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问,河南道路运输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道路运输共完成经济增加值1500亿元。
值得大写一笔的,是河南省运输结构调整的历史性突破。所有客运车辆纳入公司化管理,所有危货运输车辆实现公司化经营,涌现出了一批跨区域的运输企业。
河南省道路运输主管部门认为,“十一五”时期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道路运输必须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才能适应和支撑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
“得中原者得天下”、“湖广熟,天下足”,中部本为重镇要塞、富庶之地。
改革开放之后,比起势头强劲的东部沿海,紧锣密鼓的西部大开发,振翅腾飞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在经济版图上略显沉寂,有人称中部为“政策洼地”。
几年来,中部崛起的呼声渐高,引起政府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客运枢纽与物流中心
“十五”以来,河南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18个省辖市间以高速公路连接,全省60%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中部六省之首,升到全国第4位。
2005年10月19日,时任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一行到豫考察。在与省长李成玉、副省长李新民会谈时,张春贤表示,“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采取9项措施,把河南建设为全国交通网络的枢纽。河南道路运输将成为中部六省公路客运枢纽、物流中心建设试点。
11月29日,张春贤、李成玉分别代表交通部、河南省在《关于加快河南交通发展的会谈纪要》上签字,这是交通部和中部六省签订的第一个关于省、部联合加快交通建设的会谈纪要。
张春贤表示,“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把河南作为支持中部崛起的重点,在投资力度、扶持范围、技术交流等方面全面支持。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河南通则全国通,河南活则全盘活。加快河南省交通发展,充分发挥河南在全国公路网中的枢纽作用,不仅有力地拉动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将对全国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原运输秣马厉兵
中部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中原腹地。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又称“中州”、“中原”。曾经,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
河南东西交汇、南北沟通,是西部地区通往沿海最具活力的三个经济区的必经之路。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省交通厅提出发展交通,要“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两个轮子一起转”,领导的重视为河南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道路运输在河南受到的重视,有“十五”期间的成绩可资回报。“十五”期间,河南道路运输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道路客运量在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占94%,货运量占83.4%。“十五”期间河南省道路运输共完成经济增加值1500亿元(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税费+利润形成增加值),为全社会提供了150万个就业岗位。
河南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局长程日盛对“十五”期间的道路运输发展情况熟稔于心。他认为:“五年时间基本建立了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和安全、优质、高效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
2000年底道路运输局的成立,标志着河南省省、市、县三级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五年来,河南理顺了道路运输管理体系。同时,运输企业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在通行费、交通规费优惠取消,标准提高及燃油价格大幅攀升的困难条件下,实现了全行业的稳定和企业的盈利。
而值得大写一笔的,是运输结构调整的历史性突破。所有客运车辆纳入了公司化管理,所有危货运输车辆实现了公司化经营,涌现出了郑州交运集团、河南金象快客、河南万里运输集团、河南豫鑫物流等跨区域的运输企业。
原郑州汽车客运总公司、郑州联开运输总公司、郑州市交通运输总公司曾经“三分天下”,互相竞争,三家重组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实现平稳过渡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创造出资源整合的“郑州模式”,为实现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腾飞做出新贡献。
