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化学教学要重视学生参与

时间:2022-12-15 0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第一门专业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离开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整个无机化学的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和空洞的说教,更谈不上可能通过科学实验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观察;实验;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23-01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经典实验多,现代实验少实验教学一般只安排一些经典的实验,重复性好,简单操作。无机化学实验只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从而把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或现象更好地理解、巩固,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开设的第一门实验课,考虑到学生在中学阶段,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怕学生不能独立操作来完成实验,所以实验之前,教师将实验的原理、要求、难点、实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以确保实验成功。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把每节新课改为先预习、再实验、后总结的做法。

即每次实验结束后,将下一次实验的内容和相应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布置给学生,通过思考题把下一次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变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上课讨论时会感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同学积极参与,营造出一种民主的气氛。

二、学会搜集事实 搜集的方法有观察和实验。

实验是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化学研究特别重视实验,因为自然界的化学变化现象都很复杂,直接观察不易得到事物的本质。例如,铁生锈是常见的化学变化,若不控制发生作用的条件,如水气、氧、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杂质和温度等就不易了解所起的反应和所形成的产物。无论观察或实验,所搜集的事实必须切实准确。化学实验中的各种操作,如沉淀、过滤、灼烧、称重、蒸馏、滴定、结晶、萃取等等,都是在控制条件下获得正确可靠事实知识的实验手段。正确知识的获得,既要靠熟练的技术,也要靠精密的仪器,近代化学是由天平的应用开始的。通过对每一现象的测量,并用数字表示,才算对此现象有了确切知识。

三、无机化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是为适应医学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化学基础课。

学好化学的方法:

1、课前预习:在学习新课以前要先自学一遍,这样能对教师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有所了解,听课时特别要注意预习时未理解的部分。

2、课堂认真听讲:课堂听讲十分关键。听讲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产生共鸣。听课时适当做些笔记,有利于课后复习,也有利于在课堂集中注意力。

3、课后复习:课后的复习是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本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有些概念比较抽象,不能企图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定要通过反复自学和思考,才能逐渐加深理解并掌握其实质。

4、课后作业:课后完成一定量的习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课堂内部。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极好方法。每次课后,老师会布置一些习题。大学要认真解答。独立完成,按时交作业。

5、查阅参考书:除预习、复习、做练习外,阅读参考书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极好方法。

除了学好课本的内容,还必须重视无机化学实验,实验不仅能验证课本中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自我归纳总结

首先,及时总结。做到每课总结,每周总结,每单元总结。一个单元学习完毕,总结单元重要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现象、用途、存在、制取方法和鉴别等(如元素化合物各单元的学习)。自行推导相关计算公式,推导相关变化规律(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学习)。通过自行推导,对重点、主干知识体系将有深刻认识,会建立起良好的基础知识。

其次,集中对比,加强记忆。如常见物质的颜色、俗名、实验现象等易混零散的知识,可以自行归纳到一起,对比记忆。常见的化学计算题也可集中在一起,体会守恒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等方法的适用范围和运用。

推荐访问:重视 参与 化学 教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