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装甲枪骑兵

时间:2022-12-13 14:50:08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T_uyӝvT說强国。不过以波兰的国力,要维持这样一个“世界第四大装甲兵强国”的名号并不容易,FT-17相对于波兰薄弱的基础工业还是过于复杂,价格也令波兰政府感到难以承受。然而在现实的需求中,由于夹在苏联和德国两大强邻中间,波兰一向要以两个假想敌人来确定自己的军事和外交方针,需要时刻保持一支强大的、有足够威慑力的武装力量来确保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乃至国家存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足够数量FT-17坦克的廉价替代品,波兰军方很自然地打起了手中的大批法制“雪铁龙”半履带车的主意。

墙里开花墙外香

波兰军方的这种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阿道夫-加尔奇设计的一系列“雪铁龙”半履带车接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千辆B210CV/P4T/P14/P17/P19广泛服役于法波两国军队。不过,阿道夫·加尔奇并不甘心于让自己的得意之作仅仅承担繁杂的勤务任务。在1922年年底,这位雄心勃勃的天才工程师试图将当时法国最成功的“标志”轮式装甲车与自己的半履带车进行“杂交”,从而制造出一种成本不到“雷诺”FT-17轻型坦克一半,但作战性能却相差无几的战斗车辆。由于不存在明显的技术障碍,到了1923年年初,这个设想就变成了现实。雪铁龙公司的AMC M23装甲车的基型车,实际上是由B210CV半履带卡车底盘与“标志”轮式装甲车车体组合而来,并使用了大量P4T的部件。在此后的2年时间里,法国军方对这辆拼凑出的奇怪战车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然而试验场上的糟糕表现令其作战价值并不为军方所看好。出于对其高速机动能力的欣赏,只有法国陆军骑兵部队订购了16辆装有“皮托”37毫米坦克炮或是“哈奇开斯”7.5毫米机枪的AMC M23量产型号,作为快速火力支援车使用,后来这批车辆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法国殖民地部队中一直服役到1941年。虽然在1928年,阿道夫·加尔奇又以自己更新型的P16半履带车底盘为基础,制造出了4辆带有双炮塔的AMC M28试验型装甲车,并在1929~1930年间,由施耐德根据许可证为法国陆军生产了96辆带有单炮塔的改进型AMC M29(由于安装了潘哈德15CV,并由施耐德公司特许生产,因此又被称为Panhard-Schneider-Kegresse P16半履带装甲车)。但总得来说,AMC系列半履带装甲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高傲的法国军队对这种廉价的半调子战车基本上不懈一顾。

然而,正如很多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故事一样,在法国不受青睐的AMC系列半履带装甲车,其设计理念却与波兰人的需求不谋而合。事实上,对波兰或是中国这些贫穷但又有切实军备需求的国家而言,AMC在完美地解决了装甲技术兵器有无问题的同时,其相对低廉的价格又能保障一定的装备数量,实在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坦克替代品。因此,AMC系列半履带车对波兰人几乎有着“天然吸引力”。不过,由于本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因此波兰人并没有直接通过“拿来主义”的手段来获得这些半履带战车。

1923年,波兰派驻法国的军事代表团向国内发回了有关B210CV半履带车的详细资料,其中特别提到了正在试验中的AMC M23。波兰政府对这种性价比非常高的装甲战车很感兴趣,但可惜雪铁龙的工厂因为完成法军的半履带车订单已经负荷全满,而能够代工的施耐德公司又要价过高,无奈之下,波兰政府只好先订购135台B2IOCV/P4T底盘再作打算。到了1923年7月,波兰中央汽车厂工程师约瑟夫·卡辛斯基拿出了对这些底盘的改装方案——模仿法国“标志”146轮式装甲车车体结构,使用锅炉钢板制造一种全封闭式装甲外壳,然后用6个支架将这个装甲壳体装上B2IOCV/P4T底盘,从而产生了一种带有波兰特色的CWS半履带装甲车。该车乘员3人(驾驶员、车长、炮手),整车从前到后共分为动力舱、驾驶舱以及战斗舱三部分,武器配置与AMC M23相同,既战斗舱顶部单人炮塔内的1门“皮托”37毫米坦克炮或是1挺“哈奇开斯”7.5毫米机枪(抛弹壳用的装甲舱门位于炮搭左侧)。事实上,虽然CWS的设计与法国原版的AMC M23并不完全一致,但两者间的相似度之高却是有目共睹的,认为波兰人山寨了法国人的AMC M23并不过份。

