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手枪

时间:2022-12-12 12:20:08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二、中国手枪

军博馆藏国产手枪以历史为线,分为民国时期的手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手枪两大系列。其中民国时期又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自制手枪系列和民国政府手枪系列。

(一)人民武装自翩手枪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武装自制的手枪

(1)山东省宁津县造10.6毫米双管前装火帽击发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23毫米,管长124毫米。枪管下方的压药杆缺失。

该枪采用双击锤双扳机机构,是一种将击锤簧设计在枪体内部的前装火帽击发手枪。前装火帽击发手枪是我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武装在土地革命时期使用的一种主要武器,解放战争时期多为民兵等使用。

(2)中国自制7.5毫米前装火帽击发手枪

江西修水县七区五乡苏维埃少先队队长曾志高在1929年使用的武器,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350毫米,管长225毫米。

这是一种将击锤和击锤簧设置在枪体外部的前装火帽击发手枪,由于主要部件设置在枪体外部,使制作工艺十分简化,一般的铁匠铺都可以制造,特别适合落后旧中国的民间推广,在我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是民众广泛制造和使用的一种自制武器。

(3)红军战士程正川使用的自制10毫米前装火帽击发手枪

1934年,这支手枪由红十军团战士程正川使用。1936年,红军奉令转移,程正川留在安徽歙县王村一带坚持斗争,不幸牺牲。1958年,该枪由南京军区征集,1959年移交军博收藏。

枪长310毫米,管长180毫米。

这种前装火帽击发手枪是我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武装广泛使用的一种自制武器。

2.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自制的手枪

(1)八路军造8毫米独决枪

山西省应县民兵队长金召奎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曾用此枪捕获反革命分子十余人,获“镇压模范”的光荣称号,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50毫米,管长157毫米。

这是一种仿制国外早期单发手枪的产品,发射定装金属弹,由山西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生产,质量较好,在山西地区流行较广。由于该枪在装弹和退壳时也要将枪管的枪膛撅开,因此也常被称为“折腰手枪”、“撅把子枪”。因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通常也被称为“独子”手枪。该枪还有“决枪”、“单打一手枪”“土独子手枪”“铁公鸡”等称谓。

(2)抗日战争时期民兵使用的自制8毫米独决枪

1940年,山西太行区临县民兵使用的自制武器,民兵曾用此枪打死日军战马一匹,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40毫米,管长180毫米。

该枪发射定装金属弹,无弹匣,一次只能装弹一发,由于仿制简单,适合民间大量制作。在我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手枪。该种手枪由于没有统一制式,外型上差别较大,但“独子”和“撅把子”是该种手枪的共同特征,现存数量较多。

(3)任丘县马庄村村民贾志殿仿制的西班牙7.63毫米皇家手枪

1942年由任丘县马庄村村民贾志殿仿制,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305毫米,管长140毫米。

该枪原型为西班牙贝斯特圭·赫曼诺斯公司造7.63毫米皇家手枪,贯穿枪身的“螺钉”是该枪仿制皇家手枪的显著特征。

(4)八路军使用的自制7.63毫米自动手枪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使用,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95毫米,管长138毫米。

该枪是西班牙贝斯特圭·赫曼诺斯公司7.63毫米皇家手枪的仿制品,工艺较粗糙。

(5)新四军兵工厂造26毫米信号枪军博建馆初期征集。枪长290毫米,管长175毫米。1944年8月新四军五师第三军分区兵工厂制造。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制的手枪

解放战争早期,我军自制武器主要由一些数量较少的大型兵工厂和许多规模较小的修械所完成,这些兵工厂和修械所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总体较弱。三大战役后,北方主要兵工厂被我军控制,获得大量设备和技术人员,具备了生产制式武器的能力。以下几支手枪主要为我军早期兵工厂和修械所生产,体现了当时的生产水平。

(1)冀中地区造11毫米自动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12毫米,管长140毫米。

这是我军某兵工厂或修械所在冀中地区制造的一种典型样式的自动手枪,手枪上一般刻有生产日期的铭文。该枪的生产时间为1946年8月。

(2)解放军仿制的比利时7.65毫米M1910式FN勃朗宁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150毫米,枪管长84毫米,手枪上铭文为“194841”。

