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战略困境中生存的旧日本海军

时间:2022-12-13 09: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选择了对外扩张的崛起方式,旧日本海军作为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实力不足与强烈对外扩张野心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影响,导致旧日本海军军力的追赶式发展、线性式发展和悖理式发展。

关键词:国家战略 旧日本海军 困境

一、 日本的后起国家战略难题

19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在国内,开展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大力扶植和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短时期内就实现了国家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列宁评价为,日本是一个“年轻的进步非常快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①。但是日本国内资源短缺和国内市场狭小,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资金来源短缺,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破坏,制约着日本快速崛起发展。为解决国内发展面临的困难,“后进国日本的朝野人士便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海外”②。随着国力军力增强,以及强烈扩张欲望的刺激,为获得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掠夺它国财富,转移国内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日本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日本选择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日本的强国之梦。可是,日本国内实力却无法完全保障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当时,日本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如在1874—1890年间,“日本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1%,而英国则为1.7%,美国为5.2%,法国为2.1%,德国为3.5%”③。正如列宁所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四倍;日本要比俄国快十来倍”④。但是日本国力还是落后于其它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甚至还远落后于甲午战争前的清朝国力。因此,日本作为后起国家,一方面选择对外扩张的方式促进国内发展;另一方面日本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其它强国相比还是处于下风。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影响,贯穿于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整个历史时期,成为困扰日本的一个战略性难题,从不同领域影响着日本的崛起发展。

二、日本的后起国家战略难题导致旧日本海军军力的追赶式发展

回顾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从中可以发现,日本曾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扩张目标和方向,先后设定出三个主要假想敌国,即清朝、俄罗斯、美国。这三个国家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国家的综合实力高于日本,其海军力量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后起国家日本来说,海军作为其执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工具,在发展军力时必须赶上假想敌国的海军实力。为此,日本在强烈扩张欲望刺激下,使日本旧海军的军力发展走上一条追赶假想敌国海军力量的道路。

一、疯狂增加海军军费支出。甲午战争前,特别是日本正式把清朝列为头号假想敌国后,日本开始在海军建设上投入巨大经费。据统计,“1890年日本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百分之三十。1892年整个国家预算八千四百万日元中,军费开支达三千四百五十万日元,占百分之四十一强”⑤。1893年,日本用于购买军火的费用“总计达1,098,390日元”⑤。1894年,购买军火费用激增到“4,209,549日元” ⑤。甚至为增加海军建设费用,明治天皇于1887年3月“下令从内库拨款30万元,作为海防补助费”⑥。日俄战争前,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日本每年的财政预算中直接军费开支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⑤。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军费开支无论是在所谓条约时代,还是在军备飞跃扩充时代,一直都保持很高水平。据统计,自华盛顿条约生效到1934年这十年间,日本用于“‘军舰制造费’为7123万日元,‘辅助舰艇制造费’达到7.7826亿日元”⑦。 1935年,日本实际废除华盛顿海军条约,当年“国家预算为22.1亿日元,海军预算5.36亿日元,军费综合达10.32亿日元,占总预算的46.7%” ⑦。直至第二次大战结束,日本军费开支一直占据国家预算最大比重。

二、实施庞大海军军备扩张计划。1883年,日本正式开始实行针对清朝的海军军备扩张计划。当时,日本海军省计划建造“大型船只5艘,中小型舰艇15艘,鱼雷艇12艘,共计32艘”⑧。1885年,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认为“日本海军与各国海军尤其是中国海军差距太大”⑧,故极力“促使政府批准了建造54艘舰船(66,300吨)计划”⑧。189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建造包括两艘巡洋舰在内的5艘军舰(6,810吨)”⑧。1893年,日本众议院决定拔出1,808万日元用作造舰经费,决定开始建造“富士”号、“八岛”号、“明石”号和“宫古”号四艘军舰。到甲午战争前,由于日本新造军舰多,“在许多性能上超过中国舰队,而海军整体实力,也迅速赶上了中国”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随即制定针对俄国的战后扩军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日本旧海军特别要求增加军舰和鱼雷艇的建造,“总计一百一十三艘、二十六万五千吨”⑤。至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基本完成六六舰队建设计划,海军新建舰艇一百零六艘,其中包括万吨级战舰,“共计有七十六军舰(总计二十五万八千吨)和七十六鱼雷艇”。日本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俄国远东舰队,“大体上为十比七”⑤。1907年,随着日美两国矛盾不断激化,日本在1923年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将美国列为头号假想敌国。日本针对美国的海军军备扩张,主要以实现对美海军规模维持七比十比例为目标。旧日本海军从1927年起开始实施“最新补充计划”,随后相继提出丸一计划、丸二计划。根据对美“九截作战”理论,于1937年实施丸三造舰计划。后鉴于对美开战迫在眉睫,又相继制定丸临计划、丸急计划、丸追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经过大力扩充海军军备,“海军舰只的总吨位数是美国的72.5%”⑧,已经达到对美海军规模保持七比十的比例。

