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的开端

时间:2022-12-13 09:55:06 来源:网友投稿

调停失败,日本对华开战

大清的附属国朝鲜的门户被打开后,命运与大清极为相似,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朝鲜统治者软弱无能,所有的重担都由百姓来承受,久而久之国内居民就连生存都成问题,于是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境内后,日军因有1885年签订的条约在先,当然也不请自来,以协助平乱的名义进军汉城。朝鲜起义军认为日军是外来侵略军,便与朝鲜政府讲和,请大清和日本一同退兵。

起义军与政府讲和后,全部撤退,而此时的日军也不得不承认陷入了尴尬的境界。朝鲜的官员和商民,内心早已默认是中国的属国,并相信清政府出兵是朝鲜国王的请求,而清军的驻扎地离起义军较近,很明显是为了帮助平定内乱,可日军却恬不知耻驻进了汉城,还占领了军事要地,即使打着“平定内乱”的旗号,朝鲜国人如何相信?

面对各国联合声讨,日本自己也觉得理屈词穷,一面用言论周旋各国大使之间,一面派更多的军队驻进朝鲜。

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继续驻扎在朝鲜的借口,那就是改革朝鲜的内政。“朝鲜为何总发生内乱?就是因为治理朝政不明嘛!我们就是为了帮助朝鲜改革内政的!”

然而,世人心里都明白,日本这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提出的改革策略只会以加大日方利益为主,削弱中国在朝鲜的力量,清政府若是提出异议或坚决反对,势必会与日本发生冲突,这就为日军侵略中国和朝鲜制造了良好借口,日军也正是奔着这点去的。

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气势,李鸿章依然无意与日军一决高下,他希望通过列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他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群疯狗争夺肉骨头,谁都想得到肉骨头,疯狗们互相掐架,拼个你死我活,肉骨头就安全了。

“肉骨头理论”也有那么一点道理,问题是疯狗们掐架时肉骨头暂时是安全的,可当疯狗们打累了就该商量平分肉骨头,到最后猎物的命运是一样的。

李鸿章最先寻找的靠山是俄国,因为它离中国最近,野心自然最大,当然不会眼看着朝鲜落入日本手里。起初,俄国的态度的确令李鸿章感到欣慰无比:俄国要求日本与中国一同撤兵,如果日本不照做,就采取一定措施压服日本。

但是日本并没有立刻畏惧俄国的示威,这令俄国也有些恼火,于是再次要求日本与中国同时撤兵,日本方面也感到十分紧张,向俄国表示并没有侵略朝鲜的意图,俄国也不想与日本发生冲突,调停之事就此告终。清政府又请英国出面,英国只关心在中国利益,全然不在乎朝鲜,英方表示,如果中日开战,只要日本不进攻上海就好,因为英国在上海有巨大的利益。而德法两国则表示,只有通过战争给中国一击,才能让他们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醒来。

光绪皇帝见时局日渐紧张,再次催促李鸿章备战增兵,李鸿章依然没有采取行动,还在盼望俄国能够再次出面调停,直到这些希望完全化为泡影。

而日本见列强都间接支持自己,就彻底撕破脸皮,与中国关系就此决裂。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决定对华开战,并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日本天皇任命海战经验丰富的桦山资纪接任海军部长,桦山接到命令后立即组建联合舰队,并派人到朝鲜西岸巡弋,占领了丰岛附近有利的作战基地。

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军机处寄给李鸿章的谕旨明确指出:“中日关系已经决裂,形势已经不可挽回,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负重任,熟谙军事,当布置一切出兵事宜,若再顾虑,错过作战时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直到这一天,李鸿章才遵旨命卫汝贵率6000兵卒,马玉昆率2000兵卒,左宝贵率3500兵卒开赴朝鲜,进军平壤。

7月23日这天,驻朝日军发动事变,于深夜凌晨用大炮轰击朝鲜的守卫军,攻入汉城,劫持国王,使朝鲜王宫成为亲日的傀儡政府。

丰岛海战,日军偷耍花招

清政府因为依赖调停,未派一兵一卒驻入朝鲜,使日本人一开始就占了便宜,就连英国税务司赫德也曾很惋惜地说:“外交调停可把中国骗苦了。”

