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事情,就怕颠三倒四地想。你比如这事儿,正着想肯定是坏事,但颠倒过来呢,说不定就成了好事。我说的这事儿,是指当年修建颐和园。我在对这件事情进行颠倒性的思想时,正站在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上,和这天略稍偏西的太阳一起,隔着流金溢彩的昆明湖,远远注视着对面的万寿山和佛香阁。
说到颐和园,人们之所以对它有那么多的议论和褒贬,当然是由于,它和中国近代海军的,那段密不可分又异乎寻常的关系。
事实上,在这之前,中国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几千年来,这个古国一直守望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虽然拥有漫长绵延的海岸线,但对海洋很少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因此,它根本不需要开拓万里海疆的海军。要那弄啥?用我们河南话,还不够耽误瞌睡哩。
直到后来——一个是,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重炮,越过重洋驶到它家门口,强行打开了它的大门;再一个是,海上邻国日本,经过多年卧薪尝胆,正在不吭不哈地崛起,并越来越露出要与它一决高下的意思。这两个来自海洋的威胁,才终于使它意识到,有海无防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并使它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渴望,那就是一定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里面,特别是日本,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本来就地方小资源少,又不幸正在地震带上,动不动就震上一家伙。远的,咱没见过的,就不说了。就说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9级大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排山倒海般的巨大海啸,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整个东北日本几乎满目疮痍。那一系列惨不忍睹的画面,给人最突出、最强烈的感受是,这几个叫做日本的小岛,已经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或者说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我记得当时我就想,我要是日本天皇,还抗什么震救什么灾呀,第二天就把全日本的钱都买成军火,分发给全体日本国民,让他们武装移民,能移到哪儿、有本事移到哪儿,就移到哪儿。
而,要不怎么说“英雄所见略同”呢。其实早在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在他的《天皇御笔信》中,昭示了他的被后人称为对外扩张政策的国家策略,他称为“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实际上跟我的武装移民想法大差不差。正是在这一基本国策指引下,他们先是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使国力日渐强大强盛。接着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明确了对外扩张的路线图——第一步占领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而且,不是说着玩的,他们几乎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先是吞并了大清的附属国琉球国,将之改为日本的冲绳县,取得了进军台湾的跳板;接着进攻大清的另一附属国朝鲜,武力打开了朝鲜国门,并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正把“五步走”的梦想按部就班、坚实有力地变成现实。这时候,已经明摆着,你若再不加以阻止的话,以日本人那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说不定哪天一觉醒来,你会大吃一惊地发现,他们竟然真的走到了第四步、第五步。
也就是在这种——迫不得已、迫在眉睫、屎憋屁股门再不拉就要出事情的情况下,中国,也就是当时的大清帝国,开始了它的海军建设。
中国这时候建海军,比之西方列强,晚是晚了些,但应该说还算是好时候。这时候的中国,由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洋人大嘴巴扇得满脸是血、满地找牙,痛定思痛、知耻后勇,也开始知道了自尊自爱和发愤图强。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一帮汉满精英的倡导和带领下,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洋务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刻苦、不懈努力,竟然使得这个古老帝国回光返照,进入了一个罕见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同光中兴”。在这一时期里,大清国的GDP始终排名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列强。而我们今天,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那么样的死追活赶,2011年的GDP也不过排名第二,始终、远远地落在美国后面。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晚清政府的财政异常健康,同治时期年均岁入高达白银7000万两,光绪时期更是高达惊人的8300万两。我们知道,军队是钱堆出来的。而我们之所以说,中国海军赶上了好时候,就是因为这时候的大清帝国,有的是钱。
有了钱,还不好说吗?就这样,自1861年,这支海军开始筹建,至1888年正式成军,短短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白银约1亿两,平均每年投入300多万两,约占年度财政的5%-10%,很快用黄澄澄白花花的真金白银,在世界的东方打造出一支无敌舰队。这支舰队,截至1888年12月17日,它宣告成立的那一天,共有铁甲战舰两艘,巡洋舰和各式炮舰19艘,鱼雷艇16艘,以及后勤舰船数10艘,战舰总吨位达4万多吨,全部舰只均购自先进、强大的英国和德国。这,就是后来大名远扬的北洋水师。这支北洋水师,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它的英气勃发的身影一出现,立刻引起全世界的一片惊叹。据当年英国出版的《世界海军年鉴》记载,其排名为亚州第一、世界第六,仅次于英、法、德、俄、美。而当时的日本海军,别说在世界上排不上号,就是在亚州,名次也比不上孙山。等于,一向爱玩大的的中国,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把对手日本远远甩在了身后。
2
中国建设这样一支海军,我们说了,是以当时的日本为假想敌,用来震慑和威遏日本的。因此,它建成之后的第一件事,就像手中握着一条大棒,当然是要向日本挥舞一下。让那个小小倭国知道,我堂堂大国的厉害。带着这样的目的,这支海军在它成立两年后的1891年,对日本进行了一次炫耀武力的访问。这次出访,由北洋水师提督,也就是舰队总司令丁汝昌亲自领衔,率领由主力铁甲舰“定远”、“镇远”,以及巡洋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组成的强大混合编队,先后拜访了日本的神户、横滨、长崎等重要港口。北洋水师最重要干将,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叶祖珪等,都作为战舰管带,也就是舰长,参加了这次访问。应该说,这的确是一次耀武扬威、扬眉吐气的访问。别的不说,我们只看“定远”和“镇远”这两艘主力舰。“定远”、“镇远”这对姊妹舰,是大清国委托当时最著名的舰舶制造企业,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排水量均高达7000吨,是乃其时世界最庞大的战舰之一。两舰排水量合计14000吨,而当时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才不过17000吨,仅这两舰就约等于了日本海军的总和。两舰的装甲,令人吃惊地厚达14英寸,被誉为堡垒式铁甲舰。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定远”舰中弹159发,“镇远”舰中弹更是高达220发,整个战舰可谓弹痕累累,但二舰均未丧失作战能力,一直坚持到日海军率先退出战斗,可见其装甲的固若金汤和坚不可摧。而两舰在火力上,更是各装有4门12英寸德国克虏伯大炮。这个克虏伯大炮,几乎可以说就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火炮了。同样是在甲午海战中,自己身中敌方一、二百炮若无其事,但“定远”舰的这种克虏伯巨炮只一炮,便将日海军旗舰“松岛”号打得呲牙咧嘴、险些沉没,不得不退出战斗。以这两艘超级海上巨无霸为首的中国海军编队,在这次历时四十多天的访问中,可以说每到一处,都令日本朝野一片哗然。特别是,舰队在横滨停泊两周,丁汝昌特意在他的旗舰“定远”号上举行招待会,邀请日本议员、记者和各界人士参加,零距离地向日本展示舰队的威容,令日本人深感震惊和惭愧。日本媒体普遍称,其国内“对强大的中国舰队的威力感到恐怖”。日本当时的法制局局长宫尾崎三郎,在参观了“定远”和“镇远”后,更是瞠目结舌道:“同行观舰者数人,在回京火车途中谈论,谓中国毕竟已成大国,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皆卷舌而惊恐不安。”由于这次亮相的成功,这支舰队所到之处,特别是在日本第一大港横滨港,不仅日本军舰鸣炮21响向其敬礼,就连停泊港中的英、美军舰也鸣炮13响向其致敬。一时间,横滨港内礼炮此起彼伏,在这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的礼炮声中,我中国一扫两次鸦片战争以来的灰黯和抑郁表情,看上去是那么的神采奕奕、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