该枪的原型为比利时7.65毫米M1910式FN勃朗宁手枪,由解放军某兵工厂或修械所仿制,手枪上铭文“194841”系生产日期“1948年4月1日”。

(3)解放军仿制的德国7.65毫米里格诺斯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150毫米,管长70毫米。

该枪的原型为德国7.65毫米里格诺斯手枪,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兵工厂或修械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仿制。

(二)民国政府手枪

1.民国时期中央修械所生产的手枪

1936年7月,中央修械所在南京市龙蟠里成立。1937年12月9日,因日军入侵由南京迁出。先迁往湖南衡阳东阳渡,接收第三路军修械所的机器,整理复工。1938年冬,由于日军逼近汉口,迁往贵州。1939年1月,由赵学颜接任所长,接收贵州修械所,并在其原址复工。1940年春季,扩编为中央修械厂,附设游动修理队、随军检修班,往来于各战区之间。

1943年7月,中央修械厂改名为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增设游动修理总队之编制。1946年该厂奉令迁往山东,1948年迁往台湾。

(1)彭德怀使用的中央修械厂造美国O.32英寸史密斯&韦森执法警用转轮手枪

1982年彭德怀夫人蒲安修捐献军博。

枪长202毫米,管长101毫米(属4英寸),6弹巢,发射.32英寸S&W长转轮手枪弹。设有击锤防撞击意外发火保险,保险是位于右侧边盖上的簧杆,通过转轮拨杆上下移动而脱离或挤压簧杆,实现解除保险和实现保险。枪管左侧铭文为“S&W”,右侧铭文为“.32 Long CTG”。

该枪是国民政府中央修械厂1940年生产的产品。这种转轮手枪在革命战争时期流传比较广泛。比利时和西班牙对史密斯&韦森执法警用转轮手枪大量仿制,称为sF转轮手枪。

(2)罗荣桓使用的第四十四工厂仿造美国0.32英寸史密斯&韦森执法警用转轮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罗荣桓夫人林月琴捐献。

枪长230毫米,管长108毫米,6弹巢,发射.32英寸S&W长转轮手枪弹(.32 S&W Long CTG.)。

该枪系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仿制的美国0.32英寸史密斯&韦森执法警用转轮手枪,1945年生产。

2.民国时期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手枪

太原兵工厂和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是民国史上的三大兵工厂。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在太原小北门(拱极门)外柏树园千佛寺庙地建厂房22间,命名为机器局。1914年7月机器局改名为山西陆军修械所。1920年3月,阎锡山将修械所和铜元局合并,改称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1927年1月,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改名为太原兵工厂,标志着山西军火生产由轻武器向重武器的迅猛发展。1928年8月,蒋介石以北伐已经胜利为由召开编遣会议搞假裁军,阎锡山复改兵工厂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而内部组织仍旧,军火生产有增无减。从1928年至1930年间,兵工厂的月产量为: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追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阎锡山依靠这些武器装备,发展为拥有30万兵力的晋军,并有余力高价出售武器给李宗仁、马鸿逵、马步芳等外省军阀。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获胜而告终,军人工艺实习厂改为太原修械所,只作一些军械修配和民品生产。1931年“9·18"事变后,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形势下,蒋介石和阎锡山握手言和。1932年3月,阎锡山复由蒋介石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将太原修械所一分为二,将原兵工厂部分改为壬申(是年为壬申年)制造厂,原火药厂部分改为壬申化学厂,另将太原育才机器厂和太原育才炼钢厂合并为太原育才炼钢机器厂。将炮厂与水压机厂合称壬申第一厂,炮弹和炸弹两厂合称壬申第二厂,步枪厂改称壬申第三厂,枪弹厂改称壬申第四厂,机关枪厂与熔炼等四厂合称壬申第五厂,冲锋枪厂改称壬申第六厂。为免除被南京随时接管合并的风险,阎锡山于1934年9月将上述各厂划归西北实业公司管辖,而西北实业公司是属于新成立的山西公营事业董事会领导的民营企业。1936年10月,西北实业公司组建了西北制造厂,全面恢复军火生产。日军进犯山西后,敌机频繁轰炸,各厂无法进行生产。阎锡山派西北制造厂总办张书田策划搬迁,紧急抢运设备往后方川陕等地,直到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前,只运走小型机床1000余部、动力电机200余部等,仅占西北制造厂18个分厂全部财产的2%,其余设备悉数落入敌手。日军将其中较好的设备4000余部(台)和西北炼钢厂炼焦部提炼汽油的设备及设在左云县的育才炼油厂设备拆卸装箱,运往日本的东京、大阪和伪满的沈阳、大连,利用这些设备组织生产军火和军用物资,以战养战。至此,阎锡山经营20多年、几经改组发展的太原兵工厂不复存在。

