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目标:击落那颗卫星

时间:2022-12-12 15: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最近,一些媒体不断地报道打卫星技术。对于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来说,导弹打卫星并非新鲜事。日本两年前偷偷进行导弹打卫星计划的制定与研发目标的设立;以色列公开讨论如何拥有核能力反制伊朗。对于印度等拥有中程弹道导弹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导弹打卫星的潜力。而美国、俄罗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着手进行导弹拦截卫星能力的研发与实践;他们的导弹打卫星能力究竟如何呢?

导弹打卫星美国走在前面

1963年,苏联开始研制共轨式反卫星拦截器,用于攻击地球低轨道的军用卫星和其他航天器。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一系列非核反卫星导弹的试验。1985年,一架改装的米格—31携带反卫星导弹进行试验,成功摧毁了一颗地球低轨道卫星。为提高反卫星导弹的生存能力,苏联采取了天基与地基部署相结合、固定基地与机动部署相结合的方法。其“橡皮套鞋”反战略弹道导弹系统具有拦截美国低轨道卫星的能力,机动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经过改装也具有反卫星拦截器的能力。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过:“谁控制了空间,谁就控制了地球”。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地基反卫星核导弹,从1959-1986年,美国大约进行了36次反卫星导弹及其相关试验。20世纪80年代,伴随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研制的反卫星导弹,其方案更加成熟,并且出现了名为“智能卵石”的天基反卫星导弹。该导弹从航天器上发射,依靠固体助推器推进高速飞行杀伤拦截器直接碰撞摧毁卫星。其体积小、重量轻,要求有很高的制导精度,通常在无空气阻力的外太空才有可能实现。该导弹由美国劳伦斯·利奠尔国家实验室于1988年8月开始研制,1990年首次进行亚轨道拦截卫星的试验。该导弹的飞行杀伤拦截器采用了伞型增强杀伤装置等组成。伞型杀伤增强装置是把金属伞展开,迎着近于法线方向与卫星相撞,以增大碰撞面积。它采用杀伤冲击机构和穿透机构互补的方法,以提高杀伤概率。冲击机构是一个增强聚脂薄膜板,穿透机构则是分布在薄膜上的小球,这个可膨胀的聚脂薄膜与高密度小球组合使用,可以达到穿透和压碎卫星结构、撞毁卫星关键部件的目的。

由于苏联的大部分军用卫星运行在地球低轨道(400-480千米)上,美国又于1975年研制了ASM-135空基反卫星导弹,它由F-15战斗机携带。1984-1986年,ASM-135导弹共进行了5次飞行试验。该导弹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机动飞行、反应时间短、命中精度高以及发射费用低等特点。其弹长5.43米,弹径0.5米,翼展0.75米,重1179千克,采用两级固体助推器。飞行杀伤拦截器为圆柱体,长33厘米,直径30厘米,质量16千克。它的末制导采用长波红外自动寻的,由高速飞行的动能直接摧毁卫星。在一般作战条件下,F-15的飞行半径为2500千米,若空中加油飞行半径可达7500千米。由于采用机载方式。这种导弹可到达地球的几乎任何地方,为适时选择目标、发射时机和地点提供了便利,因此它的生存力较高。

进入90年代,美国侧重陆基导弹拦截卫星。1997年,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反卫星导弹样机的悬停试验。同年,美国防部购买了两枚“北极星”导弹,改装后,用作反卫星导弹的打靶试验,1998年,在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导弹靶场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最近,美陆军与波音公司签订一笔44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研制反卫星导弹,美国防部希望为陆军提供10套地基反卫星导弹。

2006年底,美国物理学家劳拉·格雷戈和戴维·怀特撰写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反卫星能力》和《美军推进太空武器将威胁商业和国际安全》等文章,披露美国反卫星导弹的能力。他们认为,美国的地基洲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反卫星能力;海基“宙斯盾”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能攻击距离地球400-500千米轨道运行的卫星;改装的波音747携带的空基激光武器系统,由高能激光和激光瞄准仪组成,能摧毁地球低轨道卫星。

