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全新版本”的中国62式轻型坦克

时间:2022-12-13 13:05:07 来源:网友投稿

在1979年2月至3月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装甲兵投入6个坦克团、1个自行火箭炮营的兵力,约7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参战。作战中,我军的59式中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和63式装甲输送车等,在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迅猛突进,突破敌防御纵深达40千米,勇克高平、同登、凉山、老街、柑糖等越南北部重镇。在这次还击作战中,我军装甲兵共作战70余次,缴获敌坦克1辆、毁伤敌坦克14辆、装甲车2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火箭简150多具、摧毁火力点1010个、炮兵阵地9个,严惩了“地区小霸”,打出了国威和军威。鏖战中,作为南方装甲兵部队主力装备的62式轻型坦克一马当先、英勇杀敌,为夺取还击作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我军对该型坦克进行了两次重大改进,其中,2000年推出的“全新版本”62式改进型轻型坦克格外引人瞩目。

首次改进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装甲兵机关针对62式轻型坦克(以下简称62轻)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决定对其进行改进,并于1979年底研制出2辆改进型样车。样车经过严格的定型试验后,正式定型并命名为62式轻型坦克改型。1980年至1981年,部分在部队服役的62轻返厂进行了改装。

62轻战后首次重大改进的内容共有33项,主要改进项目包括:增装激光测距机,提高火炮首发命中率;加装高射机枪防护塔,解决二炮手露身射击时的安全问题:在炮塔周围增加炮塔格栅装甲,在车体两侧加挂裙板,提高防破甲弹的能力;战斗室灭火装置由手动式改为全自动式。在诸多改进项目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新型安全门。62轻的老安全门(位于驾驶员后面)与59坦克一样是向内开的,而且开门时必须把火炮转一个角度。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有的坦克中弹后安全门无法打开,乘员在不能从车底安全撤离的情况下冒险从上面的窗口跳车,结果造成了不应有的伤亡,部队对此反应十分强烈。改进后的安全门为向外开,位置也改在二炮手处(此处空间大,便于逃生),不用转炮、一拉就掉下去了。总的看,经过这次重大改进后,62轻的生存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该车火炮威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也是所有参战坦克普遍受诟病的问题——59坦克是100炮,62轻和63水都是85炮,这些炮连越军的坚固工事都打不穿。我军攻打越军据守的鬼屯炮台时就暴露出这个问题。

1979年2月17日凌晨,我军从友谊关向同登地区敌军发起攻击,经过一天的战斗合围了同登,残敌退守到一个法国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花了3年时间修筑的炮台(后日本人又进行了加固)负隅顽抗。该炮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120米、宽约70米,墙厚0.8~1.2米,设有300个射孔,水、电、风一应俱全,可容纳上千人。攻打炮台时,由于炮台坚固且守敌火力很猛,步兵的步、机枪火力根本无济于事,82无坐力炮和40火箭筒打在炮台上也只留下一个白点。攻击部队把85加农炮和坦克都拉上来打,结果85加农炮连续发射150发炮弹,只摧毁了一个了望台,炮台主体结构毫发无损。后来,步兵采取夜战和近战的战法,首先夺取炮台的表面阵地并封住了通风口,尔后采用打、炸、烧相结合的方法,才全歼了在炮台内顽抗的800余敌军。此次攻坚战中,参战的坦克等重武器都无法射穿敌军固守的炮台,造成部队久攻不下,增加了伤亡。如果当时有10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威力坦克炮(或空军的精确制导钻地炸弹),小小的炮台定会倾刻间瓦解。当然,火炮威力不足的问题当时的确难以解决——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105毫米坦克炮、80年代中期才实现国产化,轻量化和低后坐力的105毫米炮还指望不上。