如今,清政府只得加紧派兵,北洋舰队派济远、广乙、威远三舰队由方伯谦带队护航。出发前,曾有人向提督丁汝昌请示,若途中遇到日军挑衅,该如何应付?丁汝昌指示道:“现在中日两国还未正式宣战,切不可轻举妄动,倘若日军率先开炮,你等可纵兵回击,岂能坐以待毙。”

清政府看似隐秘的出兵,实际上早有间谍向日本报告清军的行踪。日本大本营接到情报后,立即派联合舰队率松岛、吉野、浪速等15艘军舰,从佐世保港沿朝鲜西岸进发,袭击中国兵船。

海军部长桦山亲自为联合战舰送行,桦山昂首挺胸,日军官兵更是信心十足,松岛舰队的回答是“坚决发扬帝国海军荣誉”;吉野舰队的回答是“完全准备就绪,等我凯旋归来”。

7月23日,午前11点日军开船,并迅速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同时,北洋舰队也接到了日军来截的情报,丁汝昌向李鸿章致电,请求海军大队护航,并令各舰海员同样做好战斗准备,然而李鸿章认为,日本虽然主动备战,但清军若不先开战,日军不会先动手,谁先开战谁就理亏,这也是当时的万国公例。丁汝昌只好下令海员熄灭战火。

济远、威远、广乙护航队先后抵达牙山湾,方伯谦派遣威远去仁川发电报,在途中威远舰的船员得知日军可能于明日进攻中国后,立即回航向方伯谦报告。

方伯谦决定令舰队装卸完武器兵力后尽快返航,由于威远是木质材料军舰,战斗能力较差,因此威远先行至大同江口,等待济远、广乙到来后再一同返航。

当晚,清军爱任号和飞鲸号都已成功返航至天津,方伯谦带着剩下的舰队立即离开牙山湾,而此时,日本坪井航三正率领浪速、吉野、秋津等舰侦察牙山湾一带,并下令说“若遇清军援兵,立刻攻击。”

在茫茫牙山湾,有一处并不起眼的岛屿,叫“丰岛”。这座岛屿因为中日在此激战,从此在中、日、朝三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甲午战争也由此拉开序幕。

7月25日这天,日军在丰岛海面远远望见清军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于是即时下达战斗命令。

当时,中日两方军事实力相差悬殊,清军战舰总吨位不足日军的三分之一,日军共有80多门大炮,而中国还不到30门,日军兵卒共有1000多人,中方只有300多人,清军要以一敌三赢得战斗,简直是难上加难。

丰岛海战前,日本舰队还耍了一个花招,由于附近海面南宽北窄,容易造成舰队不能顺利回航,于是日军命迎着清军而行的舰队故意转舵向东航行,仿佛无意与清军为敌。方伯谦见日军舰队向东航去,而清军舰队则是一路向北,两军方向不同,便真以为日军无意作战,待到日军行驶到丰岛南岸海面宽阔处,突然转舵向清军的济远、广乙打来。

当时,双方距离只有三千米,日军吉野舰一声号响,三艘日舰一齐开炮,集中火力轰击济远。

霎时间,丰岛海面炮声轰鸣,水柱四起,硝烟滚滚,浊浪滔天。敌我双方五艘战舰,往来奔驰,奋力搏击。

济远号发射的炮弹多次命中日军的浪速和吉野,其中一发炮弹正好击中吉野舢板,贯穿铁甲,打在发动机上,最后滚落到机器间。敌军吓破魂胆,大叫一声等死,结果这枚炮弹并没有爆炸,吉野船兵惊慌一阵后,胆战心惊到机器间检查,发现炮弹完好无损躺在地板上,敌军拆开一看,发现清军竟然没有在里面装上炸药。

很难想象敌军此时此刻是该蔑视清军的粗心大意,还是该庆幸清军作战疏忽,这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敌军更加大胆猖狂发动炮火,以致击中济远前方炮台,大副将沈寿昌不幸中弹身亡,以身殉国。

