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一个没落王朝的背影

时间:2022-12-12 13: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新军是清末辛亥革命前夕特定时期的军队的称谓,是清王朝“新政”的产物,在近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存在时间短,所以有关史料存世较少。上海市档案馆保存了一组新军练兵的照片,这些珍贵的影像随该馆第十七批开放档案已向社会公布。

新军是在中国遭受外强侵略背景下诞生的产物。1895年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饱受耻辱的清政府决心推行新政,采用西法对军队进行彻底改造。原清朝广西按察使胡烯芬受命选定天津以南70里的小站,利用原淮军盛军驻屯的营房,招募壮丁4700人操练新军,编为十营。后来接替他训练的袁世凯派公使到德国交涉,聘请来一批高鼻子、蓝眼睛的洋教官,并购买了最新式的外国造步枪,按照外国操典训练,使得清政府的军队战斗力大增,袁因此成名。

1898年,新建陆军改编为拱卫京师的“武卫右军”。著名将领冯玉祥便是在1896年入保定五营当兵,后改投武卫右军的。1902年,袁世凯奉旨从山东来保定,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保定练新军,扩编为“北洋常备军”左镇。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成立总理练兵处,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八旗兵与绿营兵从此烟消云散。

说到练兵,不得不提到徐世昌这个人。

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徐世昌与袁世凯早年在河南陈州(今周口淮阳)读书时相识,后来徐世昌进京赶考,袁世凯赠送路费。徐于1886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因为对袁感念,应袁的邀请来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总办。他为了激发官兵的训练热情和效忠思想,编写了《劝兵歌》《练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练兵歌》朗朗上口,将军规、军令、军纪与保家卫国的思想,融于一体;

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

二要打仗真奋勇,命该不死自然生。

三要好心待百姓,粮饷全靠他们耕。

四莫奸淫人妇女,那个不是父母生。

五莫见财生歹念,强盗终究有报应。

六要尊重朝廷官,越份违令罪不轻。

七莫赌博吃大烟,官长查出当重刑。

1903年12月4日,清政府在北京设练兵处,派庆亲王奕勖负责练兵事务,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铁良协助办理,徐世昌任练兵处提调。奕勖能力差,铁良是庸才,徐世昌是兼职,却负责主持练兵处的日常事务。1904年3月,袁世凯又派人招募新兵,练成北洋常备军右镇。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袁世凯建议在全国成立新军36镇。先于8月正式成立北洋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一镇,驻永平府迁安县。第二镇,驻马厂(今天津一带)。每个镇的兵力编制为12000多人,实际未招满。同年8月编成北洋常备军第三镇,驻保定。1904年徐世昌两度赴保定阅兵。1905年春,徐世昌以北洋常备军各镇已遵章先后练成,特奏请朝廷派大员前往检阅、考察,清廷准奏,派他随兵部尚书长庚为检察“北洋常备军”大臣。2月,两人赴永平、马厂、保定检阅北洋三镇新军。3月,检阅完毕,返京奏称:“三镇训练之法,编制之宜,体大兹深,洵非他省可及。迁安县(属永平府)一镇,成军最早,程度亦最优;马厂(天津)、保定两镇,同时成军,各有所长……均一律合格。”

1905年5月,北洋六镇新军全部练成,士兵近7万人。徐世昌署理(暂时代理)兵部左侍郎一职,下令全国新军改称陆军。

当时国内各地暴乱不断,清政府为了彰显武力,于1905年10月在河间举行秋操。北洋陆军六镇中的四个镇参加了操练。《我的生活》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回忆录,书中回忆说:

我们一混成协从南苑出发,分成两混成团,沿途自己预行演习。因为参谋人员幼稚疏忽,指挥错乱,弄得侦探看不见侦探,队伍看不见队伍,结果只有侧卫同侧卫碰着,大队完全错过。后来一个左转弯,两军掉过了方位,南军变成了北军,北军变成了南军,才开始打起来。段(祺瑞)统制见状大为不怿。立时吹紧急集合号,对官长指摘错误,大加申斥,下令退二十里,重行演习。等到第二次演毕,已经七八点钟,当时来不及讲评,即下令往松林店宿营。那时天色完全漆黑,沿途人马杂沓,零乱不堪。所走的又只有一条大路,前后车辆拥塞,益发糟成一团。大官儿不耐烦,早骑着马先跑了。剩下来的都是连长以下的官长,又都是新来的,也就不负责任。兵们没办法,就胡乱落队。

等到了宿营地,已是午夜十二点,后头的部队还有没有来到的。当晚决定第二天再行演习,并下令天明七点钟出发。哪知夜间下起雨来,越下越大,依照陆协统的意思,队伍改坐火车到保定,免得官兵衣服淋湿,到时不便演习。跑到段统制那里请示,段统制就骂他要借此卖人家好,说:“怕淋湿衣服?难道下雨的时候就不打仗吗?”协统却以为这是演习,并不是真的打仗;若是真的打仗,自然不用说了。协统就碰了这一个钉子,当时生气挂了病号,就坐火车到保定府去了。这里仍然下令出发。那时雨越发大了,倾盆地下降,无法行走。段统制不知怎么异想天开,说咱们不如来个科学的办法,令炮队开炮向天空轰一阵,说上面的厚云受了震动,雨就一定可以停止的。

