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长河中,贯穿着多条历史发展主线。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有学者认为霸权兴衰及其更替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还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近现代世界历史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全球扩张过程。客观来说,各派学者从不同学术领域出发,对世界近现代史主线的认识都是有道理的。但比较而言,笔者更赞同最后一种看法,即把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看成是现代化。如果说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更确切地说,是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演进的话,那么,用现代化来对这一演进过程加以概括则更为恰当。若以现代化为主线,那么,近现代历史发展就可以看作是现代化潮流在西欧洲兴起、向欧美传播、并伴随着殖民主义和全球化浪潮向世界各角落推进的过程。
从根本上而言,现代化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农业文明的瓦解是现代化起源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中世纪末期的西欧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因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现代化一经起动,立即推动经济和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强大的示范效应使现代化很快在欧洲及北美得到传播,由此形成一股以欧美为中心的现代化潮流。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欧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共同汇聚成全面的社会转型。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历时约两个世纪,此间,通过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现代化潮流开始向全球扩散,非西方国家通过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方式,被卷入到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之中。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对任何民族国家而言,现代化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接受的历史过程。不推进现代化,就难以立足于世界,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历史上的惨痛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代化起源于西方,确切地说,起源于西欧,但接受现代化并不等于接受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实际上,在已完成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其现代化道路也不尽相同,如英、法、美的现代化走的是“自由放任”式道路,而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走的是“统制”式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尽管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是共同的,但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等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造成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个性,由此形成各不相同的现代化道路。
二战结束后不久,已完成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开始出现新的社会转型迹象,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的开始。不过,对于刚刚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依然是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目标。要不要现代化已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而要推行什么样的现代化,即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则是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难题。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如此。自鸦片战争爆发、国门被打开之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积淀非常深厚,这也使得中国的转变过程非常艰苦,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也异常激烈,社会动荡的规模和幅度很大,在现代化过程中付出的代价非常之大!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才开始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方面,不仅参考了前三代领导集体探寻现代化道路方面的成功经验,更是以深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大量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由此来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提了出来,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辟总结。
尽管通过工业化实现的经济增长是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但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社会变迁过程,惟经济增长马首是瞻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只会造成现代化的失衡状态。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动荡等问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战后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现代化战略时,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其发展观也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变化:从单纯地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和社会为中心的发展,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到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从各个国家自身的发展到全球的整体性发展,从追求一时的社会繁荣到追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当今最流行的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发展观被我党所接受,并在我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得到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报告不仅提出要大力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尽快实现小康社会,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的高度。可见,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长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已成为我们党推行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行现代化的宏观方略,其内涵非常丰富。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五条具体道路的前面都加上了“中国特色”,充分表明了我们党要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此外,“自主创新”被写进了十七大报告,而且被置于五条具体道路之首,也充分显示出自主创新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现代化过程中,对先行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固然重要,但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因此,如果不结合历史传统,不顾及现实国情,而一味盲目照搬别国的模式,即便是成功的模式,也往往会“水土不服”,并造成灾难性后果。
中国曾有过照搬前苏联斯大林模式来推行现代化的经历,也体会过由此带来的苦果,这使得我们党更加认识到探寻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当然,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树立历史的眼光,树立世界的眼光,在立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大力贯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前提,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潮流中,我们党在自主创新精神指引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必将引领中华民族成功实现现代化,也必将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