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工程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2-14 13:50:07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R^덀ӝ{uMy׍N?rzڊxyb 'byh学习的知识基础,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其中学科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生物学及实验、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和实践。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机械制图与CAD(实验)、试验设计与统计等。

2.3.3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有食品工程原理(含实验)、食品机械与设备(含实验)、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原料学、食品工厂设计(含课程设计)、食品加工与工艺综合实践等,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主干课程。

2.3.4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食品加工方向和食品质量检测检疫方向,在食品加工方向学生应主要掌握肉制品加工、果蔬制品、软饮料、乳制品、发酵制品等食品的加工技术工艺、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工程设计等,包括功能性食品、食品贮藏学、食品发酵与酿造、粮油加工工艺学、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等课程及实践;在食品检验检疫方向学生应主要掌握食品的感官评定、微生物检测、理化分析等检测检验技术,包括动植物检验(含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含实验)、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理化检验等课程及实践。

2.3.5

专业任选课程模块。用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兴趣和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或今后发展方向进行选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任修课程包括采后生理学、食品专业英语、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包装学、食品添加剂、食品酶学、市场营销学、食品质量管理、

软饮料工艺学、生化分离技术、环境保护、文献检索、制冷技术、现代食品高新技术等课程。

2.3.6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入学教育与专业导论、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各种课程实习(或见习)、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金工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是依据本专业特点而进行设置的, 充分体现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特色。

2.3.7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包括课外创新设计、科研实践、从业资格考证、学术与科技活动、发明制作、出版发表、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及自选活动等,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8

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各种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或见习)、课程论文(或设计)、金工电工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课外创新设计与科研实践等(表2)。从大一到大四整体期间形成早实践、多实践、实践不断线的局面,始终贯穿“知识—能力—素质”这一条主线,构建以培养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突出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为72.5学分,占总学分的39.40%。这些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强化学生工程技能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应用性培养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3工学结合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特点

3.1加强通识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识必修课程为47个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25.54%,含实践课程。另外,还有7学分的通识选修,占总学分的3.81%,由学校搭建同一平台,全校公共选修的支撑课程体系强大,基础面宽。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并重,道德人格培养与知识文化教育一起抓,在科学教育中注重启发与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强抓通识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3.2设置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

涵盖基础化学类、基础生物类、工程力学、工程制图、食品基础类等多方面课程,学时为54学分,占总学分29.35%,充分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是学生进行后续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所必须的平台。

3.3以现代工程教育观为主更改课程体系结构

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管理、安全检测检验、研发设计等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技能。故该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以整体工程教育观为指导思想,强化体现工程能力的课程,突出工科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体现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分别由通识工程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工程核心课程、专业工程方向课程、专业工程任选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工程课程等组成(表3)。课程之间能较好地形成工程知识的相互连贯性和系统性,保持良好的课程间衔接,初步形成较完善的能体现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4注重课程的渗透与整合,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程门数,优化课程体系

较好地更改了以往课程设置过细过专的缺陷,避免各课程只顾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适当增加一些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精简课程间的重复内容。如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课程改成生物专业类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课程,避免内容过于专业化,开阔视野,使学生的食品科学知识与现代生物技术大背景结合起来,增加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手段在食品领域进行创新的基础能力。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分析在食品成分上有不少内容是重复的,用食品化学与分析融合这几门课程内容,在有限课时内把食品化学相关知识讲授给学生;将食品安全学和食品营养学融合为食品营养与安全学;课程体系把所有与食品加工工艺有关课程(如畜产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粮油加工及软饮料加工)的实验实训整合在一起,单独开设食品加工与工艺综合实践这一专业核心实验实训课程,以综合性、模拟生产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实践内容涵盖食品原料处理、产品配方设计、工艺流程生产、相关参数确定和产品质量监控等多个实践环节及工艺单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及应用能力。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重点培育校级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严格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食品加工、原料利用、品质控制、工艺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车间设计、工程设计、设备选型与配置等专业核心能力。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和专业任选课等,总学时452,学分32,占总比例17.39%,其中专业选修课涵盖一些特色食品加工工艺学、高新技术、与生物交叉课程、销售、企业管理、专业外语、环境交叉课程等领域,扩大学生选课范围,拓宽专业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5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不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并在总体上提高实践课程的总学分比例,达72.5学分,占39.40%。着重加强基础实验技能、工程设计技能、加工制作技能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对于课程实验课,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积极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工艺型实验,将实验内容多的课程单独设课,有的课程甚至只开设实验课,整合优化减少实验内容的重复,使整个实验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及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各种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使学生具备食品工艺生产操作、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生产中故障排除、生产中解决问题、设备检修与测试、施工与组织、生产管理、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经营销售、协调与组织等能力或技能。改革实习考核方式,将学生对企业、行业、市场的了解,学生与企业人员、供应商、客户、同学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学生对实习环节的认识态度和积极性也作为考核实习内容,从而使实习成为提高和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申请大学生各类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的各项科研活动, 培养和锻炼学生在科研课题申报、实验技能操作、仪器方法使用、数据收集与处理、文献资料检索、专业外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加大实验室开发力度,为学生的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校已取得了初步阶段, 小部分同学能提前得到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如食品检验工、操作工等,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培训与提高。

4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是依据食品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将食品专业理论、实践实训、工程教育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该课程体系在该校2012、2013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在多元化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地方应用性高等院校如何进行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内容改革,如何精简理论、增加实践比例,如何更好地体现应用性和工程教育观,仍需继续改革和探索。因此,应在保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稳定现有规模,结合地方资源和经济发展,凝练特色的办学方向,培养地方经济应用性人才,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须紧跟当今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食品工业时代发展的趋势,深入地开展市场调查研究,从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建设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课程体系设置逐渐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薇.中国食品工业发展[J].食品科技, 2005(6):1-4.

[2] 朱建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92(4):135-137.

[3] 张剑,李梦琴,冯勤,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50-52.

[4] 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

[5] 肖雍琴,尹显锋,郑显义,等.食品加工专业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置[J].成功(教育), 2009(12):248-249.

推荐访问:工程 课程体系 探索 院校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