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支援,及地区野战防空武器的配合。
“飞指部”建议,为达成战略构想,初期以一个减装“奈基”导弹连进驻东引岛,其担任战备日程大概需要三年。如果“‘天弓’计划”能如期完成,则径行进驻“天弓”甲型地空导弹系统较为适当,并于发展中先期构建阵地,以缩短担任战备日程。
“马防部”报告
由于“马防部”并非专业防空单位,所提出的研究报告与“飞指部”相比更为简单。报告中指出,福州机场距台军控制的南竿岛63千米,龙田机场距南竿岛约80千米。南、北竿岛和东莒岛部分地区都在解放军火炮射程内。至于防区内可供地空导弹进驻地区,东引岛和南竿岛各有三处,东莒岛则有一处。
“马防部”评估,防区防空火力不足,需强化防空战备,因此防区内进驻地空导弹为当务之急。由于东引岛在解放军火炮射程外,可设置固定式中高空地空导弹阵地,建议在东引岛配置一个“霍克”导弹连。南竿岛和东莒岛因受解放军火炮直接威胁,适宜进驻坑道式、机动式地空导弹,建议在南竿岛和东莒岛分别配置美制“小槲树”地空导掸各—个连,以期能局限福州、龙田机场解放军战机向台军防区空域活动的自由,增强台湾本岛的防空纵深。
“马防部”和“飞指部”的研究报告相继送到台湾陆军总部后,陆军总部认为台澎地空导弹均为一线部署,火力极为单薄,且东海岸的“奈基”导弹火网为台湾本岛整体防空网的间隙,不仅不宜抽调台湾本岛的“奈基”导弹部署于外岛,还应再加强负责高空防空的“奈基”导弹火力。在加强“奈基”导弹火力部分,台湾陆军勤务部当时正检讨研究从美军淘汰的“奈基”导弹战备存量中购买数套,并与美方进行协调中。
“天弓”导弹进驻东引岛
虽然“飞指部”报告建议东引岛可进驻一个减装“奈基”导弹连,但报告中也明白点出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例如影响台湾本岛空防、阵地难寻、装备保修、迎战反应等。另外,“奈基”导弹是20世纪50年代的产物,已无法应付新一代战机,当时美军已开始用“爱国者”导弹替换“奈基”导弹,加上“中科院”正研发“天弓”导弹,因此是否需要大费周张将“奈基”导弹搬到东引岛,也是军方所考虑的。
那时“天弓计划”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计划日程是“中科院”需在1988年底前,将“天弓”甲、乙型导弹系统各一套,包含甲、乙型导弹各16枚、发射架各两部、火控系统(一套火控单元)交给陆弹连进驻东引岛担任战备日程大概需要三年,即使能购得美军替换的“奈基”导弹,加上采购时间,已与“天弓”导弹研发完成日程相距不远,可能会有重复投资的问题。“马防部”建议东引岛进驻“霍克”导弹连,由于射程有限,无法直接威胁福州、龙田机场起飞的解放军战机。综合“飞指部”和“马防部”意见,军方最后决定由“天弓”导弹进驻东引岛。
1988年7月8日,台湾“行政院长”俞国华以“国民党从政主管同志”的身份出席第十三届全党代表大会,他在会上提交的书面行政报告中有关防务的部分首次涉及将在金门、马祖、东引等外岛持续加强火炮掩体、反空降堡垒及防核生化攻击等设施。同时积极构建制空、制海导弹与机动雷达阵地,以争取作战纵深,保持三军完整战斗力。这意味着台军地空导弹进驻东引岛已成定局。
在1992年台湾当局颁布的“国防报告书”中,在“整建三军基地”章节里也提到向前争取战略纵深的作为,包括整建金门尚义机场及东沙机场,兴建马祖、东引大型码头,构建一线阵地,配置防空与制海武器,直接监控大陆当面基地,延长台湾预警时空,这都显示东引岛地空导弹阵地已在构建中。
那时“天弓计划”研发已近尾声,第一个“天弓”导弹连在1993年9月30日在三芝阵地组建。据了解,原本台湾军方准备将第一个“天弓”导弹连部署在东引岛,但考虑到“天弓”导弹连刚组建,人员对新装备熟悉度尚不够,而且装备也可能有需要调校之处,若急于部署在东引岛,“飞指部”和“中科院”支援上较困难,因此等到操作熟练后再进驻东引岛较为适宜,所以“天弓”地空导弹连直到1995年才登上东引岛。
