击也不多见。在与射程相对较近的伊军坦克对阵时,如果有必要,M1A1可以始终保持向前方开火的架式。海湾战争使我们更进一步意识到坦克提高远距离射击能力的重要性,它就和飞机空战正在向超视距发展一样,是未来坦克发展的方向,问题是我们能否利用这一点来修正未来主战坦克的设计思想。
“S”坦克对我们的启示
如何使坦克的三性恰到好处地整合在一起,使坦克的各个战技术性能达到较佳水平,同时坦克的重量又能保持在一个理想的水平上一直是使设计师头痛的事,加强火力、改善防护、提高机动性都会增加坦克的重量,其后果是机动性受到影响,就是采用大发动机也无济于事。为控制坦克的重量,只能是先制定一个设计的标准,然后围绕这一标准对设计进行均衡。瑞典坦克设计师斯文贝格在四十多年前提出著名的无炮塔“S”坦克方案,就是为了摆脱重量阴影对坦克性能的束缚。由于取消了炮塔,“S”坦克在同样的防护水平下,重量只有38吨。这种设计尽管能使坦克重量得到一定控制,但缺点也是相当突出的,在设计师还“沉浸”在二战坦克交战的情景中时,火力机动性不高的缺陷一下子就把人们对这种布局的热情给浇灭了,以至于在随后的四十多年中再没有出现类似的设计。
紧跟着“S”坦克出现的顶置火炮、无人炮塔在减轻车重上有一定作用,并且仍保持着炮塔坦克火力机动性高的优点,但由于受到许多技术上的限制,这些方案的“下场”甚至还不如“S”坦克,三十年过去了,仍未出现一辆实用的战斗车辆来。实际上就是无人炮塔能被未来坦克所采用,其控制车重的效果与“S”方案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别。前两者必须采用转盘式或锥形转动式弹舱,还必须为火炮尾部留出附仰空间,空间利用率不可能很高。后者的火炮固定安装在车体内,不需要为炮尾的俯仰留出空间,再加上可采用“装填”密度高的箱形弹舱,自动装弹机也比较紧凑,至少可以节省三个多立方米的空间,这对一寸空间一寸金的未来坦克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联想到近年来坦克作战环境已有较大的改变,是不是有必要对“S”坦克方案作一番新的审时度势呢?
“S”坦克利用车体的转向和俯仰完成瞄准射击过程,通常被人们认为这种方式在精确度上不如炮塔坦克,其实瑞典人经过多次的实车射击,证明这种布局能够进行准确的射击,首发命中率甚至比后来出现的“豹”1还要高。“S”坦克除了不能在行驶中像炮塔坦克那样随心所欲地射击,在向车体两侧射击时要花费较长时间外,并无明显缺点。德国用自己制造的同类型车辆进行了实战模拟,认为无炮塔车辆完全可以在大多数地形条件下与有炮塔坦克进行机动交战,受到的限制条件并不多见。在中国也有专家提出了将炮塔坦克与“S”坦克混编,以后者作为战斗的中坚,以前者作为弥补后者不足的手段,从而达到最佳效果的建议。二战中交战双方曾大量使用无炮塔车辆,实战经验也证明火炮射界有限对战斗结果影响并不是很大,只要在战术上积极主动,同时在火炮射程上有一定优势,就可以抵消对方在火力方向上的机动性优势。“S”坦克炮口转向的速度在行驶时是每秒15度,在对正前方目标瞄准时几乎与炮塔坦克一样快,在向左右30度范围内的目标瞄准时,无非是多耗用1秒多的时间,而在这种条件下的射击将要占所有射击次数90%以上,这就是在二战中苏德双方成功使用无炮塔车辆和瑞典人要设计出“S”坦克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炮塔坦克可以在行进中开火,几十年前设计的“S”坦克由于技术的限制,做不到这一点,并不说明现在同类型车辆做不到这一点。“S”坦克把火炮固定在车体上,依靠车体的转动和俯仰实现火炮的瞄准射击,从原理上与炮塔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驱动炮口瞄准的功率要大很多,在技术上并没有难以跨越的关口,“S”坦克实际上也可在车体行进中实施转动完成射击。当然这种行进射击和炮塔坦克还是有区别的,但对战斗效果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对敌坦克的炮口来说,迎面扑来的目标不管是炮塔坦克还是“S”坦克,目标速度的大小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而对坦克本身来说,谁也不会轻易为了获得炮口下的最大速度把自己薄弱的侧面暴露给敌人。
火炮射程的增加,使无炮塔车载火炮向正前方目标开火的概率更高了,按二战无炮塔车辆左右各15度的射界计算,射程3000米的火炮要比二战中射程为1000米火炮控制的横向宽度大3倍以上,也就是说可对3000米外2000米宽度上的目标进行快速射击,在此区域射击的比率提高不可能成倍,但达到总开火次数的90%以上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再说未来坦克还有可能使用可制导的炮射弹药,让发射后的炮弹向外侧飞出,完全可以把射界扩大到左右25度以上。侦察手段和数字化装备的使用也使得坦克两侧和后方“出现”目标的概率大大减少,就是在车体后方3000米外出现敌坦克,未来“S”类坦克要使车体转向后方也不过是比炮塔坦克多花三四秒的时间,不一定就会被敌方先得手。
采用“S”坦克布局的中国未来系统
美国的坦克设计师提出了战术坦克和战略坦克的概念,他们认为未来坦克的战略机动性应该是衡量未来作战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坦克重量轻,就有助于进行快速部署。所以对他们来说,采用“S”坦克方案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中国的未来作战系统没有必要考虑“全球部署”,但出于提高作战效费比的目的,是不是也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总体设计呢?