按布什政府的打算,美国要部署20个陆基导弹拦截器,其中头批10个拦截器分别部署在阿拉斯加腹地的格利利堡和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该部署现在已全部到位)。剩下的10个原计划于2005年至2006年部署完畢,但由于受伊拉克战争军费拖累,所以眼下还没有到位。已经部署到位的陆基拦截器由三级火箭和动能拦截器组成。动能拦截器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对来袭导弹实施拦截,自身携带燃料和光电红外传感器,因此可以跟踪和导引自己奔向目标,通过直接撞击将对方目标摧毁。导弹拦截器的这一能耐意味着它可以轻松地对付在地球低轨道运行的绝大多数卫星。如果用陆基拦截器来应对卫星的话,那么它的作战模式如下:拦截器以每秒7至8千米的速度发射升空,如果是垂直发射的话,那么它可以携动能拦截器升至6000千米高空,轻松应对低轨道运行的各国卫星。因此,现在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陆基导弹防御系统可以轻松应对地球低轨道卫星,尤其是飞经美国上空的这类卫星。从长远来看,随着陆基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地点和数量的增多,美国陆基导弹打卫星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近日有消息说,美国空军称:陆基导弹防御系统可在一年内投入实战使用。

地基和空基导弹怎样打卫星?

反卫星导弹用于击毁离地面几百千米以上的地球轨道卫星或使其丧失正常功能。反卫星导弹可从地面、水面(水下)和空中或空间平台发射。地基反卫星导弹武器系统由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发射架和指挥控制系统组成。

地基反卫星导弹由飞行杀伤拦截器、保护罩、三级固体助推器(发动机)组成。空基反卫星导弹由飞行杀伤拦截器、保护罩、两级固体助推器(发动机)组成。飞行杀伤拦截器由寻的导引头、制导装置、通信装置、增压剂贮箱、变轨发动机、冷气姿态控制系统、推进剂贮箱、推进剂姿态控制系统、电源、杀伤装置等组成。

地球轨道上的卫星运行速度非常快,其结构却显得脆弱,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很容易确定它在轨道上的位置,故攻击卫星用的弹道导弹只要有足够的精度,仅以金属碎片抛撒在卫星前方,就可以摧毁卫星。弹道导弹作战时,固体助推器把飞行杀伤拦截器以足够的速度送入空间拦截轨道,而且可机动变轨飞行,通过以其整体或爆炸形成的碎片,直接碰撞摧毁卫星;或实时释放金属颗粒和碎片、气溶胶系干扰物,其破坏效果能使卫星上的光电器件工作失效,导致卫星星体脱离运行轨道而坠毁。

由地球同步轨道和大椭圆轨道上的导弹预警卫星、地球低轨道上的侦察卫星、地面远程预警雷达、精密测量雷达和光学遥感器组成的卫星监视系统,用于探测、跟踪卫星,分析和确定卫星的运行轨道、质量、形状和其它光学特征信息。反卫星导弹的部署必须有国家战略防御体系做基础,它依赖

于和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和国家战略C4ISR系统协同作战,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卫星作战体系。

那么,地基导弹是如何打卫星的呢?首先由卫星监视系统如导弹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探测到卫星,跟踪其红外能量,监视并判定奠运行轨道坐标,在10-20秒内将卫星信息传递给地基反卫星导弹系统。通过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BM/C3)系统,将卫星运行轨道的估算数据传送给空间防御指挥中心,并向地面远程预警雷达指示目标。

预警雷达的监视器则自动显示预警卫星上传来的卫星红外图像及其运动情况,并开始跟踪卫星。预警雷达的数据处理系统估算卫星瞬时的运动参数和属性,初步测量卫星运行轨道、命中点、反卫星导弹弹道和起飞时刻,以及导弹发射所需数据等。卫星监视系统根据星历表和衰变周期,不断排除再入卫星、其他航天器、陨石和极光等空间目标,以降低卫星监视系统的虚警概率,减少卫星监视系统的目标量。

地面远程跟踪雷达根据预警雷达传送的卫星数据进行跟踪,并根据其特征信号进行识别,排除假目标,并将准确的主动段跟踪数据和卫星特征数据,通过BM/C3系统快速传送给指挥中心和反卫星导弹。

