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礼赞
没有到过沙漠,就不知道大漠绿洲的雄大气派;不亲临胡杨林,也无从领略胡杨树的神奇之美。
金秋十月,我们来到了新疆马兰基地与核试验场区。在沙漠腹地,我们看见一种奇特的树,名叫“胡杨”。与其他的杨树不同,胡杨树能忍受沙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着极强的忍耐力,生长在沙漠中枝繁叶茂,被人们赞美为“沙漠的绿洲”和“沙漠的脊梁”。
当我们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了神话般的世界。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各异——粗壮的如古庙铜钟,几人难以合抱;挺拔的像百年佛塔,直冲云霄;怪异的似苍龙腾越,虬蟠狂舞;秀美的如月中仙子,妩媚诱人……即便是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是独具风采,别有神韵。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弯曲的柳眉,人们常把它误认作柳树;壮龄的胡杨,叶片变成卵形,如同夏日的白桦叶;进入老年的胡杨,叶片定型为椭圆形。更有甚者,在同一棵胡杨树冠上,竟然生长着几层不同形状的叶片,奇妙之极,令人惊叹不已。
十月是最美的季节,胡杨树开始由醉人心田的浓绿变向美丽的金黄色,此时见到胡杨树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美丽的色彩。大片的胡杨树叶在秋风中似掀起无边的金色浪花,亮得炫目,美得醉人。阳光下,树叶像片片金箔打造的工艺品,在蔚蓝的天空中婆娑起舞,那鲜明的影像、亮丽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让人一见倾心,永生难忘。
如果说活着的胡杨树林展现的是一种蓬勃的生机,那么枯死的胡杨树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悲壮的傲骨。曾经茂密的胡杨树林,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大面积枯死,由于长年极其干燥的气候环境,枯杨的木质被彻底风干。民间素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的谚语,而正是由于枯杨被长年的环境彻底风干,才有这千年不朽的神奇。枯杨的细枝和树皮等生长疏松细弱部分被凛冽的西风剥落,只剩下那伟岸的身躯和粗壮的枝体。枯死的胡杨东倒西歪、神态各异,它们或像天马仰天长啸,或像苍龙俯身颔首,遍地累累的胡杨“尸骨”横倒竖卧,那僵硬的粗枝直指苍天,向你高呼着生命的坚强和毅力。上百年前已经死亡的胡杨,强劲的风沙鬼斧神工地将它们塑成了一幅幅钢筋铁骨般的造型,永久地保持着一种惊心动魄的姿态,幻化成一种不屈不挠的品格,向世人昭示着它们顽强的一生。
看着一株株与命运抗争的胡杨,我们由衷地感叹生命的顽强。从合抱不拢的老树,到不及盈握的细枝,横逸竖斜,杂芜而立。然而,无论柔弱、无论苍老,总有生命的绿色透染着枝梢。美丽的胡杨,你用绿色展示着蓬勃的生机,用绿色展示着永恒的生命!你用绿色渲染着一幅幅艺术的图画,用绿色昭示着生命的艺术,延续着生命之美。生命结束之后,你又用自己的身躯化作一尊尊呼唤生命的雕像。你让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在你面前汗颜,因为你是用千年的生命塑造出的最美丽的艺术!