之后二副将柯建章立即代替指挥,英勇奋战。日军盯住一处不放,再次击中济远前炮台,柯建章胸部被击穿,壮烈牺牲。

济远前炮台遭到日军重创后不能运转,仅依赖尾炮微弱的攻击力边战边走,日军乘胜追击,气焰嚣张。吉野号舰速23海里,比济远号快8海里,很快就追上了。

当两舰再次相距三千米时,日军下令猛烈轰击,济远号头目方伯谦惊恐万分,不但不再抗战,反而下令悬挂白旗,吉野全员笑声朗朗,没想到清军这么快就要投降。

方伯谦怕敌人再战,又挂起了日本的海军旗。但是,日军并没有停止攻击,继续前行了五百米后,加大了炮火攻势。

此时,大副将、二副将皆已战死,方伯谦汗流浃背,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何人能战?”残兵的自信心早就大受打击,个个面面相觑。

“我来!”一名普通的水手挺身而出,他就是王国成。他三步两步跨上炮台,装好弹药,让另一名水手李仕茂协助,向吉野连发四炮,这四炮堪称济远的救世主,有三炮命中,特别是最后一炮击中吉野要害,造成日军27人当场毙命!吉野舰首进水,被迫转舵慢慢前行,济远全员趁机逃回威海军港。

至此,战场上只剩下广乙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广乙舰是一艘国产巡洋舰,铁骨木皮,没有护甲,防御能力还不及济远,与日军开战后损失惨重,不一会儿就死伤70多人。

林国祥指挥广乙全体船员,全速冲向吉野,准备距离再近一些时施放鱼雷,结果在行驶途中不幸被侧翼的秋津号击中鱼雷发射管,桅杆也被击毁。

连中数炮后的林国祥只得下降龙旗,向东北方向撤离。广乙归航失败,林国祥怕军舰被日军俘虏,命人将军舰上数尊大炮自行销毁,之后,他双手颤抖,亲自点燃火药库将广乙号焚烧殆尽,率领残卒登岸,寻找驻扎在牙山湾的清军。

欲壑难填,发动陆军挑衅

清军不知道中日海军已经在丰岛海面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激战,装载20万两军饷的操江号和载有1200多名兵卒以及重资军火的高升号正要驶入丰岛海域,战败的济远向操江号发出信号:“我已开战,尔等速回。”

操江号转舵回航,但为时已晚。这艘老船已有三十多年的船龄,只有400马力,5门船炮,不仅无法快速逃命,而且也没有能力与日舰抗衡。很快,日军的秋津舰荡波而来,追上了操江号。

将领王永发将重要的军事文件全部烧毁,并将送往牙山的军饷——白花花的20万两白银全部倾入海中。

秋津舰派来24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抓获了全部海员,将领王永发被押走,其余水手拘禁在后舱,80多名官兵全部沦为战俘。

操江号被掳,高升号的命运可想而知。当高升号进入作战海域时,日舰浪速很快就过来拦截,日军命高升号听从指挥,随他们走。高升号的船长是个英国人,他对清军说,如今抵抗已经无用,日军一发炮弹击中高升,清军就可全军覆没。他建议全员听从日军指挥,但是全体清军官兵无一同意,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死也不会听从日本人的命令。

浪速舰上的日军失去了耐性,六门大炮一齐向高升开火,同时释放数枚鱼雷,先后击中了高升号的煤库和锅炉房,清军官兵顿时感到白天变成了黑夜,空气中全部是煤渣、碎屑,混合着水蒸气的热度,活活熏死了不少人。

当炮击开始后,英国的船员很快跳海逃生,船面上的清兵除少数跳海外,大部分都顽强抵抗,拿起手中的枪支向日军射击,枪支对大炮,杀伤力简直微不足道,但是这些清军依然坚持到高升号沉没的最后一刻。

高升号沉没后,残暴的日军并没有放过落入水中没有一丝抵抗力的清兵,除了用大炮继续轰击外,还派人驾着小船来往于海面上继续捕杀,除了少数洋船员和个别清兵被德法的船舰救起外,1000多名大清国海军全部葬身大海。

两天后,李鸿章得知丰岛海战的消息后,对自己雇请英国商船运兵的举措颇为得意:“高升号是英国轮船公司的船,日军无故击毁,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