波兰国防部武器装备局在考察了CWS的方案后,认为其设计能够满足波兰军队的基本作战要求,于是决定从1924年年初开始,在进口的135台B210CV/P4T底盘中挑选出90台车况较好的进行改装。经过近1年时间的努力,1925年1月最初的2辆样车制造完毕,交付波兰陆军中央骑兵学校进行测试(之所以由中央骑兵学校负责测试,很大程度上是受了AMC M23在服役于法军骑兵部队的影响)。由于是没有定型的原型车,这两辆样车不但与后期生产型差异明显,而且颇此之间在细节上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没有完全延伸到底盘尾部的车体,以及车体两侧的翼子板是这两辆样车最明显的识别特征。另外,这两辆样车的钢板厚度为6毫米,而不是后来量产型的8毫米,驾驶室地板甚至使用的是木制材料。不过在试用期间,或许是很少接触机械化装备的缘故,骑兵学校的土官生们除了希望车体内部空间能够再大一些外,并没有对两辆怪模怪样的样车提出太多的批评。于是在1928年,这种波兰版AMC M23装甲车正式开始在CWS工厂投产,首批的20辆量产型,原先样车上的锅炉钢板被波兰卡托维兹钢铁厂生产的装甲钢板代替,波兰国防部给予WZ.28的制式编号。1929年,根据波兰陆军中央骑兵学校反馈的修改意见,后续批次的WZ.28车体一直延伸到底盘尾部,车体两侧的翼子板被取消,驾驶室的装甲观察窗由2个减少为1个,炮塔上的观察窗则由早期型的7个减少为2个,同时全车制造工艺也由早期型的焊接式改为了成本更为低廉的铆接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车体条件限制,无论是早期型还是后期型的WZ.28半履带装甲车,实际上均有装“皮托”37毫米坦克炮的“雄性”(配用1.5倍望远式瞄准镜,最大射速10发/分钟,总备弹量96发)或是装“哈奇开斯”7.5毫米机枪的“雌性”(配用252发的圆形弹鼓,备弹2000-4200发)两种型别。今天看来这种颇为奇怪的“雌雄”型别划

分,当年却是一种很普遍的现像。事实上,在1919年6月黑勒将军带回的波兰第1坦克团的120辆FT-17中,就有75辆为安装37毫米SA-18 L/21坦克炮的“雄性”坦克,另外45辆为装8毫米“霍奇基斯”Mle.14机枪的“雌性”坦克(也有一些资料认为这个数值比应该是72:48)。全团由2个营组成,一共有5个连,每个连有3个装甲排,每排装备5辆坦克,其中3辆是安装火炮的火力支援型(其中一辆是指挥车),另外2辆是机枪型。所以显然,对WZ.28半履带装甲车这种“雌雄分性”完全是FT-17“雌雄分性”的翻版,也从一个侧面再次验证了波兰军队打算将这些怪异的半履带装甲车作为坦克替代品的真实意图。事实上,从步兵炮改进而来的“皮托”37毫米SA-18 L/21坦克炮具备一定的反装甲能力,而只装“哈奇开斯”7.5毫米机枪的“雌性”WZ.28对付步兵等“软目标”非常有效。截止到1930年2月,在完成生产的全部90辆WZ.28半履带轻型装甲车中(包括2辆样车),装火炮的“雄性”与装机枪的“雌性”,分别为30辆和60辆。

独一无二的骠骑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由于历史传统原因,骑兵仍然在两次大战间的波兰军队里占有核心性重要地位,但与对波兰骑兵通常“手持长矛向德国坦克英勇冲锋”的印象不同,虽然一战后骑兵持长矛冲锋的战例确实存在(如第二次摩洛哥战争中的西班牙骑兵),但二战前的波军骑兵早已不是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骠骑兵,其装备也与一战那种水平大不相同。长矛已于1934年从波兰骑兵的标准装备中消失。尽管平时仍有使用长矛的训练,但少量留用的长矛主要用于仪仗和悬挂旗帜,或是为了保持战士们的勇武精神。以当时波兰的3团制骑兵旅来说,全旅6100余人,除5100匹战马外,还有机械化车辆65台,配有轻机枪89挺、重机枪81挺、反坦克枪66挺、46毫米迫击炮9门、81毫米迫击炮2门、反坦克炮14门、75毫米火炮12门、40毫米高炮2门,重武器的数量与步兵野战部队相差不大(4团制骑兵旅的重武器数量更多),作战方式也是以骑马机动、下马作战为主。这就是说,上世纪20~30年代的波兰骑兵部队,实际上已经“进化”成了半机械化的混合快速集群,这些费尽了心思打造的WZ.28半履带轻型装甲车正是为波兰骑兵量身定作的。

波兰军队从1928年开始地陆续接收WZ.28半履带轻型装甲车,逐步取代老式法制“标志”146/148轮式装甲车在军中的位置。随着90辆WZ.28在1930年的全部入役,波兰装甲力量几乎增强了一倍(至少纸面上的确如此)。然而最初的喜悦过后,波兰军队很快发现,这种独特的半履带“坦克”并没有想像中那般“完美”。在1928~1931年间,除了13辆用于教学训练外,绝大多数WZ.28都被作为快速火力支援车配属给波兰骑兵部队(波军5个主力骑兵师各配有一个独立装甲机械化大队),但过低的车速(既使在条件良好的

