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宏观掌舵 微观起航

时间:2022-12-15 19:25:06 来源:网友投稿

2007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师生们对文综(全国卷I)历史试题的评论可谓是褒贬不一。但大家有一个感觉是共通的,那就是试题难度大,甚至部分题目超出考试大纲。造成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试题大多题目灵活,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分散且多考查知识点的外延。下面我们就来看该卷的一组试题,并详细分析其失分原因。

18.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答案:D

21.图6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 )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答案:B

22.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 )

A.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D

上述几个选择题的答题正确率不是十分理想,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架构,且对细小的知识点记忆不清,从而导致对题目的判断模棱两可。如第18题中所给的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相对应,这三个时间就是一个“经”线,中华民族危机在这三个典型时期日益加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外矛盾的表现之一就是“民教冲突”不断升级。这就考查了考生能否从宏观上把握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又如第21题,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代表的行业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建国后的四大曲折发展时期: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1956~1966年的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时期;1978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时期。在这种知识的宏观架构下,就比较容易记住每个时期具体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点。

再如第22题,在美苏两极争霸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造成当时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也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此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在于记忆上偏重于第一、第三世界,而忽视了第二世界这个概念。

从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的结合。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够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同学们应该学会用新课程的理念,即用“文明意识”、“世界意识”和“现代化意识”来统揽复习,构建宏观结构,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争取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目录,提炼课本的“经”,然后进行逆向推理,将事情的起因与发展过程联接起来,织成严密的“纬”。

对于教材的目录,平时我们只习惯应用它的索引功能,似乎除此以外它就别无他用了。其实目录还能帮助我们科学合理地把握知识结构,就以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为例:纵观整个教材的目录,主要阐述了四个阶级的活动,即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活动。

例如,关于地主阶级的活动,我们可以归纳为三大部分:林则徐、魏源的活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在掌握这部分内容时,不妨来逆向推理一下林则徐、魏源的活动:林则徐、魏源的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那么这就说明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人民起义。列强侵略的原因是什么?是要把中国变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什么单单选择了中国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鸦片战争的背景,在对背景的比较中就把中国置身于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也因此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在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就是两种文明的碰撞。显然,这样的逆向推理要比一页一页地翻书掌握知识点要来得快、记得牢。

又如,资产阶级的活动,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资产阶级上层的活动即戊戌变法,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活动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的活动。对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逆向思考:资产阶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什么时候登上政治舞台的?为什么这个时期救国成了最迫切的任务?为什么这项重任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身上?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因为这个时期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了,所以救国成了最迫切的任务。资产阶级担负这个重任是因为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了。由此进而回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次机会、两次救亡图存运动的过程以及结果。这样在复习“资产阶级的活动”这一部分内容时,就不会乱而无序了。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世界史,如: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经”: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发的三股进步潮流(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工人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一这是宏观的架构,复习时只需要把相关的细微知识点填入便可以轻松掌握。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样一道题:

材料一在上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15、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全球性大国。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2)结合17~18世纪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概述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材料三 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备世界经济大国的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从现在起直到2030

年或2050年,美国将是唯一的世界领导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美国大国地位确立、发展的三个阶段。

材料四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政治最稳定、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这是本市一次高三调研考试的题目,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清晰;二是答题时对知识点的遗漏过多;三是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不强。因为试题对每一个国家的考查都不是集中考查教材的某一块儿,而是考查教材中散落各处的知识点。所以按推理的方法整理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来做具体的解析。第(1)题,葡萄牙、西班牙的知识点集中在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列出的目录就是纲,所要作答内容不会也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接着再来进行逆向推理,他们为什么到处侵略扩张?主要是国家实力增强了。这个时候国家实力增强的原因是什么?很自然就可联系到新航路开辟等内容。第(2)题,首先注意时间的限制——17、18世纪,这在教材目录上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章,仔细回忆这两章的内容,根据题意所规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作答。这样知识点就不会遗漏,条理也会非常清楚。同样,其他两问也可以照此类推。

二、在宏观架构下,划定知识点所属类别,合并同类项,在复习中注意吸收新课程的新提法。

在高考复习中,对于考点较为集中,高考涉及频率较高的部分采用划定类别的复习方法。即:是文化史、政治史,还是国别史?心中一定要有数。如:美国的历史在高中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儿,那么它应该属于国别史。我们可以把高中教材中关于美国历史的知识点进行合并,主要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战中及战后的美国,二战前的美国及二战中的美国。这是几大块儿,那么再进一步合并同类项,哪些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容,哪些又是美国政治上的建树?另外,要注意将重要知识点与新教材比对,如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必修1)专门用一节内容讲述了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比较就会发现新教材在特点上有许多新的提法,如明确提到它是资产阶级第一部成文宪法;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等。就这样我们把美国的历史织成了一张“网”,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其落脚点必然都在其中。由此上例中关于大国崛起的第(3)问,美国大国地位确立的三个阶段就容易解答了。

三、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挖掘隐性知识,尤其要注意掌握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学习中常用到一些基本的政治原理,但能够将它作为宏观的框架来用,并非一件易事。在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尝试用一些政治学原理来使宏观与微观结合,其效果就更为理想。

如:中国古代史的体系编排一般都是这样的结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几块。其实这样的编排就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那么古代的经济发展有规律可循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学习中可把经济发展的规律归纳为:

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④生产技术进步;⑤劳动人民的贡献。

表现:①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②手工业:冶铁、纺织、工艺品、陶瓷、造船、造纸等。③商业:商品、市场、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如果你把这样的规律归纳出来,就会发现,无论试题中出现了哪一个朝代的有关经济的问题,都不会超出这样的范围。

挖掘隐性知识也是复习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在教材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但又隐藏其中的信息及其联系,如历史资料、地图、插图、引文及注释等。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15题、第16题等都是考查的教材中隐性的知识点。因此,今后凡是试题涉及生产力的发展,学生就要首先想到生产工具。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古代的生产工具进行归纳,这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教材上没有明确表述的知识点。

笔者认为,高考复习同学们要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宏观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把教材由简单补充到复杂,然后再进行提炼、归纳,最终由复杂转向简单。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推荐访问:掌舵 起航 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