胡杨是落叶乔木中活着最壮丽死了最悲壮的树,只要成活,生存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这像是神话却不是神话。作为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胡杨树的外形堪称植物中的佼佼者,它们不单身材高大,最大的胡杨主树干周长达六米之多,而且树冠遮天蔽日,竟有200平方米之广。一头成年的骆驼站在树下,犹如一只小羊羔站在大象的身旁,蔚为壮观。一边是茫茫金沙的大漠,一边是枝繁叶茂的胡杨林,大漠林海构成大自然最壮观的画面。
胡杨是包容的树,它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包容了所有的沙生植物。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它只生长在沙漠,是沙漠的梦想。胡杨用自己的生命抵御着风沙,保卫着身后的青山绿水,保卫着城市和村庄的红尘世界,保卫着芸芸众生。胡杨把艳丽的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梅花,让给了所有的鲜艳翠绿的奇花异草,而把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胡杨在这漫无边际的苍黄沙尘里用自己的身躯抒写着永恒的生命。
胡杨如同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如同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支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独秀于世界的东方。
我们站在胡杨身旁,眺望着山边的核试验场区,为祖国核事业奋斗了五十五年的那些人们,迅即又融入这如海的胡杨林中。此时,我们已分辨不出哪个是胡杨,哪个是从事核事业的人们,只是从心灵上感受到一代代核事业工作者与胡杨手挽手肩并肩,高擎着生命的旗帜,绘成一幅醉人心魄的生命画卷,强烈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忠烈丰碑
能与胡杨比拟的是四○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人。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四○一人曾以世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和速度,研制出了“两弹一艇”关键技术,创造了中国科技历史上的辉煌。
这里既是核科技的发祥地,又是核工业科技人才培育的摇篮。说它是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是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核科学研究机构。说它是核科学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因为不光是在这里诞生了60多位院士,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核工业的科技骨干,并且,他们至今大都成为了某一学科的科技带头人……
四○一人满门忠烈。
1955年1月15日,在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培养核技术人才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发展我国核力量,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核工业的诞生日,在苏联政府的援助下初步建成了四○一所新基地。孰料几年后风云突变,苏联政府停止对华援助,一切应该提供的技术和设备不再提供。中国核科学技术遭受到突然重创,随之而来的天灾人祸使本来就物质条件严重匮乏的新中国经济雪上加霜;美国的核威胁日益猖獗,苏联的核垄断欺压头上,国际上一切关于核技术的资料和物资对中国实行严密封锁……这极端严峻的国际恶劣环境和国内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严重威胁着新生的共和国人民政权,中华民族遭受到最严峻的考验。在这重要关头,党中央毅然决定,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发展核技术,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四○一人与广大核工业战线科技人员一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他们以国家最高利益为重,顶压力抗灾荒,排除十年内乱干扰,克服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潜心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中国“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新中国核技术力量震惊世界!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由此彻底改变,世界格局也由此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从此结束了任人宰割被人威胁的历史,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共处国际环境,以致力于发展建设国民经济,中国核科技人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辉煌!
四○一所是中国核科技精英的大本营,这里有新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
吴有训,四○一所第一任所长。在当时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基本还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他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实验核物理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的伟大战略思想,奠定了中国核事业发展方向。
钱三强,四○一所第二任所长。他与夫人何泽慧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制定了四○一所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195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发展中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他带领着四○一人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原子能事业的创业,领导四○一人建成苏联援助的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等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和装置,使原子能领域科研工作先后开展起来。他广聚人才,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中共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已兼任副部长的钱三强临危受命,担任了总设计师。他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他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核专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钱三强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是第一代四○一人的领军人。人们不仅称颂他的专业理论实验水平,更对他广聚科技人才精英,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调配使用上的协调有方大加赞扬。人们盛赞钱三强和他领导的四○一所是“满门忠烈”的核科学技术大本营。在国庆五十周年前夕,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四○一所第三任所长。他使中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发现了荷电反超子—反西格马负超子(Σ—),是世界上首创激光惯性约束受控热核聚变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赤子之心服从祖国的需要,投身研制原子弹的技术攻坚,与其他科学家一起提出建议,使具有深远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在中国大地上破土而出。“以身许国”是王淦昌先生的一句名言,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品德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李毅,四○一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他以“荣为科研后勤兵,毕生愿做铺路石”为座右铭,协助所长强有力地推动各项研究任务的迅速全面展开,是四○一所的总导演、总调度。他出色的领导艺术极大地调动了全所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使四○一所突飞猛进地发展。李毅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和第一颗原子弹核装料的科研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核科学研究领域品德高尚的党政领导者、杰出的核科研组织专家、优秀的科技队伍管理学家,是党政干部的优秀代表。
