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巧用汉语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时间:2022-12-15 1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巧用汉语知识挖掘教材潜在因素,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巧用词语能把抽象的历史变为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便于理解易于接受;巧用标点符号的功能来分析教材中具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巧用语句分析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阅读理解能力;巧用诗词来描述评价历史,从而增强学生以史为鉴的认识和能力。

关键词:巧用;知识;效率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是伴随中国古代文学水平的进步而提高。在古代,文史不分文学即史学,如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座文学丰碑。历史学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史学知识的讲解也离不开汉语知识,我在教学中利用汉语知识来分析历史知识,发现这一做法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巧用词语能把抽象的历史变为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便于理解易于接受

高中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重在对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探究,轻过程讲述,因此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把枯燥变生动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变式词语,把一些学生难于理解或缺乏生动的词语替换成生动形象的词语,这一小小的变动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激发起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而且学生语言表达灵活性也不断增强。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时,为突出列强侵华影响时我用了“伴随英国的炮舰打开了中国清政府的大门后,外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其他西方列强便‘鱼贯而入’纷纷侵华”。“涌入”“鱼贯而入”两词非常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列强侵华的迫切性及趁火打劫的特性。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便于记忆掌握。

二、巧用标点符号的功能来分析教材中具有特定意义的语言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却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是语文教师的事,却不知历史资料的传承也需借助语言这一载体。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标点符号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及历史资料中的语句,挖掘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如引号表示“引用、解释、特定意义、反语”等功能,结合这些功能我在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以便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辛亥革命后,列强对革命的态度,教材子目中用列强“严守中立”来表达,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分析引号在这里的作用,学生回答后老师指正说:“在这里引号表示反语,意味着列强表面上中立实则以‘中立’为幌子,准备武力干涉革命。”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列强的企图及其侵略者的本性。还如在阅读理解的材料中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内容等,这些潜在的因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材料的主旨,提高答题效率。

三、巧用语句分析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阅读理解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班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在教学中,我在学生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语句分析来进行层次阅读,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课题及节目等进行语句分析,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线索,并进一步明确每一章节在教材及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目录中,如果把每一章题目联系起来即“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学生就会发现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再把每一节的题目与章题结合分析就能看到资本主义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因及影响。另一方面,对节题进行细化分析也能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从表述上分析出时间、性质、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语句分析来拓展自己的教学,从而也能培养学生变式思维,以便适应现代高考改革的需要。

四、巧用诗词来描述评价历史,从而增强学生以史为鉴的认识和能力

“舞是诗兮诗是史”,(谢觉哉《再看东方红》)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恰当地引入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史诗”,例如,反映农民起义和仁人志士反抗封建统治的“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洪秀全的“斩邪留正解民悬”,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反映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表现先驱们的救国济世、为国赴难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这些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为国赴难、取义成仁的献身精神。这些诗句无论对于充实历史课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历史课教学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其知识面,更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来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诚然,对汉语知识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文中的“巧用”只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虽不成熟但使学生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就是一种收获。此在抛砖引玉,望与同行共勉,从而不断探索和挖掘历史教学中潜在因素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史参》,2009

2.《现代汉语知识》,1991

3.刘宗绪,《世界近现代史》

推荐访问:汉语 巧用 学习效率 提高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