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沫南研究综述

时间:2022-12-12 14:0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满族作家关沫南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尤以抗联小说最为著名。然而,国内外对于关沫南进行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很多。笔者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一些对关沫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遂成此文。

【摘要】关沫南研究;《关沫南研究专集》;综述

历年来,对于抗联满族作家关沫南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众多研究中,犹以周玲玉的研究最为系统,她不仅致力于关沫南作品研究,还综合各方研究成果,主编了《关沫南研究专集》一书。本文作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关沫南历年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作品(集)研究,作家研究,《关沫南研究专集》细读。

一、作品(集)研究

刘树声的《关沫南小说集<流逝的恋情>评识》发表于《文艺评论》1993年03期上,论文评识了《地下的春天》《流逝的恋情》《地堡里之夜》《秘输工》《两船家》《某城某夜》《仇敌》《密林中的人》《哈尔滨之夜》《虎影人踪》《紫花与红叶》《麦粒,落在地上》《哈尔滨郊野噩梦》13篇中短篇小说。1983年6月15日,《文学评论报》发表栾文海的《一部很有意思的短篇集——读<雾暗霞明>》,文章集中评析了《肇源烽火》《险境》《镜泊湖边》《冰上》《李炮》《太平川之夜》6篇短篇小说。弘弢《血和火的诗——关沫南的短篇集<雾暗霞明>艺术谈》,原刊于《北方文学》1982年10月号。这篇文章与上面提到的栾文海的《一部很有意思的短篇集——读<雾暗霞明>》都是谈论关沫南短篇小说集《雾暗霞明》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文不仅将《雾暗霞明》集子里的小说进行了评析,还按照小说主题将相关小说进行了归类并运用作品举例的方式归纳了关沫南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原载于《北方文学》1959年3月号上的《抗日联军的颂歌——评关沫南同志短篇集<险境>和<岸上硝烟>》是由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秋白文学小组集体讨论,关相执笔的一篇批评文章,该文不仅分析了这两个集子中关沫南塑造成功的几个优秀的人物形象还对关沫南创作的不足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试论关沫南的小说创作》是周玲玉于1985年发表于《文艺评论》第5期上的评论文章,文章大概以时间顺序对关沫南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周玲玉的另一篇原刊于《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上的文章《<在炮队大街>赏析》则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小说《在炮队大街》进行了艺术分析。像周玲玉这样的单篇小说评论文章还有苗林原刊于《希望的绿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上的《一个富有色彩的生命——评<紫花与红叶>》,作品主要阐释了主人公杨松的人物形象。范庆超、马明川《论满族作家关沫南的“曲笔抗战”》,刊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第1期,论证了关沫南小说创作中的“抗战情怀”。吴重阳原载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上的《现代满族作家关沫南的小说》一文,着重对《老刘的烦闷》《在夜店中》《沙地之秋》这三篇小说进行了评论。

二、作家研究

没有作品就没有作家,这里所说的作家研究当然也会涉及作品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大概有7篇相关作品,它们是:原刊于1985年第4期的《民族文化研究》上的周玲玉《满族作家关沫南论》;原刊于1982年8月的《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五辑上的戢克非《东北现代作家关沫南》;原刊于1983年第3期《民族文学》上的宋德胤《白山黑水的热恋者——记满族作家关沫南》;原载2004年2月24日《文汇报》上的秋石《莫叫斯人如梦逝——忆念关沫南》以及郑平写于《蹉跎》集上的《对<蹉跎集>出版的一点感想》。再加上两篇综合论文,分别是:《重新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上的关纪新《中华全民抗战期间的东北籍满族作家——关于舒群、李辉英、马加、关沫南等》;2014年11月《黑龙江史志》,赵春艳《东北沦陷时期左翼作家利用报纸副刊进行抗日活动调查》。