这次演习,最大的错误在于行军驻军事先都没有精确的计划,情形非常拥挤慌乱。但前往观操的各国驻华武官、中外记者和各省代表,则在观看完演习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海外军事界的专家对中国的军力作了重新评估,说倘若八国联军此时再犯中原,想必会灰头土脸、铩羽而归。而新军官长们有自知之明,鉴于操演的成绩不佳,加强了训练。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第二年,举行彰德秋操。南军调派的就是张之洞训练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外加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协,穿蓝衣。北军仍旧是北洋军的原班人马,穿黄衣。参加这次演习的两军官兵共计3300多人,依次操练冲锋战、遭遇战、防守战三种战法。在真刀真枪的实战环节,北洋新军盖过了湖北新军。参加操练的冯玉祥回忆说:

本次秋操北洋军果然大有进步,队伍展开后长官就命令迅速包抄南军,将湖北新军团团围住。北洋军端着枪,呼啦啦地就往前冲,马上圈住了湖北新军。湖北新军也不怵近战肉搏,针锋相对。大家都没有演习的经验,真枪真炮地对了起来,眼看就要变成一场真实的鏖战了。指挥官亲自出面交涉,这才让南北两军各归原位。这次秋操,较之上一年河间秋操,大体上总算有了进步。但仍然毫无实际作战的意义。

但秋操后,外国媒体对北洋新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评论说:“中国出现了改革的转机,大清国一个握有实权的改革家,他的名字叫袁世凯。”到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但这批军力没有能挽回清政府覆亡的命运。

除秋操军演外,清末还举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操练校阅,一些军演曾邀请外国人观操,故留下了一些当年外国人拍摄的照片。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机构保存了数百张《北洋陆军迁安马厂两镇兵操照片》、《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季近畿陆军第一第六镇在涿州附近演习战守图》、1907年《校阅陆军第三镇、第一混成协、第二混成协摄影》、《光绪三十四年(1908)太湖秋操照片》、《天津、保定各学堂局所照片》、《庚戌(1910年)校阅第一镇摄影》和《庚戌校阅第二镇摄影》等照片,2008年天津博物馆已将收藏的240张关于1907年《校阅陆军第三镇、第一混成协、第二混成协摄影》汇成《新军旧影》出版。上海市档案馆也保存了50余张关于驻扎保定、永平的清末新军第二镇举行操练校阅的照片。

保定市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永平府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境内迁安县位于河北省东部的滦河流域,北部有蜿蜒的长城,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这些照片上没有署明年代和校阅大臣。前文提到1904年8月北洋常备军第二镇成立时,驻马厂。据《清史稿》称,1905年新军改称陆军时,该镇改为陆军第四镇。而驻永平府迁安的原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编为第二镇,统制为王英楷,驻保定、永平等府,官737员,兵11731名。据此推断,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照片是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陆军第二镇照片。

在照片上可见:晨曦中,树林下,排列整齐的白色帐篷旁,整装待发的马匹和马车队伍、交叉的枪支、隐约可见的稻梗,显示了爆发前表面宁静但实际紧张的感觉;头戴花翎身穿马褂的校阅大臣在身穿新式军装的随从们簇拥下肃立在演武厅准备阅兵;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排列整齐的受阅马队整队出发,旗帜猎猎;士兵们身着簇新的蓝色或黄色的新式军装,戴蓝色帽子或有遮阳硬衬的军帽,腰束皮带,脚蹬皮鞋,军容齐整,尽管有些士兵仍甩着长辫,但已显示出新式军人的风范;步队、马队、工程队、辎重队、炮队各式兵种推出精兵强将,在器械体操、超越障碍物、架设桥梁、构筑沟垒、单炮操作等各个方面,使出浑身的劲儿。地面上灰尘滚滚,教练场里、枯叶摇曳的野地里,尽管画面无声,你仿佛能听到号令声、练操声、马蹄声、枪炮声、地雷爆炸声,闻到汗流浃背的士兵身上扑出的一股股的令人作呕的汗气。

清军最后一次阅兵在1911年10月。月初,清廷在直隶永平府(今河北省唐山地区。相当今唐山和秦皇岛二市的大部分地区)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集结新军6万,举行8天军事演习,号称“永平秋操”。阅兵场设在坨子头村南,方圆十余里,总监阅操大臣载涛在随从官员簇拥下,从北京来到永平府滦州开平行辕(统帅出征时办公的房屋)。军演部队分东、西两军:东军是以汉人为主的“新式陆军”,总指挥是时任“军咨使”的冯国璋;西军是以满人为主的“皇廷禁卫军”,总指挥为“陆军部正参议”舒清阿。西军由北京开拔,日夜兼程,进驻丰润至开平一线;东军由天津出发,进驻山海关至滦州一线。两军在坨子头村相遇交火,连打两天,最后议和。第六日举行大规模“会操总阅兵”,检阅各军兵种战阵之术及综合协调能力。

然而,在军演正酣之际,传来武昌起义的枪声,部分参演新军掉转枪头成为起义军队的主力,他们与湖北的义军遥相呼应,敲响了大清帝国的丧钟。

推荐访问:王朝 没落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