据记者了解,2000年前后,河南客运企业中公车公营车辆还极少,到了2005年已占到总运力的15%,运输经营业户从“九五”末的32万户减少到27万户,而吨位、座位比“九五”未分别增长115%、67%,全行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
据称,从2006年开始,河南省将全面推行线路招投标,谁服务好谁就能拥有更多的客运线路,2007年全省客运线路要全部纳入招投标范围,其中包括县级客运线路。
在农村客运方面,新乡、濮阳作为全国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试点单位成绩突出,农村客运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显著增加。乡镇99%通班车,建制村95%通客车,高于全国81%的平均水平。
客运业波澜叠生
1978年,河南年完成道路运输客运量0.678亿人次。20年后,1998年,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6.9亿人次,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94.3%。2005年,全省完成的客运量中,公路运输占到9 3.6%。
1997年前后,随着高速公路和于线公路等级的提高,快速直达客运兴起,迅速成为道路客运的生力军。到2000年,投入快速客运的车辆达3100多辆,车型多为豪华型宇通、金龙、安凯、沃尔沃、奔驰等。
1998年,省交通主管部门开始对道路客运发展进行调整,提出了车辆结构调整的三年目标,3年更新客车6500余辆。至2000年年底,河南拥有的2.89万辆长途班线客车中,中高级客车已经达1.2万辆,占总数的41.5%。2005年末,中高级客车发展至,15022台,占总运力的近5%,比“九五”末增加了20%。
1997年l2月,省交通厅、郑州宇通客车、郑州汽车客运总公司、洛阳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等十几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河南宇通快运股份有限公司,购置近50辆凯斯鲍尔、沃尔沃等高档卡车,专门从事以郑州为中心的跨省客运,是河南第一个汽车快运公司,走在全国很多省市的前面。
虽然宇通快运一度成为旗帜。但是,9年后,曾经在河南的公路上风云呼啸的宇通快运却悄然逝去,取而代之的是河南豫安快运公司,业内人士称,此举很可能成为河南长途汽车客运业
走向大治的拐点。
位于火车站地区的郑州长途汽车中心站,是一个老字号的客运站。建站初期,仅是为旅客提供简单的运送服务,从“马达一响,黄金万两;车站一乱,收入上万。”的混乱状态,已经变成客流如潮、管理稳定的客运“郑若大”。
2005年,河南省普遍开展了客运精品线路创建,将12条客运线路作为精品线路,提出统一的要求和服务标准。
农村客运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乘车难问题,也给农村的商品意识、文明程度、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长垣县民营经济的崛起,辉县市、栾川县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封丘县万亩金银花丰收以及诸多县(市)开发的绿色粮食和蔬菜种植、城乡经济共融性的提高等。记者还了解到,到2007年底,河南省所有的乡都要有客运站,农村客运实现公交化。
物流整合大势
中部是中国水陆交通枢纽,是贯穿全国物流大发展的重要动脉;从产业结构与物流需求分析,中部的汽车、钢铁、轻纺、商贸等支柱产业将成为带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从基础设施和运网布局看,中部仓储设施飞速发展,水陆空综合运输体系四通八达。
河南道路运输市场的放开始于货运,那是1993年,省交通厅取消了新增汽车额度管理规定,凡具备开业技术经济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均可进入市场。1995年后,货运市场开始重组优化。部分专业运输企业主动退出,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包袱。有些专业运输企业则淘汰老旧货车,购置专用车,与物资单位合作专项运输。新乡汽车运输总公司与新飞电器有限公司通过此举外销电器取得成功。另有一些社会单位或专业运输企业组建了包含综合业务功能的货运公司,成为现代物流业的萌芽。
近年来,道路货运业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完成货运量5.01亿吨,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8 2.6%。2005年,占到83.4%。
“十五”时期,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河南运政信息网和郑州市公路主枢纽信息中心全面运营;新乡物流港、长通物流平台等基础设施开始建设。
发展物流,企业是主体。2005年,河南省道路运输局开展了现代物流企业试点工作。确定豫鑫公司、新乡运输公司、漯河双汇物流公司、洛阳一运、长通运输公司五家运输企业为省物流试点企业。
2006年2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全国第二批A级物流企业名单中,郑州市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和河南长通运输有限公司两家跻身其中。这是继河南豫鑫物流获得首批3A级物流企业后,河南省物流企业再次上榜。
长通物流号称河南省首家物流企业,除长通外,河南运输系统还有万里集团、豫鑫公司、新飞专运、中原汽贸、路达公司、创新公司等一批物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业务转型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业务辐射省际区域。