全面提升

2000年深秋的粤北某演兵场正在进行一场紧张的登陆作战演习,我军登陆部队奋勇冲向敌海岸防御阵地,“战场”上战机呼啸、炮声隆隆、战车轰鸣、杀声震天。“战斗”中,3辆新型坦克高速冲向敌阵地并连连发炮,只见炮响靶落,远方的“敌坦克”被打得起火冒烟。这一精彩场面博得在现场观摩的军委和总部等领导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几辆新型坦克,就是在62轻基础上进行第二次重大改进的62式改进型轻型坦克。

到20世纪90年代末,62轻服役已达40年之久,战技性能已相当落后,最突出的问题是火炮威力严重不足,无法与国外现装备的二代以上坦克相抗衡。另外,该车的装甲防护能力弱,炮塔正面不能有效抗击105毫米以上口径坦克炮弹的直接命中;车载的A-220电台(电子管电台)已经相当落后。鉴于这些问题,解放军总部机关于1999年底决定对62轻进行试验性大改,重点提高火炮威力、通信能力和防护能力。改进工作进展十分顺利,2000年初就研制出了3辆样车,并交付南方部队试用。试用后,部队官兵对新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改进后的战车命名为62式改进型轻型坦克(简称62大改)。

从外观上看,62大改与62轻已经是迥然而异了——周周正正的焊接式炮塔取代了原来低矮圆型的炮塔,进发出现代坦克的阳刚之气;硕长的105毫米坦克炮显得威风凛凛,其身管前部的炮口制退器更是格外醒目;底盘保留着原车清秀的底韵,5个单轮缘的负重轮坚实有力地压在双导齿和配有“人”字花的履带上;炮塔四周的8具烟幕弹发射器,向人们昭示着现代坦克防护的新气息。精巧的设计、流畅的线条、梦幻的轮廓,使战车显得如此清秀和洒脱,以致笔者在演习场第一次见到该车时,就被她优美的身姿迷住了——真是战车之精品啊!62大改不仅身姿迷人,而且是外美内秀——此次大改几乎是“脱胎换骨”,改进内容多达几十项,新技术、新部件随处可见,堪称是我国坦克改进工程中的佳作,其中不乏可圈可点的精彩之笔。

一是更换了大威力、低后坐力的105毫米坦克炮。该炮与63A式水陆坦克的短身管、低后坐力105毫米坦克炮完全相同,都是在标准身管105毫米坦克炮基础上,采用了安装高效率的炮口制退器、适当增加火炮后坐距离、适当缩短身管等技术措施,使火炮的后坐力由标准身管105毫米炮的30多吨力降低到不足20吨力的水平,使战斗全重只有20多吨的轻型坦克也扛上了威力巨大的105毫米坦克炮。在降低火炮后坐力方面,高效的炮口制退器功不可没。原来,标准身管的105毫米坦克炮没有炮口制退器,炮弹发射后的强大气流直接从炮口喷出,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反作用力全部压在炮闩等部件上,形成高达几十吨力的后坐力。由于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达四五十吨,这样的后坐力是能够承受的,但轻型坦克就受不了。为降低后坐力,兵器专家发明了炮口制退器。其降低后坐力的基本原理是:在炮口处开若干小槽或小孔,小槽或

小孔是与炮口呈一定角度的斜面体,当强大的发射药气流冲到炮口时,一部分气体就分散冲击到小槽或小孔的斜面上,给火炮身管一个向前的强大推力,这样就抵消了一部分后坐力矩,达到了降低后坐的目的。“粉丝”们注意观察那些小车扛大炮的战车,无一例外地都有这个神奇的“魔方”。

虽然该炮的后坐力小了,但威力和精度丝毫不减——配用国产新型弹药后,有效射程由原来85毫米炮的!200米提高到2000米以上,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能够有效击穿国外二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击穿1.5米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工事。该炮可发射我国研制的各种新型105毫米弹,如高爆榴弹、破甲弹、云爆弹和混凝土攻坚弹等。其中,混凝土攻坚弹打碉堡的效果比穿甲弹更好。