三、日本的后起国家战略难题造成旧日本海军作战思想的线性式发展

如何应对国家面临的战略难题,始终是旧日本海军作战思想的基点。为解决国家实力无法承担长期战争消耗与同时满足对外扩张需要之间的矛盾,旧日本海军相继形成一系列作战思想。甲午海战中产生战前偷袭和发挥火炮优势思想;日俄战争中产生七阶段截击战术;日美太平洋战争前,出现九段作战理论。而始终贯穿于其中的是海上决战思想。通过分阶段逐次消耗敌海军实力,通过海上决战方式,用大炮巨舰迅速打垮敌国海军力量,取得海战的速战速胜。在这些作战思想的指导下,旧日本海军取得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海战胜利。但是为什么指导太平洋战争中海战却失败了呢?是因为旧日本海军作战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陷入线性思维的怪圈,一味地用大炮巨舰实施海上决战的老眼光看待战争中出现的新事物,轻视战争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视野被严格地束缚在僵硬刻板地狭窄战略规划空间,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一、旧日本海军不重视新武器装备对作战方式的变革,只是简单地用来服务大炮巨舰实施的海上决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集中使用潜艇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战法,预示着海战特点在发生变化,并预示着在未来海战中潜艇将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旧日本海军“根本没有注意到潜艇给海战带来的变化”⑧。在日本制定的对美作战计划中,潜艇只是被用来“拦截从夏威夷绕道南洋群岛进攻的美国舰队”⑨。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潜艇随着舰队参与军事行动,“进行侦查和警戒活动”⑨。旧日本海军在潜艇使用上只是“按固定思维将潜艇用于进攻防守严密的美军舰队,忽视破坏交通和商船”⑨。航空母舰作为海上空中力量搭载平台,预示着海军航空兵将成为海战主角,海战作战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旧日本海军却无视这种变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胜败的关键放在主力舰的炮战上”⑦,航空母舰仍然“只是作为主力舰队护航、侦查的附属兵力”⑦。

二、旧日本海军对已变化海战新情况缺乏灵活应对,仅依靠大炮巨舰实施海上决战模式予以应付。旧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对美作战计划完全是“30年前的对马海战作战计划的翻版”⑧,把截击从太平洋方向而来的美国舰队与截击从欧洲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是视为同一类型战争。但是,无论从作战海域来看,还是从逐渐变化的海战模式来看,太平洋战争情况已经发生改变。战争爆发后,美国根据日本战略防御态势,展开大规模“蛙跳式”两栖进攻,以及针对日本“要开动战争机器全靠海上航运获得油料、原料的供应”⑩特点,开展无限制潜艇战。对此,旧日本海军不去研究在抗登陆战中如何使用海军力量,以及研究如何保护海上交通线,却仍然坚持通过大炮巨舰实施海上决战模式,把寻求与美国海军的海上决战作为中心。结果是,日本所谓“绝对国防圈”上岛屿据点一一被攻克,造成太平洋战场防御体系最终崩溃。同时在美国潜艇袭击下,“到战争结束时,日本海运船队实际已不复存在”⑩。

三是旧日本海军顽固地坚持大炮巨舰实施海上决战模式,最终造成旧日本海军作战思想“狭隘海军战略观”化。日本早期对外战争,旧日本海军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成为日本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心,左右战争最终结局。甲午战争前,日本大本营作战计划,是在制海权得失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大本营作战计划就是一份将海军的失败考虑在内的奇特计划”⑧。在日俄战争中,影响战争最终结果的是对马海战,日本认为“皇国兴亡在此一战”。1907年,日本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中,虽然否定了“海主陆从”主张,强调“国防绝对不可偏重于海陆中的一方”⑦。但是由于日美矛盾继续深化,旧海军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日美战争中将成为主要力量。所以,旧海军在日本整体战略中作用并没有削弱。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历史时期内发动的对外战争,可以说,旧日本海军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日本国家整体军事战略走向。因此,旧日本海军一直以来坚持大炮巨舰实施海上决战模式,不但是海军战略思想核心,而且更是通过海军战略在日本国家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影响着日本国家战略。