当然,河南物流业的发展也存在很多忧患,省内物流企业总体上“弱、小、散、乱”,小物流公司卷钱卷货“人间蒸发”时有发生,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河南省“中原崛起,物流先行”的战略需要。
拿郑州来说,目前市内有物流企业6000多家,而其中只有500多家是被郑州市物流协会认可的。即便在这500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中,真正称得上“现代物流”的企业也少之又少。“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三一”公司的整合势在必行。
河南的一位物流专家认为,目前阶段,除兼并和收购外,企业间联盟和托管的形式也比较适用于河南物流产业的整合。
据记者了解,河南省将构建以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为重点,以洛阳、商丘、安阳、南阳、信阳五个区域物流枢纽为支撑,以九个综合物流园区和一批专业物流市场为载体,相互协调、布局合理的节点网络体系。
国有企业不再有
“十一五”开局时,河南省的47家国有运输企业,已有13家实现了国退民进的股份制改造,道路运输场站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站运分离的目标基本实现,场站建设的市场化环境已初步形成。
记者了解,不久的将来,在河南省道路运输市场将不再有国有运输企业。国有股能退出的全部退出,国有股全部挂牌公开拍卖,拍卖来的资金会全部用于农村客运场站建设。
目前,34家未改制的国有运输企业正加快改制,意图使经营主体更灵活地参与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清除区域壁垒,让运输市场更开放、更有活力。
在河南省道路运输局的计划中,还要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河南运输企业的规模化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企业车辆量的扩张很多时候并没有带来质的提高。只要解决了“车企两张皮”问题,附带的其他弊病都可迎刃而解。措施之一是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捆绑车企责任,推行车辆违章经营、所属企业接受相应处罚的经营质量管理办法;之二是对推行公司化经营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使优先获得政府资源。
道路运输局还要在2006年推行运输企业经营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打造诚信运输。建立运输企业质量信誉档案,实行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捆绑车主和企业的利益,出现严重违规违章行为的要坚决清理出运输市场,并处罚所属企业。
公铁协调与竞争
改革开放初期,铁路运输十分紧张,国家提出发展公路运输,为铁路分流。1983年5月,国家经委、铁道部、交通部在郑州召开公铁分流座谈会,决定在河南组织公铁分流试点。但是由于铁路运输能力提高,分流工作逐渐淡化,公铁相互竞争、各自发挥优势、协调发展,但1984年来的分流线路依然正常运营,成为公路运输的重要客运干线。
近期,京珠高速公路郑州至信阳段运量调查显示,该路段的货运密度为19.8万吨/日,而平行的郑州至信阳段铁路为21.5万吨/日,该段高速公路的货运密度是铁路的92%,从货物运输价值看,高速公路则是铁路的6.2倍。从运输货物种类看,高速公路运输的制成品占36.6%,农产品和鲜活产品占24%,而铁路运输相应比重仅占2%和7%。应当说,公铁共同承担起了运输大动脉的任务。
2005年9月19日,铁道部与河南省政府签订《会谈纪要》,力挺郑州铁路枢纽地位。未来15年内,在河南境内的铁路投资将达1100多亿元。
河南省内,公铁均是三纵三横。铁路的枢纽地位使道路运输业界有强烈的竞赛意识。郑州交运集团提出的“陆地航空”品牌,一定程度上则是这种赛跑的产物。记者在郑州市长途汽车中心站的一份总结报告中看到,“火车、航空转换经营理念,铁路连续提速、适时增加中短途临客等使公路客运面临严峻形势。”
在道路运输局局长程日盛看来,客运枢纽和物流中心这两个项目只是锦上添花,河南交通先行与崛起,条件并非仅限于此。按他的话说,河南“有政策有资金,有路有人,有货有车,怎么能不崛起?”
程日盛认为:“交通部提出要吧河南建成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省委、省政府要求要把我省建成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开发的枢纽,这就需要道路运输作为支撑,这在为我省道路运输发展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省道路运输必须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才能适应和支撑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
河南省的运输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扶持中部的政策再也不可能是特区式的、引爆式的,即使是优惠政策,也只能是着眼大局的差异性政策。如果没有好的体制环境,用不好都会让双刃剑伤及自身。唯有将主管部门、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寓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之中,政策机遇才能变成发展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