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渔业的关键,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路径。研究在科技进步概念基础上,阐述了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概念、内涵。相对于整体经济与农业或其他产业,国内外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较少,国内研究尤其薄弱,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测算方法,但研究结果有-93.65%、4.18%、50%等,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分时空、作业类型的研究。未来应加强适应渔业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研究,拓展研究期间和区域,比较时空和水产养殖与捕捞作业类型间差异,以为有重点的提升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服务现代渔业建设提供关键支撑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进步贡献率;渔业科技;研究综述;索洛余值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科技進步是当前整体经济和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梳理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关研究,比较分析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是构建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模型和准确测算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基础,对进一步明晰科技进步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概念
1.1 科技进步及其贡献
1.1.1 科技及其进步。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共同组成科学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简称科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技指自然科学和工具、设备、工艺体系等硬科技,广义的科技还包括经济社会等人文方面的软科技。科技被应用于生产实践,生产过程中新问题的出现呼唤新科技,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创新,新科技的诞生以及科技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改进的结果就是科技进步。与科技相对应,科技进步不仅包括对自然、社会等现象和本质的认知、思维体系的提升、完善,也包括设备、工具、工艺等直观技术的改进、升级,还包括经济社会制度、管理规范和政策法规等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软环境的完善。
1.1.2 科技进步对生产贡献的路径。作为生产要素,科技可以带来和促进产出。短期来看,可以认为技术是不变的,社会生产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组合情形下的财富创造,经济随着要素规模扩大而成比例的增长。长期来看,科学技术进步是明显存在的,并且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铁器相对于渔猎时期的石器工具是一种技术进步,珍妮纺织机相对于手工纺织是一种技术进步,蒸汽机、计算机发明应用是一种科技进步,具有激励相融的管理规范或生产制度等也是一种科技进步,如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些科技进步对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的效应是毋庸置疑的。科技进步不仅通过科技自身的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更通过在相关产业中的实践应用改变要素组合、替代劳动力或资本等要素等途径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科技进步的贡献大小可以由科技贡献率来衡量,因科技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份额就是科技进步贡献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的生产要素重要性地位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贡献也越来越大。易纲(2003)对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表明,科技进步对我经济增长的贡献达一半以上,2016年经济增长56%以上来源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也非常明显,舒尔茨(1964)的研究表明,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中物质资本积累的贡献率仅为20%,其余80%是由科学技术引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安排形式的技术进步对1978-1999年农业增长的贡献达42.6%,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十二五”期间全国农业增长的56%来源于科技进步。
1.2 渔业科技进步及意义
1.2.1 渔业科技进步内涵表现与基本逻辑。与科技进步相对应,渔业科技进步指水产生产设备、工具、养殖技术等的升级、改进和完善,以及渔业经济制度优化、政策法规战略正向调整等渔业软环境的完善。渔业设备如网箱、增氧设备、水温氧气监测系统等从无到有或投入使用和改进,渔业工具如小型、木质船具向大马力、钢制船具的转变和人工智能渔网的研发应用等,养殖技术如优质多产鱼种的培育繁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渔业发展软环境完善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放开水产品市场、培育渔业新型经营主体、渔船用油补贴政策调整、渔船改造升级政策、渔业产权明晰等等。渔业科技进步意味着涉及渔业科技自身的行业规模扩大或产值增加,同时新科技应用于渔业生产实践也通过苗种抗病性提高、优质丰产特性、减少病害、提高捕捞能力等促进了渔业经济增长,渔业软环境則通过激励机制、更有效的生产制度安排等优化渔业资源配置,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增加渔业产出。
1.2.2 渔业科技进步的意义。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和最重要生产要素,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也已接近60%。近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明确指出,科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为大农业的重要产业,国内渔业当前面临着诸如渔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污染、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待优化、渔业增收压力大、渔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科技是渔业产业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和关键(刘子飞,2016)。科技进步对渔业产出作用大小的公认衡量指标是渔业科技贡献率,即渔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渔业产出增加份额,具体为除去有形渔业生产要素后剩余的渔业产出份额。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这一生产力大小,即衡量科技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主要指标,也是国家技术水平高低的晴雨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困扰,科技进步成为解决生态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长的路径,各国都非常关注科技进步贡献率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国外学者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2.1.1 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源起。古典经济学派强调物质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亚当·斯密同时着重提到了因市场扩大引起的专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解释经济增长做出了合理解释。随着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用的凸显,这种在传统社会下对经济增长解释的合理性显著下降,引起了一些学者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再探索。1920年代末,美国数学家柯布(C. W. 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运用数学分析式将经济生产活动抽象化,构建了经济投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式,受当时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未明确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概念,但为进一步测算这一指标奠定了模型思想基础。为进一步弥补古典经济学派的不合理性,熊彼特(Schumpeter,1912)从创新视角和丁伯根(Jan Tinbergen,1942)、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1947)等从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视角对经济增长进行了解释。索洛(Robert M. Solow,1956)在“刀锋式”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创立了包含劳动力(L)、资本(K)和技术进步(T)三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阐释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索洛余值法”(Robert M. Solow,1957),成为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早期和主流方法。“索洛余值法”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率中剥离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引起增长的部分,即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率(TFP)/经济增长率(∆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