日本方面听说此事后也很紧张,于是捏造了一份电文,说是吉野、浪速、秋津三舰偶然与中国军舰邂逅,正准备施放礼炮表示欢迎,无奈清军先做起战斗之势,遂以炮火相见。

英国得知本国的商船竟被日军击毁,态度一开始也很强硬,说日本有意侮辱大不列颠帝国,叫日本予以赔偿,并对此次事故负全部责任。

日军惧怕英国国威,不敢与大英帝国为敌,而英国也不愿与日本闹僵,因为还要利用日本钳制俄国东侵,当然不会为了一只被击沉的商船就和日本翻脸,况且船员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英国实质上并没有大的损失。

当时英国有两个著名的国际公法学权威人士认为,高升号帮助中国运送军队,实际上对日本不敬在先,日军使用强制手段也没有不当之处。英国政府采取了这两个人所主张的态度,对这件事没有追究,也没有要求日本赔偿。

丰岛海战,日军击败大清国海军,但是日本依然没有满足这样的战果,发动陆军同时挑衅。

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清军的同时,大岛义昌率领4000名陆军进攻牙山湾,那里驻扎着由叶志超、聂士成领导的大清国陆军。

叶志超和聂士成进驻朝鲜不久起义军就已撤军。因此他们在牙山湾一带除了赈济一下贫困百姓外,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聂士成曾经要求效仿日本,也进驻汉城,但袁世凯怕引起纠纷未准。之后又要求回国,以免日本借机挑衅,清政府也没有应允。既然如此,那就作好战斗的准备,再多派些援兵,可是李鸿章也没有同意。

叶志超和聂士成就在此地毫无作为逗留了两个多月,直到李鸿章见调停无望,才命二人速速作好战斗的准备。

牙山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不利于防守。聂士成左思右想,只得先率领主力部队移师到成欢,让叶志超率领1000多人去成欢南部作为后备军。

成欢位于牙山东北20公里处,由汉城通往全国州郡的必经之路就在这里,此地东面靠山,西有高地,地势易守难攻。根据地形,聂士成左右各分布两条防线,左阵地为主阵地,并做了许多战前准备。

7月29日夜晚,日军兵分两路进攻,主力军却先进攻防守薄弱的右阵地,尽管在进攻过程中有部分日军被困在山下沼泽地,淹死战死伤亡较大,但因右阵地本身防守就很薄弱,又没有大炮等群攻武器支撑,堡垒很快被日军占领。

聂士成亲率援军赶往右阵地,日军两股大军集中火力攻击聂士成的援军,尽管聂士成英勇奋战,拼死冲击,但敌我力量相差太过悬殊,左右阵地先后都被日军占领。

聂士成召集残部赶到成欢南部,与叶志超一同绕道去平壤与左宝贵大军会合,至此,朝鲜南部再无清军驻扎。

事已至此,光绪和慈禧太后都无法继续容忍岛国日本的得寸进尺,认为大清国虽然打不过西方列强,但是对付日本应该不成问题,因此开始倾向主战。况且现在日军水陆并进,不宣而战,清政府不战也得战。

8月1日,光绪皇帝颁布对日宣战诏书:“朝鲜为我大清国邦属两百余年,中外所共知,近十年来,该国多次发生内乱,朝廷派兵前往勘定,合乎情理。日寇无故派兵,突入汉城,迫令朝鲜更改朝政,种种要挟,不可理喻。朝廷添兵保护,反遭日军袭击,又乘我不备,在牙山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船只兵卒。该国不守公法,肆意嚣张,挑衅大清,特布告天下,明示朝廷办理此事已是仁至义尽,实为日寇无理至极。着李鸿章派出各军,迅速剿灭,拯救朝鲜于涂炭之中。”

同一天,日本天皇也发布了对清国宣战的诏书:“兹对大清国宣战,力达国家目的。清国之于朝鲜事件,失信之举在先,朝鲜自属独立之国,而清国称其为属邦,干涉内政,索要贡输。今又乘其内乱,出兵朝鲜,为使朝鲜免于祸患,维持大局和平,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清国设词拒绝,暗中百般妨碍,更派大军击我船舰于丰岛,狂妄至极。为宣扬帝国荣光于海外,不得不公然宣战。”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不宣而战,中国被迫从战,由此,这场战争进入了对峙状态。

推荐访问:甲午战争 海战 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