周玲玉的《满族作家关沫南论》,主要联系作家生平和其以笔为枪的抗战经历,从“时代催促作家早熟”“坚持在北地苦斗”“为抗联将士塑造非人工的纪念碑”这三个方面,将《蹉跎》集的出版,《沙地之秋》和《落雾时节》这两部长篇小说以及《雾暗霞明》集子等作品的创作与作家的生平贯穿起来,向读者讲述了抗联作家关沫南的一生(那时关沫南并未去世)。戢克非的《东北现代作家关沫南》,主要分为两部分:迎着血雨腥风,勇敢的跋涉;从《蹉跎》到《雾暗霞明》,从小标题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是先写人再穿插人物的抗战经历写作品。宋德胤的《白山黑水的热恋者——记满族作家关沫南》,从文章的发表时间推断,这是最早用“白山黑水的热恋者”这个符号来定义关沫南的文章,文章作者和关沫南曾有过密切的交往,这部作品可以归为人物传记。秋石的《莫叫斯人如梦逝——忆念关沫南》是唯一一篇只写人没有写作品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关沫南先生逝世以后,算是悼文。而郑平的《对<蹉跎集>出版的一点感想》只有寥寥三百多字,主要抒发了对《蹉跎》集子出版的赞赏之情,之所以把它归入“作家研究”,主要因为作者这句话“至于集子的内容如何,因為我没有看见他们小说的全部,恕我不能加以批评了”。关纪新《中华全民抗战期间的东北籍满族作家——关于舒群、李辉英、马加、关沫南等》和赵春艳《东北沦陷时期左翼作家利用报纸副刊进行抗日活动调查》主要讲述的是作家关沫南参于的革命活动,包括反满抗日活动中有名的“左翼文学事件”(又称“关雁事件”)和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一系列爱国活动以及作家在革命过程中写作的不断成熟过程。

三、《关沫南研究专集》细读

《关沫南研究专集》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系列里面的一部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于1989年1月出版,周玲玉编,矛盾做序。本书共17.5万字,由四部分构成:关沫南的生平和创作;关沫南作品评论文章选辑;关沫南著作系年(1934-1989);评论文章目录索引(1938-1986)。

“关沫南生平和创作”包括21篇文章,除去周玲玉《关沫南小传》,刘宾雁《从童年说开去》,刘树声《迎着风雨战斗——东北作家关沫南剪影》,[日]森村诚一《一位斯文的抗日战士》,剩下的17篇文章皆为关沫南本人写的散文、回忆录以及文学评论等文章。“关沫南作品评论文章选辑”中入选了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作者所作的关沫南生平及其小说创作评论文章,共9篇,上文已对这九篇文章做出了相应归类。这部集子的成书时间在1989年之前,所以第三部分关沫南的著作系年只截止到1989年,第四部分评论文章目录索引则截止到1986年。

抗联文学研究一直是文学上比较薄弱的一环,作为抗联作家的关沫南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除去国内有限的研究之外,日本还有两位学者对关沫南进行过系统研究,一位是上文提到过的森村诚一,一位是冈田英树。由于这两位研究者是日本人,所以他们的研究资料在国内极少能找到。其中,《恶魔的饱食》是森村诚一揭露日军二战中侵略东北时的罪行的长篇纪实小说,其第三卷有专文讲述关沫南的事迹【1】。评论家冈田英树自1988年1月起,在日本搜集关沫南的作品进行评论研究【2】。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0.2上的《东北沦陷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是冈田英树著的一篇涉及关沫南的评论文章,主要讲述东北沦陷区抗联作家在创作中显示出来的对日军试图创建“大东亚共荣圈”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另外,虽说关沫南一直在东北沦陷区进行创作,并没有像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一批东北籍作家一样流亡关内,但从广义上来说,他理应被划入“东北作家群”这个群体。但实际上对于“东北作家群”的研究中一直很少涉及到他。只有研究满族文学的范庆超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41—1945)》中,对关沫南有所涉及。

除以上的研究之外,关沫南的有关文学资料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录(香港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东北现代文学史》、《满族文学史》、《中国人名辞典》、《黑龙江名人录》、《黑龙江百科全书》、《中外名人座右铭(江苏版)》中亦有收录【3】。

【参考文献】

[1][2]中国文艺家传集[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113.

[3]中国文艺家传集[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113-114.

推荐访问:综述 研究 关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