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普遍接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军事强国都发现,装甲部队的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总体战时代的消逝而式微,相反,在城市作战中,装甲部队成为了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9.11”事件的发生,战争的形态也开始发生变化。现在,各国军事力量的当务之急,不再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治集团为对手,而是要对付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恐怖分子,这也使得城市反恐作战中的装甲力量开始了新的进化之路。而随着前段时间昆明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国人对于运用轻型装甲车辆在城市环境下进行反恐也愈来愈加关注。
由履到轮:来自伊拉克的记忆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装甲部队在城市攻坚作战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2004年11月的费卢杰进攻作战中,总指挥官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将萨特,他将进攻兵力分为两个团级战斗群:第1团级战斗群配置在费卢杰西半部,由3个营组成,即海军陆战队第3-1营、第3-5营和第2-7装甲骑兵中队;第7团级战斗群配置在费卢杰东半部,由海军陆战队第1-8营、第1-3营、第2-2机械化步兵团组成。每个团级战斗群还配备一个海军陆战队坦克连增强火力。M1A2坦克被分散配属到了各个连队。作战中,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主要担负了破障和火力掩护的任务——在冲破围墙或掩护工兵用炸药打开缺口后,由跟随坦克的步兵进入建筑物进行搜索战斗,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斯特赖克”轮式战车则分布在公路两侧,以便随时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狙击手则占据有利地势,防止武装分子袭击车辆。这一战术被证明是相当有效且实用的。
在进攻工业区时,美军还采用了“双车搭配”战术:2辆坦克一前一后配合行动。第一辆坦克负责攻坚开道,一辆满载士兵的装甲车紧跟其后;第二辆坦克距离前面的车组较远,以便充分发挥火炮和机枪的优势,攻击反美武装的阵地。每当占领一段阵地,美军装甲车上都会下来步兵,巩固已经占领的阵地。这样的战术对防御的反美武装一方相当不利,如果他们坚守阵地,迎头而来的是“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怒吼的大口径炮弹,如果他们试图接近坦克或发起反冲击,装甲车上的大口径机炮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等车载火力可以轻松地将其撂倒。截止工业区被攻占时,唯一能给坦克乘员造成麻烦的只有狙击手,而在步坦之间的有效协同之下,这样攻击坦克的机会微乎其微,且没有阻碍美军的推进。
费卢杰之战有力地证明了坦克与装甲车辆在现代条件下城市作战的威力:在战术得当和占有空中优势、火力优势和信息优势的情况下,装甲单位依然是作战的中坚。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作战治安战化和美军的长期驻扎,M1A2这种重型主战坦克虽然有强悍的火力和优秀的防护,在机动力上还是逊色不少。因此,美军开始大量使用经过改装后的“悍马”高机动车和“斯特赖克”装甲战车来执行作战任务。这倒不是美军不愿意采用主战坦克进行反恐作战,而是因为战争治安战化后,系统的成建制抵抗力量已经不复存在,美军作战的对象几乎找不到明显的敌方目标,在城市的反恐作战环境下,战争开始越来越倾向于伏击一反伏击、袭击一反袭击、游击一反游击等形式。这类作战的一大特点,就是目标隐蔽性极好,混迹于平民之间的反美武装在没有采取行动之前,很难将其与平民百姓区分开来,而目标行动一旦开始,便带有极高的时效性,往往等重装甲部队赶到之后,敌人已经逃之夭夭。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城市中的袭击/游击行动往往并非集中于一个区域,而是大量、分散的高价值目标(如标志性建筑物、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和场所)或者人员密集聚居地,如果使用重装部队,无法同时应对多个区域的突发性行动。因此,美军在2004~2005年逐步控制伊拉克以后进行的城市反恐作战,大量采用了“斯特赖克”装甲车和改装防护套件的“悍马”,就是为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能力,以应对袭击的突然性。
根据驻摩苏尔的美军第25步兵师“斯特赖克”旅的战场数据反馈,这种轻型装甲战斗车辆的表现不俗,证明了其在城市作战中的价值:这种战车可以在一个狭小的区域行动,比主战坦克更为灵活、速度更快。由于是轮式战斗车辆,其通过能力相当高,而且不用担心破坏街道、公路等基础设施。在摩苏尔的战斗期间,武装分子通常居住在它处,在进行袭击活动时就会来到某个特定的居民点,袭击完成后则混入人群或车流中逃跑。这种近距离作战使得美军与武装分子的距离有时只有几米,而“斯特赖克”在城市中的高机动性和针对城市战的防护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检验:在与敌方的简易炸弹、汽车炸弹和火箭推进榴弹近700次直接作战中。“斯特赖克”旅约有250名美军士兵负伤,但是超过200名士兵在三天之内就重返作战岗位。
