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他们在英国皇家海军各专科学校学习2~3年,经过严格考试训练和舰上实习后接舰回国。
1946年6月,国民政府招考组建“赴英接舰参战学兵总队”,选调出200多人第二批赴英。这批人中一部分受训后接收了8艘巡逻炮艇回国,另一部分留下继续学习,以备接受“重庆”号和“灵甫”号。他们经过集中军训以后,由海军上校邓兆祥、海军中校郑天杰率领,于12月上旬抵达英国。
中国学兵首先被派上停泊在朴利茅斯德汶港的27500吨退役战列巡洋舰“声望”号(HMS.Renown,当时接舰官兵将其译为“荣誉”号),接受3个月的海军基本训练,再分别派到皇家海军的航海、枪炮、鱼雷、雷达、通讯、轮机、防潜等学校进行专门训练,最后再上英国军舰实习。中国学兵在英国的学习训练实习时间大约都在一年半到两年左右。
根据安排,631名官兵接收“重庆”号,167名官兵接收“灵甫”号。登舰后,官兵们进行了8个星期的组合训练,并出海试航。朴茨茅斯军区司令弗雷德海军上将校阅两舰综合操演后,亲自品定成绩为优等,从而圆满完成了演练科目。
1948年5月19日,中、英官兵在朴茨茅斯军港举行了“重庆”号和“灵甫”号的交接典礼,降下英国国旗,换上中国旗帜。邓兆祥担任“重庆”号舰长,郑天杰担任“灵甫”号舰长。5月26日,官兵们驾驶“重庆”、“灵甫”两舰离开朴茨茅斯回国,历经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太平洋转入东海,8月14日抵达南京。
由于国民党海军舰艇在抗日战争中已经丧失贻尽,所以“重庆”舰和“灵甫”舰成为中国当时最大、最先进的军舰,它们的到来为行将灭亡的国民党政权注入了强心剂。随后,“重庆”舰被派往北方支援国民党军的作战:“灵甫”舰则留在上海,巡弋于沿海水域及江防线,往来于上海、南京、汉口之间,主要任务
是担任桂永清总司令的旗舰。
“灵甫”号于1948年12月10日开往上海加油。两天后,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乘“灵甫”舰赴南京,航经通州、江阴时受到岸上解放军的炮击。“灵甫”舰立刻还击,不久即安抵南京,不时巡逻防区。1949年1月25日,“灵甫”号开往南京,第二天转载海军部人员档案物资返回上海。28日,停泊于高昌庙进行整修。
1949年2月25日,“重庆”号在吴淞口起义,投奔解放区。这一事件震动了西方各国,蒋介石极为震怒,国民党当局对“灵甫”舰充满怀疑和担心。当时,“灵甫”舰正在上海江南造船所维修,军舰补充后受到限制,桂永清还派遣“长治”舰停泊在其前方,阻挡“灵甫”舰的出港道路。
“重庆”号出事一周后,桂永清与“灵甫”号舰长郑天杰面谈。郑舰长分析了“重庆”舰叛变的原因,一部分为受教育程度高思想复杂,一部分为根本不想终身投身于海军。因此向桂永清建议:改派“灵甫”舰为训练舰,南下驻左营;限制该舰油量在5小时训练航程以内;分批调换舰上人员。桂永清表示赞同,3月2日亲下手令,派“灵甫”舰为训练舰。然而不久后他却改变初衷,要“灵甫”舰开往广州。因为英国将该舰借给中国有附带条件:英国如因情势需要向中方提出收回该舰的要求,中国应在3个月内交还该舰。因此,双方经过协议同意将该舰调去广州,如该舰有离开广州的必要,需在3天之前将行程通知英国驻广州的总领事。
对于“重庆”舰的起义,英国政府也大为恼火,不仅终止了转让舰艇的协议,而且产生了提前收回“灵甫”舰的动议。英国对桂永清采取的防范措施并不放心,英国驻远东海军总司令布朗德中将仍以借用“灵甫”舰是供训练之用、不能参加实战为借口,将“灵甫”舰南调香港,以防其起义。南下过程中,排水量2510吨的英国驱逐舰“司酒神”号一路尾随其后。3月27日,“灵甫”舰驶抵广州白鹅潭。4月中旬,“灵甫”舰受命巡弋海南岛,赴港加油,在此得到了命令,被限制在香港,停泊于英国船坞内。在香港驻泊期间,“灵甫”舰上的官兵有73人在尚镭的率领下毅然起义,投奔解放区。不久,英国政府决定将其收回。
5月27日下午5时,国民党海军第四军区司令杨元忠与英国驻港海军司令罗拔臣准将共同主持简单的移交典礼。随后,英海军人员将“灵甫”舰牌取下,重新钉上了“曼迪普”舰牌,舰上的40余人在舰长郑天杰率领下前往台湾。至此,这艘在中国海军中服役刚刚一年的驱逐舰又回到了英国海军手中。
投身埃及海军
“灵甫”舰被收回后,英国海军当局对其武器进行改装,增加了40毫米高炮2门和四联装机关炮5门。但是,这样的改装未能延长其在英国海军服役的时间,当年9月12日,该舰在新加坡退役,11月9日行驶到埃及亚力山大港,6天后卖给埃及,改名“穆罕默德·阿里”号,摇身一变成为了埃及海军的主力舰。有趣的是,1950年7月,英国又把另一艘“狩猎”级1型驱逐舰“科特斯莫尔”号转让给埃及,改名为“伊伯拉罕”号,到次年再改为“穆罕默德·阿里”号,“灵甫”舰此时则调换为“伊伯拉罕”号。
