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破译兵马俑的历史密码

时间:2022-12-13 13:10:07 来源:网友投稿

2000多年前,

秦始皇的军队曾经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强大的作战机器,

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支军队?

他们究竟使用什么武器?

用什么方法战胜对手?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百万秦军如何实现艰巨的后勤运输任务?

秦人的国力如何支撑连续进行了550年的战争?

这支军队为什么在秦始皇死后短短两年就迅速覆灭了呢?

帝国兴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阅读世界历史就可以发现,公元前3世纪应该是属于中国人的。在亚历山大帝国之后,罗马帝国之前,中国第一个皇帝创建的大秦帝国赫然出现在地球的东方。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魂牵梦绕的历史。

2000多年过去了,真相慢慢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大秦帝国不再生动,不再有血有肉,那些渴望感知祖先“形象”的人只能在想像中接近历史的“幽灵”。

1974年3月,当秦始皇的兵马俑被意外发现时,整个世界都为之激动。一支复活的威武之师,正在讲述一个2000年前帝国的秘密,一个不能被遗忘的时代……

凝固千载的地下军团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统治着中国。在王国的西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早的秦人。

周孝王时把秦地(今甘肃天水附近)分封给秦人首领“非子”,让他们接续嬴姓血统,称作“嬴秦”。“秦”这一称呼由此而来。

公元前771年,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领为诸侯,并把周人早年的聚居地“丰”(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岐”(今陕西岐山)封给秦,秦人就这样拥有了自己的国家。

当时,周天子封赐秦人的土地都是在游牧部落的控制下。经过200多年的浴血奋战,秦军彻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

这时,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已经完全丧失,战火笼罩着中原大地。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后,弱小的国家一个个都消失了,出现在秦人眼前的是六个强大的对手:魏、楚、赵、韩、燕、齐六国。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开始变法,变法的核心是“农战”与“法治”两方面。改革的措施使秦国逐步强盛。130年间,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从公元前230 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最终结束了战国时代,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

从崛起于西北高原到一统中国,这支伟大的军队经历了550多年的奋战。

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

千百年来,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只是在人们的想像中存在。直到有一天,几个陕西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

1974年,干旱袭击了陕西临潼的西杨村,焦虑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够拯救枯萎的庄稼。几个村民将打井的地点选在一片石榴林里。3月份的一个黄昏,井水并没有看到,从地下五六米深的地方却挖出了一个同真人一样的陶土人头。发现陶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

最终的探测结果表明,这里是一个空前巨大的陪葬坑:东西长达200余米,南北宽超过60米,面积达到1.4万多平方米。像这样大的陪葬坑,在中国从来没有被发现过,在世界上也属首例。

陪葬坑中一些武士模样的雕塑当初都是站立的姿势。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

根据已经出土的密度推算,在这个兵马俑坑,大约有陶俑陶马

6000件。

精心修补后的兵马俑开始恢复当初的面貌,一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站了起来。他们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样,清一色都是战士的装束,身着铠甲和战袍,排列得整整齐齐,肃立在一道道隔墙之间。

陪葬坑中还挺立着几百匹战马,它们昂首嘶鸣的姿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霆万钧的战场。在战马的身边,古代战车的痕迹清晰可辨,木制的战车完全朽烂了,车体的轮廓却保留了下来。

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

他们是谁的军队?这个陪葬坑的主人又是谁呢?

在俑坑西边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的陵墓。

俑坑中兵器上面的文字,有秦始皇的纪年。毫无疑问,这些兵器都是在秦始皇时期铸造,在秦始皇死后作为陪葬品被埋入了地下。

这样壮观的陪葬坑似乎也只能属于这位始皇帝。

站在这些大若真人的陶俑面前,那支被历史的迷雾笼罩、消失了2000多年的无敌军队,变得具体、清晰起来,那分明就是驰骋疆场的步兵、骑兵、车兵、弩兵……

继第一个俑坑之后,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陪葬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通过由上千张照片制作的电脑模拟图,可以透视地下的壮观景象:坑的东北角是弩兵,坑的南边是一支独立的战车部队,紧接着车兵的是骑兵。

这些战士的动作表明,他们曾紧握着各自的兵器。由于年代久远,兵器的木制部分已经腐烂,金属部分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兵马俑坑总共出土了4万多件兵器,基本上都是由青铜铸造的。

这个现象令考古学家大惑不解。因为战国晚期铁兵器已经出现,它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青铜兵器。装备着落后的青铜兵器的秦军怎么可能战无不胜呢?

血色青铜造就的辉煌帝国

中国先秦时代是青铜器的鼎盛时代。1965年在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经2000多年,仍光彩夺目,锋利无比。因铸铁过于脆弱,难以制作兵器,春秋晚期发明的渗碳钢技术,使铁、钢兵器开始展现魅力。河北易县出土的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达到今天高碳钢的硬度。

春秋战国的几百年间,青铜正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仅仅是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中国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荆轲刺杀秦王时,匕首刺空。嬴政绕柱奔逃,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

司马迁解释说,秦王的佩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容易折断。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佩剑随手就可抽出,可惟独秦王拔剑为何如此之难呢?