这里提出了一种未来作战系统的设计方案,就是在“S”坦克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科技发展的情况形成的。和其它方案一样,采用先进发动机、大口径的高射速炮、各种电子装备是必须要做到的,这里不一一介绍。关键是总体布局和具体的设计思想。该作战系统采用双人乘员,将1门120毫米主炮固定安装在车体的右侧,在车体顶部甲板上稍向左偏装一个小型的遥控炮塔,在上面并列安装1门45毫米的机炮和1门可发射各种弹药的35毫米榴弹机枪,采用这样的武器配置是出于如下的考虑:将大口径火炮向右偏置可以有效提高车内空间的利用率,发动机则安装在左侧靠后处,这样可以平衡火炮的重量,同时火炮和发动机还可以为2名乘员提供加强的两侧防护。45毫米炮可用来对付像步兵战车一类的薄装甲车辆,以节省主炮弹弹药,同时还可以打击空中目标,榴弹机枪则可以用来消灭步兵和近距离的轻型车辆。整个车体采用隐身设计,120毫米主炮管用隐身三角截面罩包裹,45毫米机炮和30毫米榴弹机枪也用同样的方法实现减少反射信号特征。在车体前部设置有微波探测装置,可以使车辆在低速行驶状态下发现前方5米处埋在土内的地雷。
如果考虑到技术发展对弹药的巨大影响,则“S”坦克的总体方案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美国现正在发展动能反坦克导弹,这项技术也可以用到炮射导弹上,让固定安装火炮发射动能导弹。由于不必考虑火炮的最小调炮速度,而且导弹可以向外侧飞出,则方向射界有限的影响就可进一步降低,不能在行进中射击的缺点也就不那么严重了。这种坦克会像一些影片中的神枪手一样,有时会来个急速转弯,“甩手就是一枪”,将突然出现在车后或两侧的敌坦克击毁。四十年前的“S”坦克在行驶中的炮口转向速度是每秒15度,未来作战系统的马力/重量比加大,完全可以把这一转向速度提高到每秒20度或更高。
安装在炮塔上45毫米机炮能发射可制导的炮弹,再加上相应的近炸引信,可以用来攻击5000米外的武装直升机或用来拦截飞过战场的巡航导弹,这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S”坦克的缺点克服一大半。如果碰到在车体后方或两侧近距离内突然出现敌坦克的情况,则45毫米炮还可用来发射带近炸引信的预制破片弹,这种弹虽然不能击毁坦克,但如果向目标连续发射几发,还是有可能将坦克车体上的各种观瞄装置击毁,使坦克失去战斗力,从而为车体完成转向和用主炮击毁敌方坦克争取时间。瑞典近几年就用一种被称为3P弹的76毫米预制破片弹进行了反坦克的试验,据称“用2发弹就可使坦克观瞄装置遭到破坏”。如果敌坦克把侧面暴露出来,45毫米炮还可发射脱壳穿甲弹,现有的45毫米炮可击穿160毫米的匀质装甲。在可预见的将来恐怕没有任何一辆坦克的侧面防护能超过这个水平,而且在现在的战场条件下,敌坦克要想出现在“S”坦克的两侧和后方,侧面的暴露是不可避免的,使用45毫米炮完全可以把“S”坦克火力机动性在车体两侧和车后表现不佳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120毫米的主炮除了可以发射所有的坦克弹药外还可以发射炮射导弹,可以在可视距离击毁6000米处的各种装甲目标。如发射炮射导弹也可利用制导的修正作用攻击低空目标。这在技术上并没有大的困难。可在车体后部设置一个可折起的防空导弹舱,内装8枚轻型防空导弹,对付头顶的目标。35毫米榴弹机枪“同样”具有节省炮弹的功能,除了可对地面和空中各种薄装甲目标射击外,还可以发射类似于打飞碟的霰弹,专门用来打出现在车体上空的末敏爆炸成形反坦克弹。还可以像“S”坦克一样,在车前和两侧采用格栅式防导弹设计。
如果觉得火炮固定安装在提高行进中射击的准确度方面技术难度太大,也可以采用半固定安装,二战后西德研制的无炮塔车辆已经证明,半固定安装对克服“S”坦克缺点有很大帮助。就是再让火炮有一定的水平射界自由度也不是不可以,和二战中的无炮塔车辆不一样,采用非常有限的可调整射界对克服S坦克的缺点有很大意义。采用这种设计后就可由车体提供火炮大至的方向和高低射界,再靠火炮自身的高低和方向射界进行精确地微调完成射击,这样高低和方向射界就不一定太大,左右各6度,上为10度,下为6度就可以了,技术难度大大降低,同时仍能保持“S”坦克的绝大部分优点。
“S”坦克利用车体倾斜可为火炮提供12度的高射界,此时再加上火炮的10度,就达到20度,再加上发射可制导的炮射弹药,就完全可以满足主炮打空中目标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