而另一种轮式车辆“悍马”的运气并没有“斯特赖克”这么好,由于其本身是运输车辆而非专门的轮式战斗车辆,“悍马”的防护力并没有“斯特赖克”出色,反美武装也乐于使用RPG或IED(简易爆炸装置)对开进中的“悍马”车队进行伏击。在伊拉克,没有人会低估“悍马”的机动能力,但是也没有人认为这种车辆能给乘员带来优秀的防护,根据统计数字,在伊拉克阵亡和受伤的美军中,有70%被路边炸弹所伤,而原本为了提高防护力而加装的一些临时措施(如焊接钢板,密封车窗等)个别极端情况下甚至成了受袭美军士兵逃生的障碍,因此,对于“悍马”车进行改造的呼声在前线美军中此起彼伏,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不得不重新订购加强型装甲的“悍马”车,其中美国陆军订购了2500辆“防弹悍马”,海军陆战队的“防弹悍马”采购数量也达到了3700辆,并且持续追加了这种附加装甲款的“悍马”。
从上面的战例可以看出,现代城市反恐作战对于轮式装甲车辆的要求相当高,美军付出了血的代价逐渐摸索前进,这对各军事强国是相当生动的一课。毫不夸张地说,伊拉克战争开始让世界重新审视城市反恐作战的意义和模式。城市反恐轻型装甲力量的运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安全形势日益变得复杂起来,军事/准军事部队和警察力量目前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反恐、防暴、救灾等,其中恐怖暴力袭击是当前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近些年随着恐怖主义的扩散和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兴起,恐怖主义的毒瘤开始向地理,地缘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扩散,并一度蔓延到了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暴力恐怖袭击的地点也不仅仅限于边境地区,而是力求在城市地带进行恐怖袭击以便取得最大的政治影响。
这样的形式使得国内的反恐作战开始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置于全球反恐的国际大背景下,以军事互信为基石,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双边乃至多边机制进行合作打击,从这一点来看,越境追击和国内敏感地区的及时介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二是做好国内的反恐怖袭击工作,不仅要及时对恐怖袭击作出迅速反应,还要铲除恐怖主义的温床,震撼和威慑恐怖分子,以保证社会环境的安全。对于国内的反恐行动而言,无论那一个侧重点,都对技术装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部署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后者,因为在本国国土上进行城市反恐作战行动,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否则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反而是不小的冲击。而在城市环境下进行反恐怖城市作战时,装甲力量的运用要做到如下几点:
具备快速的机动能力 良好的机动性是进行城市作战的必备条件,由于当今轻型装甲车辆大多采用轮式底盘,在全地形通过性和公路机动上能够发挥出色的作用,这一点在城市反恐作战中是至关重要的。从前文费卢杰的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出,恐怖分子的行动往往带有突发性质,一旦恐怖袭击发生,高机动性可以保证以最短的时间将武装力量投送至出事地域,并迅速将整个袭击区域处于控制之下。另外,由于恐怖袭击的目标一般来说是分散的,甚至会制造假袭击来转移反恐力量的注意,那么就要求反恐力量能在发现正确袭击地域的情况下,迅速转移至事发地点,这样的战术要求,由履带式装甲车辆来完成显然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在狭小地带更是如此。
杰出的战场生存能力 在反恐作战中,轻型轮式装甲车辆所面对的杀伤,主要是枪弹、火箭助推榴弹和路边简易爆炸物,与一般的军H{轮式装甲战斗车辆不同,火力、机动性、防护性三者中,火力并不是反恐型轮式装甲车辆的重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反恐作战用轻型轮式装甲车不需要强大的火力,恰恰相反,反恐型轮式装甲车更加强调在全向防护的基础上,配置适合战术需求的火力武器。由此也可以看出,防护在反恐型轮式装甲车上是最优先的需求,除了采用密封全钢车身外,在能防御机枪子弹和榴弹破片装甲的基础上,还需要安装大量的附加装甲,底盘要具有一定的防地雷能力(防地雷车型甚至要求车体采用Ⅴ型以降低地雷的杀伤力),内部要安装灭火抑爆装置,驾驶风挡、车窗、观察扎必须采用防弹玻璃,必要时在车体薄弱处安装防护网,同时车顶采用一定弧度来抵御燃烧瓶等杀伤武器,并采用防弹轮胎。
信息化能力
无论是在境外的城市作战,还是住境内的本土反恐,轮式装甲车辆的信息能力必须得到大幅强化。由于城市地形复杂,居民众多,必须要求作战单位保证信息交流畅通,才能最好地完成反恐任务。进行反恐清缴行动时,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各单位的配合程度,也决定了步兵、军警和战斗车辆之间的协同程度。
多元化的任务适应性 在城市反恐作战中,并不一味都是费卢杰和摩苏尔这种火力攻坚或者短兵相接的任务,更多的是搜索、隔离、武装护卫、预定地区巡逻等。在境内进行城市反恐作战时,要配合行动谨慎挑选装甲战术车辆,因为境内反恐是一个长期化、例行化的过程,除了对恐怖分子进行清剿外,保持常规巡逻势态,对重要节点予以保护也同样重要,这就要求反恐轻型装甲车辆单车或两车一组在重点安防区域进行巡逻。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展示自身的存在,也能适当地向群众传递安全的信息。