197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秦青铜剑,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

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

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死砍伤。比对手的剑长出大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含锡量若接近20%则最为坚韧。通过现代手段鉴定,这把2000多年前的秦剑含锡量约为21%,其准确度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但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造型。宽窄由宽、窄、宽、窄、宽、束腰,到剑尖儿;厚薄由厚、薄、加厚、薄,到剑尖儿,这种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了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

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马迁记载:秦王只一击就使荆轲倒地不起,燕国也随后灭亡了。

在消灭了中原六国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的主要对手。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时,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一种远射武器,跟现在的步枪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增加了发射用的机栝,因而可以从容瞄准,待机而发。除了像弓一样可以使用臂力外,还可以利用脚力或者机械力,弩的威力因此大增。据考证,弩有可能是楚人发明的。在楚人的旧地,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战国末年楚国的弩。

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秦弩与楚国的弩相比,秦弩的弩弓和弩臂加大了许多,这就大大提高了射程;瞄准用的望山也增高了,从而提高了远距离射击的准确性。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借助脚蹬的力量才能上弦,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而秦国劲弩的射程更远,极限可能在900-1000米之间,而现代步枪的射程是1500米左右。在冷兵器时代,弩可以说是最先进的武器。2000多年前,秦人就已大量用弩来装备正规军了。而直到15世纪,欧洲战场上也没有出现过弩这种武器,射程最远的大弓也只能射到200米之外。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那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

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而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

这种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箭头射出后,它上下左右平等的气流能够保证箭沿着预定的轨迹前进。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比其他铜镞长一倍有余。这是古代兵器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铜镞。强弩配以精良硕大的铜镞,杀伤力无比强大。

兵马俑遗址中还有其他种类繁多的兵器,戈、戟、矛、铍等兵器与秦弩、秦剑组成了一个完美的青铜武器库。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又有了新的发现。

在俑坑中发现的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尽管生产日期不同,造型、尺寸和质量却惊人地一致。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将这些箭头的三个面放大20倍,轮廓误差不大于0.15毫米,放大投影同现在的步枪子弹惊人地相似!冶金专家对其所做的金相分析显示: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它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以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刻着一些文字,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

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他们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秦人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现在可以回答最初那个问题了:在秦的时代,人们还不能像处理青铜一样熟练地用铁,武器还是以青铜为主,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仍旧是青铜铸就的。

威力军阵赶赴死生之地

在兵马俑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他们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

这是人们第一次看到秦军弩兵的作战队形。专家认为,他们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弩兵在战场上必须轮番射击,因为临敌不过三发,这是古代战争中弓弩的射击规律。可以推测,当第一排射击时,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

在俑坑的一只矛头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6.3 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7米。这种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

如果用来单兵作战,7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7米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有类似的长矛方阵。

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可以想像: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士兵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训练。

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等兵器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比如在射击部队中编制长矛手,可以保护射击手免遭冲到跟前的敌人伤害。根据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秦步兵在专业化和协同作战方面,很可能已经相当成熟。

由长矛、戟、铍等长短兵器构成的立体的密集方阵,是构成秦军冲击力的主要部分,两翼的骑兵、车兵则组成机动部队,负责骚扰、牵制,一有机会就发起快速的冲锋。在秦军方阵的强大攻击力面前,任何与秦军面对面的对决都将是一场灾难。公元前260年,赵军和秦军持续了两年的长平决战就是如此。

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推测:2000多年前的长平战场,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紧接着就是秦步兵的冲击。他们是秦军真正的主力部队。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赵括率赵军大举进攻秦军营垒时,在夜幕的掩护下,两支背负使命的秦军悄悄离开了营垒。一支2.5万人去断赵括的后路,另一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

然而,2.5万名奇兵属于哪一个兵种?5000名秦国骑兵究竟如何作战?这一切都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2000多年后,在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专家测量了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统一为 133 厘米。这恰恰是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即5尺8寸。

秦国对骑士的挑选也相当严格,在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秦国骑兵俑,平均身高在1.80米以上,体型匀称,神态机敏。

这就是秦国的骑士:他们身材修长、装束简洁,独特的皮帽紧紧地勒在下颚上。专家发现,秦军的马鞍两头微翘,已有现代马鞍的雏形,但秦骑兵却没有马镫。在骑兵纵队中也没有找到适于马背作战的长矛和战刀,却找到了箭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可以相信,在长平战场上,直扑赵军大本营的5000骑兵还无法像后来的骑兵一样,挥刀舞枪冲击敌人。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营的动静,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这种以弓弩为武器的骑兵部队,非常机动灵活,能够对敌人进行突然地远距离攻击。

秦人同时也深知骑兵作战中配合协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黄土下面,这支秦国的骑兵部队井然有序。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组成一个纵队。

长平之战,5000秦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为彻底包围对手发挥了关键作用。

司马迁写到,赵军被围后,立即构筑工事,等待救援。然而秦军统帅白起并不马上发起总攻,只是出动轻兵反复袭击,折磨被围的赵军。

在秦的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

但是,在第二个俑坑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他们的后面并没有步兵跟随。

这些战车车体窄小,仍旧由四匹马拉动。可以推想,由于没有步兵跟随,他们完全可以跟上骑兵的速度。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憾。