四○一所有被党和政府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中国核科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钱三强、彭桓武。
于敏,1961年开始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他深入实际,日夜思虑,和大家一起经过不懈努力,解决了大量基础问题,奠定了许多研究氢弹的重要基础。在氢弹研究基础和物理设计上不断探索实践途径,解决了许多基本问题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他通过把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并参照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发现了一批重要物理现象和规律,在多年艰辛探索基础上终于形成一套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随后又经过短短的半年时间圆满地解决了几个令人担心的关键技术问题,使中国成功突破氢弹技术,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八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朱光亚,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组织领导者,一位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科学家,是众口皆碑的科技帅才。1957年,朱光亚调入四○一所任研究室副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面对某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他坚决服从组织决定,调任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长,毅然投身到核武器研制之中,在中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着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
邓稼先,1950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后,即回国来到四○一所从事核物理理论研究,他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与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要著。20世纪80年代,身患重病的邓稼先亲自组织研讨并起草给上级领导的报告,客观分析核大国当时的发展水平和军控谈判的动态,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了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以及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主要目标,非常详细地列出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他们的建议书上报后立即得到中央和上级领导的赞同,并及时采取了果断有效的措施。邓稼先忍着癌症化疗带来的痛苦,艰难地对报告作一字一句的推敲、修改,抢在大手术之前满满地写了两页纸。当他完成了饱含满腔心血的生命绝唱,用颤抖的手在报告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后,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陈芳允,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成为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他领导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为中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彭桓武。在核子-核子散射问题上获得重要科研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以电子键波函数为基础计算方法,提出以寿命关联实验探讨量子力学隐参数问题,领导了中国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
四○一人里群星璀璨。这里还有为中国核科技辉煌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方守贤、吕敏、李整武、李林、李德平、何泽慧、何祚庥、赵忠尧、胡宁、胡仁宇、唐孝威、黄祖洽、谢家麟、吴征铠、赵仁恺、贝时璋、刘广均、夏培肃、程开甲、王世绩、胡济民、杨福家、周光召、陈能宽、葛庭燧、曹本熹、王竹溪、王承书、朱洪元、杨澄中、肖健、张文裕、金建中、戴传曾、肖伦、丁大钊、汪德昭、汪德熙、王方定、朱永贝睿、樊明武、钱皋韵、彭士禄、叶铭汉、马福邦、周永茂、潘自强、钱绍钧、李恒德、黄胜年、王乃彦、阮可强、张焕乔等60多位,他们犹如辉映高空的群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958年,四○一人优质高效率地建成了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使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基地初具规模。随后,其研究机构从原来的五个大组发展成为八个研究室和两个工程技术单位。在以后的岁月中,四○一人顶压力抗灾荒,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严谨求实地攻克道道科技难关,为“两弹一艇”研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四○一所承担原子弹引爆装置重要部件之一的点火中子源任务,当时十室的王方定小组科研人员克服了极端困难,3年中做了978次试验,扎扎实实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难关,如期拿出了第一批合格产品。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了。就在核爆的第二天,四○一所将直接测定的核武器当量和效率,即燃耗测定“快报”送到了刘杰部长办公室。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不久,四○一所又接受了绝密紧急的35号任务,由于几年前钱三强就组织了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战略高度上的先期理论准备,促成了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第一颗氢弹就爆炸试验成功!在“两弹”科研攻关艰苦奋战的同时,为中国海军承担的核潜艇动力堆研究实验工作也正在取得重要进展,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四○一人为建立中国强大的海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核科学界的精英们,他们创造出了中国核科学历史上的辉煌,这一时期的四○一所是“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四○一所是“满门忠烈”,这个时期的整个职工队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大家总是早来晚走,每天“灯火辉煌”挑灯夜战的盛况至今难以忘怀。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完成了国防任务,成长了大批科技人才,建成一批重要科研设备,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他们还派出科技骨干帮助兄弟单位建设生产线,建造大型设备,攻克技术难关等,为兄弟单位输送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业务骨干。人们形象地把四○一所比喻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摇篮,中国核工业的“老母鸡”。
满门忠烈的一代四○一人,中国核科学界的杰出精英们,他们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的。他们当中有的是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归祖国,用以身许国科技报国的忠贞思想,舍我其谁敢为人先的精神气概,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担当起历史的重任的。面对着苏联中断援助,三年自然灾害袭击,十年浩劫摧残,清贫的物质生活,艰苦的工作条件,恶劣的国际环境,混乱的政治风浪,都动摇不了四○一人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改变不了四○一人对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忘我投入。他们发愤图强,忍辱负重,成功完成了“两弹一艇”的科技攻关任务,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极大地提升中国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国家发展赢得宝贵时间,为全面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渗透在四○一人的骨髓里,形成了“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