会师于波兰布列斯特的苏德两军于友好气氛下商谈具体的土地划分事宜公路上,也只能跑出30千米/小时的最大速度)、频繁的机械故障(履带和前轮的可靠性都很低)、与试验场上大相迳庭的野外机动性能(过高的重心与过窄的车距使WZ.28在爬坡时极易倾覆),以及缺乏有效通讯设备(包括指挥车在内,所有的WZ.28均未装备任何无线电设备,通讯手段仅仅是落后的旗语)……这一切令骄傲的波兰枪骑兵们认定这匹铁马远没有自己的活马靠得住。更令人沮丧的是,因为基本结构所限,WZ.28存在的大部分缺陷很难通过小修小改进行弥补。结果,几个骑兵师独立装甲机械化大队中的WZ.28数量从1932年8月就开始锐减。据资料显示,其中18辆被折价卖给了克拉科夫省的警察部队,用于镇压共产党组织的暴动,另有几辆机械状况不佳的WZ.28被剔除出来,与一些陈旧的FT-17坦克单独编成了2个独立装甲机械化连(不再属于骑兵建制)。到了1934年,为了提高可用性,骑兵师装备的剩余WZ.28开始被改装为纯轮式结构,型号更是干脆从WZ.28变成了WZ.34(虽然WZ.34已经完全丧失了越野机动能力,但公路可靠性却比半履带式的WZ.28有了很大提高)。至此,原汁原味的WZ.28在波兰军队中逐渐成了稀罕物。但在1938年10月对捷克不光彩的趁火打劫行动中,还是有一些WZ.28作为波兰机械化部队的主力装备开入了“邻居的院子里”,算是小小的风光了一把。

截止到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8月,只有驻布列斯特一托夫斯克地区的波军第4独立装甲机械化连还拥有3辆WZ.28半履带装甲车(全部为装“皮托”37毫米坦克炮的“雄性”,指挥官为弗兰克斯·尤辛斯基上尉)。可以想像,这种在战前就不受好评的过时装甲战车,面对一场全面的机械化战争很难发挥什么作用。所以从开战之初,波兰人就没打算将这个机械化连派往西部战区去承受德军的雷霆攻势,而是留在东部地区执行内卫任务——当然,如此安排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出于对苏联的担心,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波兰始终把苏联当作主要敌人,为此波兰总参谋部早在1935年便制定了“东方方案”,而直到1939年3月,才因德国在但泽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而着手制定“西方方案”。但既便如此,虽然开战之初远离了战斗的最前线,这最后的几辆WZ.28半履带装甲车却并没能逃脱厄运。1939年9月17日,正当波军被打得焦头烂额之际,苏联政府借口鉴于波兰政府已经不复存在,因而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也就不再有效,苏联必须保护它自己的利益,以及波兰境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因此决定派兵进入波兰。当天苏联军队从东面越过俄波边境进入波兰,作战代号“西部进军”。此时的波兰,已无力再对付来自苏联的入侵,成了令人宰割的羔羊。于是在“西部进军”开始的第二天,也就是1939年9月18日,苏联红军便与德军在布格河的布列斯特一多夫斯克会师,双方士兵互致以“同志间”的敬意。而此时在波苏边境地区,包括第4独立装甲机械化连在内的残余波兰军队被压缩在了维斯瓦河一布列斯特之间的一块狭长地域,被歼灭只是时间问题。1939年9月19日,作为这支波兰残军的先遣支队,企图向罗马尼亚国境线突围的波兰第4独立装甲机械化连遭到了西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游击队的伏击,1辆FT-17轻型坦克与1辆WZ.28半履带装甲车被击毁,其余的FT-17与WZ.28被尾随而来的苏联红军缴获。至此,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奇特装备,WZ.28半履带装甲车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往,英勇的波兰骑兵用长矛向德军坦克发起的殊死冲锋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战争场景之一,但今天看来,这个场景与事实多少有些不符。二次大战间,WZ.28这种半履带装甲战车在波兰军队中短暂的服役经历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波兰军队是一支被人低估的军队。事实上,在工业革命掀起的军事现代化大潮中,波兰军队同样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他们至少在陆军机械化的问题上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努力。

更正。本刊8A期第37页下图图注标注有误,应为“爬坡度51度,并可在22度的斜坡上行驶”;第51页右下角图注标注有误,应为“越南占有的中国南子岛,越南称为Dao Song Tu Tay”。为广大读者阅读造成不便,我们致以诚挚的歉意。

推荐访问:装甲 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