1956年,埃及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封锁了阿克巴湾,断绝了以色列通往红海的水路,迫使英军退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些行动触动了英、法、以三国的利益,三国决定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突袭西奈半岛,引爆了第二次中东战争。31日,英、法联军袭击埃及海、空军基地,占领了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埃及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双方在陆海空展开激战。就海军而言,埃及海军力量远在以色列之上,但在战术运用上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也由此决定了主力战舰“伊伯拉罕”号的命运。
30日,停泊于塞得港的“伊伯拉罕”舰接到舰队命令,在天黑之前添弹加油,做好出航准备。天黑后军舰开出港口才知道,它的任务是在次日黎明时分攻击以色列海法军港。这是一次没有空中和海上支援的冒险行动。31日凌晨3时半,“伊伯拉罕”舰到达目的地,舰长不待天亮即发出了进攻的命令,顿时,舰上的102毫米大炮不断地将炮弹倾泻到海法港。尽管到停止射击为止共发射炮弹220发,但由于开炮时距离过远,并没有给海法港造成太大的损失。相反,炮声惊动了附近的法国军舰“客圣”号。这艘吨位超过“伊伯拉罕”舰一倍以上的战舰,立刻展开了对“伊伯拉罕”舰的攻击,大量炮弹在“伊伯拉罕”舰附近爆炸。“伊伯拉罕”舰不得不掉头撤退,向塞得港方向逃去。
与此同时,以色列立即调集30海里之外的2艘驱逐舰“埃拉特”号和“叶发”号前去拦截。以色列军舰是刚刚得自英国的Z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2510吨,火炮强、吨位大、速度快,很快就追上了撤退的“伊伯拉罕”并对它进行炮击。天亮以后,以色列空军的2架法制“神秘”喷气式战斗机也对“伊伯拉罕”发动攻击。经过1个多小时的交火,“伊伯拉罕”的舰首被击中,驾驶系统被破坏,电力和蒸汽系统都停止工作,运弹架也出了故障,该舰遂挂上白旗投降。埃及海军部命令“伊伯拉罕”销毁文件、破坏航海仪器后自沉,水兵们却因生锈原因打不开船底阀门,最后“伊伯拉罕”舰被以色列海军俘获。
此役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人引以为豪的一次海上战斗。“伊伯拉罕”舰上4人阵亡,18人负伤;以色列方面不仅毫发无损,而且增添了一艘战斗力很强的驱逐舰。
最后的命运
以色列海军将“伊伯拉罕”拖带回海法,修复后就以该港的名字将军舰改名“海法”号。1957年1月,“海法”号编入以色列海军服役。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政府加强了海军的建设,以后的十年中海军力量有了长足发展,仅潜艇就有十二三艘。相比之下,以色列海军较之十年前没有多少进步。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军突然袭击进攻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中阿、以双方主要进行的是陆战和空战,没有进行海战。其原因在于,埃及海军虽然较之以色列海军有优势力量,但仍然采取了保守的战术,龟缩于港内不敢出战,使双方海军没有交战的机会。从而使以色列海军自由来往于各个海域,形成了对埃及海军的威慑,“海法”号成了以色列海军威慑力量的一部分。据说战争爆发时“海法”正在船坞进行例行检修,全身还涂着红色底漆,一天之内检修工作就全部完成,立即投入作战。
如果说埃及海军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海军战术上有盲目和激进的成分,那么,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6月8日,“海法”舰在巡弋中发现附近有潜艇活动,便投下深水炸弹,将一艘埃及潜艇炸伤。这是“海法”号在此次战争中的唯一战绩。1972年,“海法”号正式退役,结束了它32年的曲折经历。不久,以色列将其拆解,使这艘辗转服役于4国海军的传奇战舰得到了最后的安息。它的主炮被陈列于以色列海法港海军博物馆中,以示永久纪念。
变主易帜的军舰并不鲜见,但象“曼迪普”号驱逐舰这样数易其主、屡换旗帜、多次更名的军舰却十分罕见。它通过建造、租借、出卖、俘获等方式先后服役于英国、中国、埃及、以色列等4国海军,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的许多重大战役、颇具传奇色彩。
(编辑/笔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