旧日本海军顽固坚持大炮巨舰实施海上决战模式,最终使旧日本海军战略割裂了与日本国家整体军事战略的联系,战略视野日益狭隘,逐渐显现出“狭隘海军战略观”的特征。众所周知,旧日本海军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基干力量,作战效果将直接影响太平洋战争结局。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处于攻势阶段,当时日本大本营针对“开战以来,美澳间的海上运输频繁,澳洲正在逐日变成美国的抗日基地”②的情况,制定出进攻西南太平洋上的斐济、萨摩亚、新喀里多尼亚的F·S作战计划,旨在“进一步切断美澳间的联络,同时扼制来自各方面之敌的反攻企图”②。如果计划得以执行,将大大改善日本在西南太平洋方向上的战略态势。但是,为诱歼美国海军主力,旧日本海军不顾日本大本营的战略规划,决意发动中途岛战役。战役失败后,日本F·S作战计划被迫推迟,在西南太平洋方向上留下巨大隐患,后来终就成为日本太平洋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日本实施防守战略后,基于“美国在太平洋方面反攻的速度和规模,远比我方预料的迅速而且强大的多”②的判断,提出了建立“绝对国防圈”的战略方针。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日本相应地调整改变主要作战方向,集中力量于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方向,而不再继续加强东南太平洋方向上作战力量。但是,旧日本海军基于海上决战的思想,认为“一旦让敌军进入广阔的太平洋中部,就极难捕捉,因而在比较狭窄的东南方向的海域谋求决战较为有利”②,仍然把东南太平洋作为主要作战方向。结果旧日本海军在东南太平洋战场上陷入与美国海军的持久战和消耗战,其海军主力几乎损失殆尽,使旧日本海军的象征“联合舰队以后再也不能实施有组织的舰队作战”⑧。

四、日本的后起国家战略难题致使旧日本海军武器装备的悖理式发展

武器是军队进行战争的重要物质因素,提高武器数质量是军队战斗力增强的重要途径之一。旧日本海军作为日本对外战争的重要工具,为满足日本强烈地对外扩张欲望,把武器装备的发展放在海军各项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惜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日本国力难以承担起庞大海军舰艇的建设,为此日本试图通过提高单个海军舰艇的作战能力,着重发展进攻性武器装备,以及研究特殊武器等方式来弥补数量不足的问题。可是由于日本在海军武器装备发展上犯下非科学性错误,造成旧日本海军在武器装备方面走上一条悖理式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主代客”式发展。旧日本海军出于对武器装备某种作战性能迫切需要,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限制,强求海军装备设计标准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例如,旧日本海军追求“武器重装化”,但是伦敦条约签订后,海军舰艇吨位被严格限制。因此旧日本海军就在“对建造600吨以下的舰艇未加限制”⑧的领域内企图实现突破,要求舰艇设计者把不足600吨的鱼雷艇,设计成具有1,000吨驱逐舰才能有的性能,“航速30节,续航能力3,000英里,5英寸火炮3门,鱼雷发射管4座”⑧。结果是造出来的鱼雷艇存在舰艇稳定性差的缺陷。旧日本海军这种违背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愿望发展海军武器装备,不仅体现在海军单个舰艇的设计上,而且还体现在海军武器装备的整体发展思路上。作战方式由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组成,所以在发展武器装备系统时需要同时发展进攻武器系统和防御武器系统。但是旧日本海军高层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片面重视主力主张舰艇的扩充,对增添介于主力战舰和辅助舰艇之间的护航舰嗤之以鼻”⑦。

二是“以一代全”式发展。旧日本海军为解决舰艇数量无法满足战争需求的矛盾,试图研发出具有超强作战能力的舰艇,做到“以一挡十”。正是基于舰艇“以一当十”的考虑,旧日本海军提出超级战列舰建造计划,设想“一艘‘超战舰’战斗力也相当于现有战列舰的1.5”⑦,据此可以解决日本战列舰建造数量不足的问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虽然最终被建造出来,但是妄图通过单个舰艇就赢得战争胜利的企图注定落空。一方面因为海战样式已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战争是作战武器系统的全面对抗。旧日本海军“以一代全”式发展武器装备,还体现在研发具有综合作战能力的舰艇上,妄图做到“以一当十”。如旧日本海军看到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发挥的作用,梦想建造出“既拥有巨炮坚甲,又能通过舰载飞机进行侦查、制空乃至空袭的万能舰”⑨。旧日本海军最终通过改造伊势级战列舰实现了这个梦想。该舰艇同时兼有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两种效能,但是实际上“不管是作为战列舰还是航空母舰,都发挥不出来令人满意的效能”⑨。因为舰载飞机起飞时,军舰按照一般规律需要以30节左右的速度顶风行驶,但是伊势级航空战列舰高大的桅楼和巨大的炮塔,成为挡风的累赘,给飞机起飞造成很大困难。又由于该舰甲板过于狭窄,无法回收飞机,影响了其拥有航空母舰作战效能的发挥。同时作为战列舰,炮火运用受到限制,据相关资料估计,“改装以后的炮战能力,下降到了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⑨。所以说,旧日本海军这种“以一代全”式发展,试图通过研制出拥有超强作战能力的单一舰艇和具备综合作战能力的单一舰艇,来弥补舰艇数量不足,违背了海军武器装备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俄)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2卷,第252页。

[2](日)服部卓四郎著.大东亚战争全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

[3]汤重南等著.日本帝国的兴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8

[4](俄)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1卷,第320页。

[5]万峰著.日本近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10

[6]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

[7]刘怡,阎京生著.逆天而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

[8](日)外山三郎著.日本海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1

[9]章骞等著.联合舰队内幕:旧日本海军主张装备与太平洋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美)内森·米勒著.美国海军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10

推荐访问:困境 生存 战略 日本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