一些专家认为,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战车部队。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地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而且这三排弩兵排成横队,其中有一排面朝后,它的这种布置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背后的袭击。

在军阵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视眈眈。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它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四面围绕之下,中间是一个庞大军阵的主体。

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互交错,浩浩荡荡,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难逃厄运。

40万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赵军,除去240名幼小的士卒外,其余都被白起下令活埋。

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这场前无古人的大战,震惊了山东六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秦统一中国的脚步。

长平之战结束的那一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未来的秦始皇,那个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

2000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

晋朝的江统颂扬秦始皇说:“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岭长城,戍卒亿计……当时中国无复四夷也。”

是什么使这位帝王“提三尺剑定四海”,实现了如此辉煌的功业?

靠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感悟,靠帝王的权威和宏图远略,靠驾驭群臣的能力,更是靠了秦国百多年积累下来的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了各种资源,他的帝国军队才无往而不胜。

修驰道、直道、五尺道,开灵渠,修长城……

这一切不仅仅保障了军令、政令的畅通,更保障了帝国血脉的畅通。

秦帝国灭亡后100年,司马迁游历到了中国的北疆。这个伟大的学者被一条铺设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大路深深地震撼了。他在《史记》中这样描述:直道通衢,堑山堙谷。

这就是2000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秦直道。

这条从咸阳开始直通大漠深处九原的700多公里长的直道,使秦帝国的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中央政府在一周之内就能够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下令将原秦国故地与六国境内的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为天子巡行天下的驰道。驰道的中间称为“御道”,两侧称“旁道”。驰道宽阔平坦,在上面驾车速度极快。据汉代人记载,在驰道之上半日即可飞驰200里以上。

在这个新兴大帝国控制的领土上,秦人建立了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

根据1980年从秦始皇陵边上出土的两辆青铜车来看,秦国的车辆设计和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战国末期王翦和蒙武率秦军攻楚国,出动兵力达60万人,仅粮草补给一项每天就要万辆以上的运输车队在路上来往不停,从此可以想见秦军的车辆制造技术和规模。

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工程、覆盖全国的道路网络、制作精良的车辆,这些辉煌的成就共同塑造了一支强大的秦军。

军功爵位撑起的举国之战

1975年,在湖北云梦一段铁路的边缘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

长眠在墓中的是一个叫喜的秦国小官吏,他把秦国繁杂的法律一一抄写在竹简上,死后放在了身边。

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在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17岁,他向政府申报了自己的年龄,当时叫“傅籍”。“傅籍”的意思就是他开始登记作为一个壮丁,可以为国家效力了。

竹简上记载:喜分别在秦始皇三年、四年和十三年的时候,从军打仗。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秦国,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从17岁到60岁,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随时都要奔赴战场。

秦人还实行封爵制度,有二十级爵位,男子得到一级爵位以上,犯罪可以得到减免,普通人服役期限从17岁始到60岁止,而有爵位的人可以减少服役期,56岁就可以提前退伍,在当时被称为“免老”。

十年统一战争时,秦国调动了大约100万的士兵,当时秦国的人口大约有500多万,五个秦人当中就有一个士兵。

从喜的经历来看,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一个秦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安排。

竹简上记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50万吨以上。

秦国是如何做到负担百万大军连年作战的呢?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机器,其他事情都不要问,作为一个老百姓,要么就是生产,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拼杀,多杀敌人。

秦简里边的田律提到,下雨、旱灾都要及时上报,播种的种子数量,对耕牛的饲养和使用铁制农具,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家用法律来保障对耕作的管理,以保证战时的需要。

统一战争前85年,巴国和蜀国都被秦军所灭,巴蜀地区成了秦国的天然粮仓。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巴蜀地区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集灌溉和航运于一身,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2000多年后,它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246年,韩国人郑国为秦国在关中平原上,修了一条250公里长的大渠,可灌溉农田280多万亩。从此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

喜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获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秦军在战场上为敌人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法律制度,从此,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他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由军功而划分的等级森严,也让普通士兵产生了无止境的求爵欲望。

在秦军将士的眼中,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筹码。

秦人军功爵位等级的规定是战国列强中最复杂的,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整整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2000多年前的秦军是否已经实行了严格的军衔制呢?

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穿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那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应该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专家推测,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

在两道隔墙间,是一个独立的纵队,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御战车的御手。在兵马俑坑,所有的御手无一例外都戴板状的牛皮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

参照史书记载,御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他们很可能就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御手的权力是主管一辆战车。

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

在陶俑群中一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 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介于都尉和御手之间的还有一种军官,他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考古人员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当时调动军队必须要用虎符作为凭证。虎符是君主授予臣属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也被称作“兵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这是秦军的幸运,秦军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或许,这又是秦军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支伟大的军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历经500年没有衰竭过的战斗意志转瞬间土崩瓦解,这样的事实至今仍旧令人难以置信。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注重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国力。当生存也成了问题时,为国效力的尚武精神便消失殆尽了。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2000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推荐访问:兵马俑 破译 密码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