二是安装了新型火控系统、微光观瞄装置,加装了垂直向稳定器,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火力精度和夜战能力。该车与63A水陆坦克一样,安装了价廉物美的国产二代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具有激光精确测距、射击诸元(弹道)计算机解算、主要环境因素自动修正(如车体倾斜等)等自动化射击能力。原来的62轻没有高低稳定器,改进后加装了高低向稳定器,提高了坦克行进间搜索目标的能力(尚不具备行进间精确射击的能力),比原车还是进了一大步。另外,老车最要命的弱点是除驾驶员有主动红外夜视仪外,其他乘员在夜间几乎都是“瞎子”,改进后加装了车长、炮长微光夜视仪,虽说作用距离较近,但起码也具有夜战能力了。

三是炮塔由铸造式改为焊接式,炮塔正面安装了复合装甲。其焊接式炮塔的总体布置与63A水陆坦克基本相同。焊接式炮塔最大的优势是抗弹线型好、便于加挂和更换复合装甲。另外,焊接式炮塔的内部空间更加合理,炮塔内部基本上是四方四正的,便于布置火控系统等部件,而铸造式炮塔由于受铸模的限制,炮塔一般很难做得很大,而且出于防弹的需要,铸造式炮塔一般都呈扁圆状,导致炮塔内部也成了个圆球状的空间,不太好安放部件。

四是发动机功率由430马力提高到520马力,提高了战场机动能力。以前笔者曾提到过,62轻的发动机外部尺寸与59坦克完全相同,以致出现过错把59坦克的520马力发动机装在大修的62轻上,造成修好归队的62坦克“疯跑”的问题。还别说,正是这种“阴差阳错”,使得62大改坦克更换发动机易如反掌。当然,提高轻型坦克的机动能力,不是换个发动机那么简单,因为发动机功率增加后,传动装置的强度也要随之提高,否则坦克的传动装置就很容易出现过早“疲劳”问题。好在这些都在科研人员的设计中考虑到了。

另外,62大改还换装了新型数字电台,增大了战车的通信距离,提高了通信抗干扰能力。大改后的62式轻型坦克,整体性能提高了一个档次,其战技水平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的性能基本相当。

62坦克大改工程完成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批量生产,3辆大改的新型战车从此尘封在某装甲部队的车库内。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外轻型坦克的发展一度陷入迷茫之中。一方面,当今反坦克武器特别是反坦克导弹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对主战坦克都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轻型坦克就更令人忧心忡忡了。另一方面,与“主战坦克”的概念相对应,轻型坦克应当归类于特种坦克,但它又不像水陆坦克那样难以替代,所以,地位就显得比较尴尬。还有就是方兴未艾的轮式装甲战斗车辆对轻型坦克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未来发展

轻型坦克的发展在沉寂了十余年后,似乎又出现新了的生机。在当今世界主战坦克威风不减、轮式装甲车辆势头正盛之时,瑞典高调推出了在CV90步兵战车基础上研制的CV90120-T轻型坦克,不由使坦克界眼前一亮,轻型坦克重新成为坦克研制领域的重要话题,人们不禁又看到了轻型坦克的希望。对于我国是不是需要发展轻型坦克,以及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是轻型坦克的存废问题关键取决于作战需求。要不要发展一种装备,或者说一种装备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绝不听命于个人的好恶,而取决于作战需求。二战中希特勒武断地发展重达100吨的超级坦克,结果因无法在战场上机动而“胎死腹中”。重型坦克在战后渐渐“失宠”,就是装甲防护的作用已经不敌强大的火力和快速的机动力。轻型坦克的发展也是一样,关键要看未来打仗是不是还需要这类装备。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复杂地形上作战,重量轻、机动好、火力猛的直瞄重武器是不可或缺的,有时甚至关系到生死存亡。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汽车兵回忆说,战斗打响几天后,在中越边境水口关越方一侧公路边上的一个陡峭的山洞里,越方几个女民兵不断用高射机枪居高临下地扫射我过往车辆,造成我军人员伤亡,而我方的轻武器则对其无可奈何。如果当时有坦克,早就一炮把它给干掉了。

