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1894的甲午之梦

时间:2022-12-13 09:55:06 来源:网友投稿

1894年,一名中国书生,在英国担任前途光明的外交官,却以自身为抵押,借下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私自组织一支舰队,企图万里奔袭,为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的中国翻盘。

这位从川南富顺小镇走到京师翰林院的书生叫宋育仁,在他执著的梦想中,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应该有个不一样的明天,即便付出本来一帆风顺的仕途,他也要推动这个梦想实现——那也曾是无数中国志士仁人所梦想的明天。

整整一百二十年了,又到甲午,梦的延续,梦的再生。

合上眼,是19世纪燃烧将尽的王朝,再睁开,已是21世纪整装待发的中国。历史从不逆行,我们频频回首,但脚步唯有往前。

这位中国书生的梦,似远,犹近。

出使:先行者的哀愁

1894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顾拜旦开创了现代奥运的纪元,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福音,世界的文明史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但对于还没有成为世界大家庭一员的清朝人而言,新的艺术形式和体育运动都跟他们毫无关系。至于1894年,这个按传统该称作光绪二十年或光绪甲午年的数字,原本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若是站在120年后的今天乃至更久远的时间点,去回望十九世纪以来的中国,1894年则成为人们心中一个难以轻易越过的年份。

这一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这场国与国的搏斗将直接确定亚洲的格局。西方列强将目光聚焦在远东,像秃鹫向往腐尸一样饥渴地期待着结局的诞生,对败者的掠夺将成为一场集体狂欢的盛宴。

大战的序幕从丰岛海战拉开,中国朝野满怀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数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北洋水师身上。1894年,在这场彻底击碎大清帝国传统与自信的跨年战争的初期,其结果看上去仍是一团迷雾。

过去的几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中法战争结束到现在已有九年,其间内无大乱,外无强仇,与西方各国都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总算有了些成果,北洋水师从欧洲买来的火力在配备上看来堪称远东第一,主力舰“镇远”、“定远”各装305毫米口径的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到304毫米,是整个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军舰,其威慑力相当于今天的航空母舰。

当时中国的国势看起来似乎并不比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虚弱,老旧的大清帝国尚有最后一点余勇可贾,英国的观察家甚至强调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英国、俄国和中国。”

中国貌似正在走向光明。

就在1894年春,时年37岁的宋育仁身任使节,扬帆起航,前往英国。他从未有过出国的经历,所谓的外交经验也无从谈起,驻外使节这个职位所包含的意味,更是复杂难言。那个时代的国人对外交的看法,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很难想象的,宋育仁的前辈、清代首位驻英公使郭嵩焘的遭遇,甚至足以让后来者裹足不前。

之前二十年的1875年,清廷被迫派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任公使湖南人郭嵩焘。时人心中并无“驻外使节”概念,将之视作丧权辱国的人质,而他也因为没有誓死推脱,被老乡视作“湘奸”,声名狼藉。

郭嵩焘曾将自己的西行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国内,从途经国家的风土人情,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苏伊士运河正在用机器贯通......一一作了介绍,言辞中多有赞美。顽固派们轰然而上,对郭嵩焘口诛笔伐,宋育仁的老师、湖南大儒王闿运在日记中写道,“阅《使西纪程》……殆已中洋毒矣……湖南至羞与为伍。”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则以“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由弹劾郭嵩焘,清廷下令将此书毁版,禁止流传。 直到1891年,郭嵩焘在郁闷中辞世,按惯例应赐予谥号,但最终有旨意:“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着不准行。”

幸好环境总是在变化,中国又经过了二十年的文化冲击,新派人士也慢慢多了起来,大家对驻外使节已经可以接受,不再像之前那么抵触,这好歹让1894年的宋育仁不至于遭受跟前辈一样的羞辱和侮蔑,至少老师王闿运这回很给面子,没有在日记里来上一笔“当逐出师门”之类的言语。

不过就算老师这时候有什么意见,宋育仁也不会将之放在心上。这个出使的机会太重要了,他是主动写了《时务论外篇》等关于外交事务的文章,引起重臣关注,由兵部尚书孙毓汶向光绪皇帝上书举荐才得到的机会。

儒家传人谁会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渴望与舍我其谁的豪情?对意气风发的宋育仁来说,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的职位只是他建功立业的起始,国家虽然积弱,却正是有为者大显身手的机会。他虽然很早就对西学抱有浓厚兴趣,但毕竟从没有真正设身处地的感受,现在有了出使的良机,加上未来的观察和思考,宋育仁深信,这一切都将成为自己乃至国家的重要积累。

梦中的欧罗巴

此时此刻,宋育仁的前途似乎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上去一片光明。

清廷并没有与哪个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外派使节统统都是以公使的名义。身兼四国公使的龚照瑗是李鸿章的合肥老乡,两人关系非常密切,不过他在近代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闪光点。

宋育仁作为公使参赞出使欧洲,实际上是整个使团的二把手。1894年初,宋育仁先从上海坐轮船出发,路过香港,越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经锡兰(现斯里兰卡)、埃及,穿苏伊士运河,跨地中海,最终抵达法国马赛。他在巴黎短暂停留后,随即渡海前往在伦敦的使馆。

副手抵达伦敦的时候,龚照瑗还在磨磨蹭蹭。等他到达欧洲,与前任公使薛福成在法国交接完毕,已经5月底,7月中旬他才赴英。

这样一来,除了代替公使管理使馆和进行一些外交拜访,宋育仁有了一段充分自主的时间。

这时的伦敦,跟国内的城市完全两样。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欧洲强国的社会面貌正在发生彻底的变化,交通运输、工业、商业乃至社会风气都有了重大变革,而中国还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工业和城市发展落后甚远,使节们离开祖国来到欧洲,看到的是一幅迥然不同的景象。

推荐访问:甲午 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