轻型轮式装甲车辆未来如何参与城市反恐作战
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轻型轮式装甲车辆参与未来城市反恐作战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突击地域 对恐怖分子占领的地域进行压制突击,是轻型轮式装甲车辆最典型的任务之一。山于恐怖分子技术装备的缺乏,配备有压制火力的轮式装甲战车完全可以在步兵的跟随下,对其占据的地域进行突击。前文曾经提及,恐怖分子的反装甲火力一般是火箭助推榴弹和IED,在步兵和其他战术车辆的配合下,依托火力和地形,完全能够对恐怖分子形成火力压制。
在火力压制任务完成后,轮式装甲战车的任务就改为为步兵或工兵突入建筑物提供火力支援和信息保障,同时配合其余步兵占领建筑物出口,确保没有武装的恐怖分子从其他出口逃窜,力求将建筑物内的恐怖分子全部清除。这样的作战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可能缓慢,但是这种方式可以将城市作战的连带损伤减至最低,直至整个地域都被清除完毕。
甄别与清剿 恐怖分子常常混迹于平民之间,在潜伏的过程中,几乎完全无法察觉他们和普通居民之间的区别,如果能确定有恐怖分子混在居民区之中时,轻型轮式装甲车可以搭载步兵和军警到达指定场所,将主要交通要道封锁之后,对嫌疑人进行甄别抓捕。如果恐怖分子因为无法逃离而开始负隅顽抗,装甲战斗车辆可以迅速转换为战斗状态,接近目标、掩护步兵或军警进行武装抓捕或击毙对方。
封锁道路,是轮式装甲车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如果恐怖分子乘交通工具逃逸时,轮式装甲车辆可以作为哨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车辆进行临检时,有些恐怖分子会铤而走险开车逃逸,而并不是所有的哨卡尤其是临时哨卡能够配备自动化路障装置,这时全钢结构的轮式装甲车本身就可以充当路障的作用,能够快速地封锁道路。即使恐怖分子妄图开车撞击,一般的民用汽车也无法撞开装甲车辆,况且这种撞击会对民用汽车造成重大损伤,一旦道路被封锁,那么剩下的就是检查和抓捕了。
武装隔离 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贫富差距过大都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而恐怖分子最擅长的就是煽动和颠覆,将当地居民原本正当或可以通过正式渠道表达的诉求,变成一场血与火的灾难,在地区控制力较弱或者是无政府状态下,这样的反恐行动几乎是最难处理的。这种情况下,反恐力量的介入规模、介入时间、介入方式都必须详细考虑,大规模、快速反应、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小规模的流血控制事态,才是理想化的结果。这种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控制和平息事态,然后再逐一抓捕恐怖主义源头,而反恐型轮式战车的武器配置较为灵活,可以换装各种非致命性武器乃至各种工程器材,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压制恐怖主义煽动暴乱的行为,之后对恐怖主义源头进行追捕或击毙。
敏感地域监控与区域巡逻 所谓敏感地域,就是指高价值目标区域或潜在的恐怖袭击可能发生的城市区域。云南昆明暴力恐怖袭击案发生后,各地的军警力量都加强了对于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带的监控与巡逻,就是因为交通枢纽是人员集中区域,人口流动性大。传播效果好,有利于恐怖袭击对人们造成心理威慑。而高价值目标区域通常是指一个城市中的地标建筑或者行政机关、军队驻地、警察机构所在地等区域,在这里发动恐怖袭击,不仅对于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打击,也是对民众安全感的彻底颠覆。因此,这里部署监控力量和安排巡逻路线随时机动,在巡逻中待命,是应对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选择4×4的轻型轮式装甲车辆。原因无他,这种装甲战斗车辆的外形接近民用汽车,不会造成一般民众恐慌,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道路等交通环境,便于沿公路机动,而车载的信息化设备可以将监控车组和巡逻车组组成网络化的小型集群,可以在对敏感地域监控的过程中保持巡逻力量,一旦出现恐怖袭击的苗头,能够迅速地阻止并有力威慑恐怖分子。而同时,监控车组还可以与要地防空单位(一般都是中低空点防空单位)相结合,并监控爆炸物、武器、刀具等,巡逻路线的更迭和重新规划能够随着监控车组的信息更新而重新设置,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尾声
装甲车辆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穿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为了应对恐怖主义这个毒瘤,装甲部队尤其是轻型轮式装甲部队必须做到这一点。恐怖主义只会带来死亡和毁灭,而在城市中行进的反恐车辆,无疑是安全和秩序的象征。随着国内轻型装甲车辆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反恐作战将会更加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无他,因为战胜恐怖的最好方式是直面恐怖,这也是反恐型轻型轮式战车存在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