指挥中心把卫星监视各个系统提供的卫星轨道数据统一进行协调处理,根据卫星的类型,制订火力攻击方案,并适时向导弹跟踪制导雷达传递卫星评估数据,并下达攻击指令。

一枚或数枚反卫星导弹发射后,先按惯性制导飞行,制导雷达对其连续跟踪制导,以便把卫星轨道和特征数据,传输给反卫星导弹,同时将跟踪数据发往指挥中心。

卫星监视系统对卫星运行轨道进行跟踪,并将卫星运行轨道估算数据通过BM/c3系统传给反卫星导弹,使导弹在高速飞行的中段实施精确攻击。

指挥中心综合卫星和反卫星导弹的飞行运动参数,精确计算飞行杀伤拦截器的弹道参数、命中点以及攻击弹道、命中点,通过飞行中的通信系统向导弹适时发出目标数据和修正导弹弹道和瞄准数据的控制指令,修正可进行多次。

制导雷达对反卫星导弹进行中段的跟踪制导,当导弹捕捉到目标后,助推器与飞行杀伤拦截器分离。反卫星导弹根据制导雷达发出的杀伤拦截指令,以1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接近卫星。

寻的导引头实施自动寻的引向卫星。根据卫星运行轨道参数,轨控和姿控推进系统调整飞行杀伤拦截器的方向和姿态,最后一次判定目标后进行精确机动与卫星易损部位相撞将其摧毁,或由制导雷达下达引爆指令,引爆破片杀伤战斗部摧毁目标。

在攻击过程中,卫星监视系统连续监视作战区域,收集数据,进行攻击效果评定,同时将数据传送至空间防御指挥中心,以决定是否进行第二次攻击。

反卫星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需要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它包括:远程目标预警技术、导弹精确制导技术、高速导弹飞行技术、拦截器杀伤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反卫星导弹系统的研制还将充分利用空间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包括宇宙飞船和空间站交会对接技术、以及攻击卫星所需的变轨技术等。

空基反卫星导弹的作战过程以ASM-135导弹为例作一介绍。

ASM-135导弹作战高度在1000千米以下,接近卫星的相对速度为10-14千米/秒。反卫星导弹必须和美国空间监视系统(斯巴达斯系统)和位于科罗拉多州夏延山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的空間防御指挥中心协同作战。

携带ASM-135导弹的F-15接到攻击命令后,由地面支援装备装订卫星数据,进入发射区域后加速,然后陡直爬升飞行。利用F-151央速爬升的能量,使导弹能突破发射时所承受的大气层的巨大阻力。当爬升到10-15千米时,导弹飞离母机,靠第一级助推器推升至大气层外缘,待发动机燃料燃尽后,再用第二级助推器推近至卫星。

根据卫星的不同轨道,导弹可在载机处于水平直线的亚声速飞行状态下发射,也可在载机爬升加速到超声速状态下发射。发射后导弹自主飞行。当第二级助推器关机、保护罩抛掉后,姿控发动机控制拦截器稳定姿态,而冷却装置保证红外传感器的灵敏度。当红外成像探测器捕获到卫星后,拦截器与第二级助推器分离,由激光陀螺导引飞行,并经修正飞行弹道后与卫星相撞。

几点看法

目前,美国反卫星导弹还只能攻击地球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几百千米,轨道运行速度大于7500米/秒),对于地球同步轨道或大椭圆形轨道上的导弹预警、侦察、通信和导航卫星的攻击问题,尚没有解决。

导弹防御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反卫星作战提供了多种选择途径,也为其部署方式创造了条件。美国为“星球大战”计划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研究的非核洲际弹道导弹防御技术和先进探测技术,可能会用于反卫星导弹。

非核反卫星导弹正在发展为一项尖端技术,其虽然有美俄争夺外层空间军事优势的背景,同时也是空间技术和导弹精确制导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美国反卫星的导弹研制充分利用了空间技术、导弹防御技术、导弹精确制导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等,而且经过多年反卫星武器研制,在技术上已具备拦截地球低轨道卫星的能力。如果需要,可部署实战或接近实战的反卫星导弹。

责任编辑:兆 然

推荐访问:击落 那颗 目标 卫星

上一篇:坦克炮射导弹 下一篇:点穴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