另外,在复杂地形上作战,战场通行能力是决定交战成败的关键因素。山地或山林地作战(包括城市作战),步兵的通行能力最强,号称“丛林战之王”,但其防护和火力不足;直升机其次,但受气候条件影响太大;接下来就属轻型坦克了,它火力猛、防护较好,通行能力也不错。看来,山岳丛林地作战,步兵、轻型坦克和直升机是最佳组合,而且山岳丛林地(西南方向此种战场环境颇多)也将是我军未来的重要战场之一。由此不难看出发展轻型坦克之必要性。战争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1979年2月18日,某坦克团9连(装备59坦克)奉命协同步兵攻占支马、龙头地区敌据守的8个高地,坦克以原地火力支援步兵逐山攻击,逐点夺取,步兵则以曳光弹为坦克指示目标,并以红色信号弹2发标示自身所在位置。战斗中,坦克9连在向发射阵地机动过程中通过一座小桥时,先头的2辆坦克顺利通过,第3辆坦克则将小桥压垮,大半个坦克连被阻在小河的另一侧。后来,连长果断决定寻找迂回路通过小河。当坦克9连到达指定的发射阵地时,步兵已经被敌人的火力压在高地半山腰动弹不得,急切地等待坦克火力支援。后来,步坦密切协同,仅用7个小时时间就全歼了8个高地的全部守敌。

二是我国发展未来轻型坦克应当优先考虑车族化的问题。发展单一的轻型坦克之所以举步维艰,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主战坦克和轮式装甲突击车大行其道,轻型坦克轻、快、灵的优势不明显;再一个就是单一的轻型坦克变型十分困难。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坦克的总体结构是发动机后置,而这种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变型困难,除了变型为抢救牵引车外,炮兵、防空兵、步兵、后勤都不愿选择坦克底盘。虽然以色列独出心裁地搞出了坦克底盘的重型步兵战车,但步兵在敌火威胁下下车战斗的问题仍然是个头疼的问题。破解此难题,我国可以借鉴瑞典研制CV90120-T轻型坦克的成功经验。CV90120-T轻型坦克采用的是CV90步兵战车的底盘,而CV90系列战车早已是名闻遐迩的战车“大家族”了——有装30、35、40机关炮的多种步兵战车,有装甲指挥车、装甲侦察车、装甲牵引车、装甲防空车和AMOS先进迫击炮车等等。未来我国发展轻型坦克时,应当优先考虑选用新一代步兵战车的底盘,这样做不仅技术成熟、投入小、周期短,而且编配给南方装甲兵部队时可以一个底盘全搞定——轻型坦克、步兵战车、自行榴弹炮、自行高炮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三是我国发展未来轻型坦克应当把强大的火力和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CV90120-T轻型坦克最扎眼之处,就是轻车扛120毫米坦克炮。据称该炮的威力与“豹”2坦克旗鼓相当。我国未来研制轻型坦克时,应当考虑轻量化、低后坐力的125毫米或更大口径的坦克炮,其威力应当与三代坦克相当,以有效抗衡周边地区的威胁。另外,新型轻型坦克应当把信息化放在优先的位置考虑,要具备全自动化火控,全天候、全方位电子观瞄,全网络化车电以及与信息化(数字化)战场无缝接入等信息化能力。再一点就是提高轻型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应当主要在主动防护上想办法、找出路,充分运用威胁告警、光电对抗、超近反导等高新技术。还有一点就是高射机枪的问题。在对越作战中,不少二炮手露头出来打高射机枪时被敌火杀伤,为此,战后改进时加装了一个高射机枪护塔,但这毕竟只是个权宜之策。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未来轻型坦克应当像瑞典的轻型坦克一样采用遥控武器站。

最后,笔者与广大“粉丝”们一起期待着在未来战场上我国的新一代轻型坦克能够不辱使命,在保卫祖国万里边疆的战斗中杀敌立功。

推荐访问:坦克 中国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