生命辉煌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
1976年,中国结束十年内乱,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中国具有划时代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贯彻于各行各业。十年内乱曾给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极“左”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言行,广大民众的思想一度出现僵化状态……
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军工行业实行“保军转民”战略调整,以加快弥补十年内乱给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国际上由于多年长期冷战,西方一些核大国出于自身政治需要,改变主张,抛出限制他国发展又基本不影响其自身优势的核战略决策,加上核物理学科刚刚开始向其他领域多极化发展,又发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国际形势急剧变化,而国际上一些国家不但没有放弃、停止核武器研制,反而秘密加大力量,使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断增加,核科学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战略科学,成为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成为保卫国家的最高战略威慑力量。而此时国内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出现了片面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科学研究的现象,使一些直接关系到国防等领域的国家最高利益受到影响。
四○一人也同样未逃厄运,有些不但影响到一些国防科研项目,更严重地还造成很多从事国防科研项目人员的思想混乱,队伍不稳定。一线科研人员纷纷转行或下海经商,踏踏实实搞科研反被称为走“黑路”;国家指令性科研任务急剧减少,科研经费大幅度逐年递减,一些研究室被迫要求科研人员自己养活自己;很多设备老化缺少经费而不能更新换代,与国际核技术发展差距开始拉大;民品工作处于开创初期,还未建立和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科研人员待遇极其低下,社会上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的拜金主义成为时尚,形成风气,再加上四○一所地处京郊偏壤之地,环境相对封闭,职工待遇低下,住房紧张,子女上学、就业困难等等,一些新人不愿意来此工作,有些职工因为种种原因也相继离开了四○一所,一些研究室和一些学科领域甚至出现了后继乏人几近散摊的境地。
新一代四○一人就是在这种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开始创业的。
他们带着前辈的希望与嘱托,带着国家与人民的厚望,以祖国国防建设和能源建设的最高利益为重,以忧国忧民的国家情结,以科技报国的忠贞思想,以“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和特有的气概担负起了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从王淦昌、戴传曾、孙祖训、樊明武到赵志祥几任院长,无不在为四○一所的战略发展而殚精竭虑,无不在为四○一所从前沿学科领域到综合整体实力站在战略高度上谋求发展,无不在为四○一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日夜操劳。他们高超的领导艺术,不仅使四○一所逐步创建的核物理、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同位素技术、加速器技术、核探测与分析技术、核辐射安全、电离辐射计量等八大学科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些前沿学科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使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发展成民品体系,形成了四○一所今天两条腿走路的良性发展局面。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调整,四○一所成功地实现了“保军转民”的战略转变,形成了巩固发展基础研究,侧重应用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继续发展性研究的格局。他们还制定出开发新领域新技术研究的具有纵深布局和战略意义的科研工作方针,克服重重困难,以战略发展为核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人才等发展政策,以人才发展而推动四○一所的全面发展,完成了人才的新老交替,使四○一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从1978年到2005年,他们共获得国家级大奖149项,获得部级奖1008项。
在核物理研究领域,他们将核数据测量与评价工作瞄准国家核武器和能源的战略需要,为中国核武器与核能源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经过几代四○一人的不懈努力,其核数据中心已经建设成为国际四大核数据中心,国际上公认的五大核数据评价库;核物理基础研究工作瞄准国际前沿,在垒下熔合、核天体物理、发现新核素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核物理应用研究工作瞄准国家目标,为中国深海资源的拥有、为首都北京的蓝天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他们还在ADS、中子散射等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领域相继建成一批科学平台。
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这里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专业从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研究、核废物处理处置研究、分析化学研究以及军控与核保障技术研究科研基地;是中国唯一的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研究基地,被称为“中国锕系元素的摇篮,新世纪核能的支柱”;核保障技术研究室是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材料管制办公室和中核集团科技与国际合作部的技术后援单位,主要是根据国家需要开展军控与核保障技术和方法研究;核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在对放射性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技术进行研究上特别开展了新技术、新材料在废物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在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这里主要是对现役核电站运行提供技术研究,并为将来核能进一步发展的实验快堆工程技术进行研究。
在核技术应用产业化领域,四○一所拥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产品覆盖最广、并惟一同时拥有反应堆和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生产基地……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和核材料后处理放化实验室四大工程,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四○一所重中之重的建设项目,是新一代以基础性、先导性、前瞻性研究为主的国家综合性核科学研究基地的奠基石,是四○一人创建新辉煌的开端,是四○一所要实现新世纪创造一流业绩、造就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核科研基地发展目标的里程碑。
新一代四○一人深切地知道,核科技是尖端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尖端技术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唯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民族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一代四○一人知道,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是四○一人永恒的精神,要永远为祖国国防建设服务,永远为祖国能源建设服务,永远高举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大旗,用自己的赤诚之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续写四○一人的新辉煌。
四○一人一代又一代不求显达的科技精英,一代又一代无私奉献的社会中坚,一代又一代甘于寂寞的莘莘学子,如同西域胡杨那样无私、无畏、顽强、坚韧、包容、团结……他们高擎着生命的旗帜,终年与科技难关对抗,在实验中探索,捍卫着国家的最高利益,如中流砥柱般地支撑起整个原子城,让核科学在这里诞生、扎根、升腾!
责任编辑/兰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