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12-14 13:1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该文在简要介绍了环境监测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从教学内容、讲授方法、考核形式及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关键词:环境监测,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153-03

Abstract:This thesis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urs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university,then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reforming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evaluation form and enhanc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kills of teachers themselves in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nitoring;Taching reform;Taching methods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高等院校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环境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介绍与我国国家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也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的新进展[1]。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污染物为主线掌握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到样品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环境监测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2]。因此,该课程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与地方环境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这门课程在地方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本文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环境监测在地理科学和化学专业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大多院校主要针对环境类专业,该课程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仪器分析方法原理和仪器结构等,涉及面广,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密切关联。而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教师讲解时应有所侧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环境监测课程讲授内容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与时代性特点。既有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知识,又融合了本学科领域的部分最新科研成果[3]。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同济大学陈玲教授主编的《环境监测》。该教材分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环境空气和气体污染源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8个章节,内容较多,可根据环境监测自身的特点,对组织教学有难度的检测技术、野外采样部分进行简单的介绍,使学生这部分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而对环境监测有指导性作用的水质监测和分析、环境空气和气体污染源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章节可着重讲解,兼顾固体废物和生物污染监测,其余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环境监测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在讲授时要结合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结合我国社会环境保护的需求,把最新的知识补充讲解给学生。例如,环境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我国近年来更新的环境标准,让学生了解环境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以及更新环境标准的必要性。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与原来的GB5749-85标准相比,水质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删除了水源选择和水源卫生防护两方面的内容,简化了供水部门的水质监测规定,并向学生讲明水质监测指标增减的原因和意义。

2 采用多样化的讲授方法

2.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境监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大部分属于实验性。因此在搞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比例,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体系的训练,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4]。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可开设一到两周的实习,比如可安排学生到环保局或环境监测站,使他们熟悉环境监测相关的仪器及环境监测相关的相关流程,加深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的了解。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环境污染调查,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或自来水厂等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会。

此外,教师在讲解时,可结合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现状,举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如目前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尤其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城市雾霾事件,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进行讨论,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环境污染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存,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讲环境问题的分类及环境污染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列举身边不同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区分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并让学生讨论目前影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列举一些世界上影响深远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危害,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在章节讲解完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并增加课堂讨论等环节。如在讲解水质监测方案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选择熟悉的河流不同的河段进行采样点的布设、采取不同类型的水样,并进行水样的预处理和保存,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监测方案,加深了学生对环境监测环节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与板书、挂图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枯燥的理论讲授变得直观和容易理解,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论文,比如在讲解水环境标准时,可以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说明我国主要大河的水质特征。通过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电子期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此外,可使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选择大部分学生熟悉的、热点的、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实验与科研相结合 环境监测实验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目前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能,多数高校配置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和配套设备,建设了一些重点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等,成立了科研课题组,从省、市到高校等不同的层次的相关部门设立了专项资金来支持高校科学研究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使高校的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目前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本科生了解实验仪器大多都是纯粹简单的实验仪器,只了解其原理及操作,并未真正和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与实践相脱离。对于高校实验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教师可通过对仪器原理和操作讲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相关研究课题,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仪器,从而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性质的实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仪器设备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而且可以将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前沿课题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作为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融入到本科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陈井影,2010),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很有意义的。

环境监测课程涉及大量的实验及仪器设备,这些靠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很好地掌握和理解的,必须通过实验室操作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验活动,结合各位教师的科研课题而设置科学实验,通过组织若干个围绕环境监测和其它相关课题并以科研方式进行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5],加深学生对环境监测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解土壤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时,可让学生参与城市土壤污染相关的课题,让学生设计样品采集方案,合理布置采样点,样品的处理与保存等。

3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检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手段,也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6]。因此,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命题的方式来呈现,以学生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式单一,考查不全面,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了轻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略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7]。

对于环境监测课程来说,其考核不能局限于教材、老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环境监测课程考核应改革过去单一以笔试考核的传统方式.改变教师照本宣,学生记笔记,考试搬、抄、背的局面,加大动手能力的考核力度[8]。

以往环境监测类实验课没有独立的考核环节,而是并入理论课程以笔试的方式考核,难以评定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高低,因此可加大实验课的考核力度。学生综合成绩评定,期末考核成绩占60%左右、平时成绩占20%左右、实验考核成绩占20%左右,体现出学生实践能力。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可增加学生论文、作业、课堂表现等成绩考核中的比重,多方面、多角度体现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4 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水平

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高低,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水平,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水平可能欠缺,教师可通过去环境监测站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参加监测检验工作,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承担相关的科研课题,与相关的生产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如参加一些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参加环保局开展的水污染事故调查等,锻炼教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攻读在职博士、国内外访问学者、开展教研活动、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等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高素质的人才。

5 结语

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的改革必须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环境监测人才的方向。以目前我校的办学条件而言,课程改革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努力,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更需要任课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水平,关系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关乎到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力争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张瑞生,沈才大.化工系统工程基础[M].上海:华东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

[3]祁建华,米铁柱.加强环境监测课程中实践性的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133-136.

[4]陈井影,赵素芬.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0,29(4):380-382.

[5]肖俊霞,吴贤格.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7):270-282.

[6]申小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86-89.

[7]高娃,杜元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9(5):43-45.

[8]周国强,王强.职业大学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洛阳大学学报,1998,13(4):86-88. (责编:徐焕斗)

推荐访问:环境监测 教学改革 探讨 高校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