就在“天弓”导弹进驻东引岛的同时,台湾军方也同时根据“飞指部”和“马防部”报告的建议,分别在东引岛和马祖进驻“小槲树”导弹,以掩护“天弓”导弹阵地和加强防区防空。但1999年东引岛和马祖的“小槲树”导弹便全部撤出,主要是因为马祖、东引岛的气候过于潮湿,“小槲树”导弹进驻后装备故障率偏高,装备储存条件也不好,而“小槲树”导弹及相关支援器材全属精密装备,外岛并无完整保修机制,必须后送台湾,大费周折。所以,台湾陆军总部决定配合正在实施的“精实案”,将“小槲树”导弹撤回台湾,转以后勤支援较少的美制“毒刺”DMS双联装导弹进驻东引岛和马祖,填补“小槲树”导弹撤出后留下的防空空隙。
费尽周章无大用
专家指出,东引岛进驻地空导弹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直接威胁大陆的福州、龙田机场,因此东引岛“天弓”导弹连所辖的长白雷达的探测范围必须涵盖福州和龙田,而长白雷达采用的固态数字化相控阵天线无法旋转,探测角度只有120度,所以东引岛的长白雷达的探测范围大多在该岛西南方和南方,虽可有效妨碍解放军战机从福州方向进击台湾北部,但东引岛西北、正北和东北方向都是长白雷达的探测盲区(即“天弓”导弹的射击死角),无法迎击北边浙江路桥机场过来的解放军战机。
虽然东引岛部署有“毒刺”DMS双联装导弹和T-82式20毫米机关炮,但这些都是野战防空武器,射程短,很难有效防御来自“天弓”导弹防空网外的大陆战机攻击。考虑到解放军目前已有空中加油机,航程远的苏-27/30战机要绕过东引岛北边进击台湾北部并非难事,所以东引岛对增加台湾本岛防空反应时间的意义已今不如昔了。
【链接资料】台湾陆军六大“天弓”导弹阵地与编制
·台北三芝:防炮951旅611营1连
·台中大肚山:防炮951旅611营3连
·东引岛:防炮951旅611营2连
·高雄大冈山:防炮953旅612营1连
·高雄林园:防炮953旅612营2连
·澎湖白沙岛:防炮953旅612营3连
【链接资料】深藏地堡的“天弓”1/2导弹
“天弓”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从美国雷锡恩公司获得85%的设计技术后,于1982年开始研制的,先后研制成功“天弓”1型中低空中程防空导弹、“天弓”2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目前正在完善“天弓”2B高空反导弹系统。“天弓”家族自问世以来,有多种型号问世,证明其为“中研院”历经许多尝试的自行开发产品,并非单纯的抄袭。
“天弓”1型导弹弹长估计约有5.5米,直径约0.39米,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估计使用HTPB推进剂。而“天弓”2型导弹则为双节式固体火箭发动设计,弹长估计在7米左右。“天弓”1型导弹基本性能与“爱国者”导弹相近,射程100千米,射高24千米,最大飞行速度在5~6马赫之间。“天弓”2型导弹性能有所提高,射程达到200千米,射高30千米。
本来,“天弓”1型和“天弓”2型导弹均可以用发射箱装载,实现机动部署,但由于负责制导的长白雷达太过庞大,必须固定部署,因此“天弓”导弹发射架也就不能移动得太远。为了安全起见,台湾只好将地下部署和机动发射架方式结合起来。
射程达200千米的“天弓”2型导弹因体形巨大、机动保养难度高,干脆采用地下发射井发射,和机动发射架比起来,发射井的好处是不会暴露在水平方向散射的碎片中,其次导弹与导弹之间能以适当距离隔开,一枚导弹被引爆不会波及其他导弹,而且每一枚的射向都不受限制,比发射箱方式来得更有弹性。不过,地下发射井的再装填却费时费力,当发射井里的“天弓”2型导弹打光后,就该机动发射的“天弓”1型导弹出动了,使防空火力不至于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