(1)太原兵工厂民国十六年造7.63毫米自来得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90毫米,管长138毫米,枪身右侧铭文:“太原兵工广+敞民国十六年造”,枪身左侧铭文:“自来得”。“自来得”表示可以自动装填子弹之意。该枪是从德国7.63毫米M1896式毛瑟手枪仿制而来,这种毛瑟手枪早期在中国被称为“自来得”,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又被称为“驳壳枪”。

(2)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造11.43毫米一七式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95毫米,枪管长138毫米,10发固定弹仓,可用桥夹供弹,发射晋造11.43毫米自动手枪弹。枪身左侧篆书铭文:“一七式”,右侧篆书铭文:“民国十七年晋造”。

1928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改进德国7.63毫米M1896式毛瑟手枪,发射仿制的11.43毫米汤姆森冲锋枪子弹。因民国17年制造,故名为“一七式”。“一七式”生产了四年。其主要改进处:(一)口径由7.63毫米加大到11毫米(即11.43毫米)以便于与该厂生产的11.43毫米仿美国1921式汤姆森冲锋枪弹药通用;(二)全枪长由288毫米加长到295毫米。

此枪为毛瑟手枪的最大口径,加工精良,生产量很少,不足万支。

(3)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造11.43毫米一七式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95毫米,枪管长138毫米,10发固定弹仓,可用桥夹供弹,发射晋造11.43毫米自动手枪弹。左侧篆书铭文:“一七式”,右侧无铭文。

3.民国时期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手枪

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兵工厂之一。

1890年3月16日,张之洞选定厂址在鄂省城之外建兵工厂,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初名湖北枪炮厂。虽然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88式步枪、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由于枪炮厂规模不断扩大、分厂林立,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七日(1904年6月22日),张之洞奏请将湖北枪炮厂改名为湖北兵工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北兵工厂改名汉阳兵工厂。1938年,汉阳兵工厂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厂。

后因日军逼近武汉,汉阳兵工厂奉令迁往湖南辰溪,将制炮厂交给炮兵技术处,后成立50厂忠恕分厂,并将制枪厂并入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21厂(当时在四川重庆,原南京金陵兵工厂),继续生产88式毛瑟步枪,为了区别这两种步枪,21厂生产的88式在枪的节套上刻有“汉式”二字及21厂厂徽。1939年3月,于湖南辰溪重新开工生产枪弹,机关枪厂、火工厂及机器厂也于7月复工。后又奉令迁往重庆,在鹅公岩勘定厂址,开凿山洞,建筑厂房。并与11厂调整作业,将枪弹厂、机关枪厂、动力厂交给11厂,而11厂将重庆巴县之枪厂及炮弹厂交予第1厂。1946年,因抗战胜利,兵工复员,该厂于9月奉令结束。1947年9月1日,第1厂保管处撤销。至此,汉阳兵工厂的历史结束。

(1)汉阳兵工厂民国十七年造7.63毫米自来得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300毫米,管长140毫米。右侧铭文:“漢广+敞十七年造”,左侧无铭文。该枪系汉阳兵工厂1928年仿制的德国7.63毫米M1896式毛瑟手枪。

(2)汉阳兵工厂仿造德国7.63毫米M1932式毛瑟手枪

军博建馆初期征集。

枪长292毫米,管长140毫米。枪身右侧铭文为“單”和“連”,表示射击选择转换钮的两个档位。套筒上方有五角星图案“☆”,为汉阳兵工厂的厂徽。(待续)

推荐访问:中国人民 馆藏 手枪 博物馆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