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统战视角下战国时期诸侯合纵攻秦研究

时间:2022-12-16 08: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战国时期,山东诸国先后五次大规模合纵攻秦,除第一次未能取胜外,其余四次都获得了大小不一的战果。矛盾重重的山东诸国之所以能够组成攻秦的统一战线的原因,首先是各国在攻秦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其次是各国灵活的邦交政策能为合纵大局进行适当妥协、退让,再次是组织者强大的号召力和对多方关系的妥善协调。虽然五次合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秦国的发展,但最后山东诸国皆“亡于秦”。山东诸国缺乏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在具体策略的选择上只顾眼前利益,缺乏有效的削弱秦国的方案。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各国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山东诸国为壮大自身,不断兼并土地和掠夺人口,加上连年征战,相互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在共同利益和具体利益之间无法进行正确选择。山东诸国的教训值得后世深刻反思和警醒。

关键词:合纵攻秦;山东诸国;统一战线;邦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5-0070-12

从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41年,山东诸国(崤山以东的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诸侯国)先后五次合纵攻秦,每次参与合纵的国家都达到了五个。整个战国时期,只有秦国遭到了如此频繁且大规模的进攻。对合纵攻秦的利害与成败得失,自西汉贾谊《过秦论》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在史实考证方面,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对合纵连横的史料进行了极具价值的整理与考据;以晁福林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为代表的先秦史书籍和论文在杨宽著作的基础上对合纵连横的史料做了很多有益的补充和订正。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合纵连横进行了研究,如漆海霞从国际关系中有效制衡的角度指出,秦国通过兼并而非灭国、连横与远交近攻等策略减少了各国对自身的威胁感;赵德宇从“联合作战”的军事角度对当时的军事环境进行了解析研究;周德钧从地缘政治角度指出,合纵是在国际间力量出现失衡状态时,各国为挽救、维护乃至重构力量均势而采取的措施。较少有学者从统一战线角度对合纵攻秦问题进行探讨。统一战线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广义的统一战线包括不同国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同盟。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是中国古代统一战线的典型案例,诸侯间的聚散分合将统一战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合纵攻秦是这种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统一战线实践。本文拟在对相关史料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以统一战线理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合纵攻秦的相关问题进行诠释,为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现象和中国古代统一战线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诸侯合纵攻秦概况

(一)第一次合纵攻秦

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五国合纵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这是战国时期秦国第一次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大规模联合讨伐。此次合纵攻秦是公孙衍与张仪一纵一横两大策略的激烈交锋。当时秦国相邦张仪推行“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并挟秦、韩两国之重于公元前322年相魏,逐走奉行魏、齐、楚联盟的原魏相惠施。齐、楚两国随即出兵攻魏,因秦出兵救魏,两国罷兵。随后秦、魏、韩联盟开始向齐、楚两国发动攻势。“秦假道韩、魏以攻齐”,结果被齐将匡章击败。于是张仪改变策略,以“秦、梁(魏)之齐合横亲”。公元前320年,刚即位的齐宣王迎娶秦国女子为夫人。张仪的政敌公孙衍则极力破坏张仪的连横之策。公孙衍曾在秦国为相,后似与秦人结仇,离开秦国后终生致力于反秦事业。魏惠王在任用张仪为相的同时依然重用公孙衍,或有平衡朝中各派势力的意思。公孙衍先是设计让齐国不再信任张仪,而后联络韩国作为自己的援军。张仪当时计划“秦攻三川,魏攻南阳”以灭亡韩国。为拆散秦、魏联盟,韩国重臣公叔在公孙衍所派说客的劝说下,不惜割让部分南阳土地替公孙衍向魏国邀功,最终公孙衍“果相魏”。公孙衍出任相邦的背后还有楚国因素,楚怀王以“为臣不忠不信”的理由让魏惠王罢免了张仪。张仪相魏前后的战略,无论是秦、魏、韩联盟,还是秦、魏、齐联盟,目标都指向了楚国,而公孙衍作为反秦的标志性人物在此时颇受楚国君臣的青睐。韩国在遭到秦、魏两国的夹击后就倒向了楚国。公孙衍相魏使楚、魏、韩形成联盟,公孙衍与燕、赵又是故交,五国合纵的条件基本成熟。

五国之中楚国实力最强,而且是这次合纵伐秦的主要倡导者,所以楚怀王理所当然地成为“从长”。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联军合攻函谷关。五国联军之中,魏军攻秦最拼命,因为魏惠王和公孙衍极痛恨秦国;楚国当时正在与越国激战,能用在五国攻秦上的兵力和精力有限;其他三国也各怀心思,这支松散的联军“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兵法云: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让魏国支撑不住,魏国派惠施到楚国商议对秦和谈之事。楚国眼见取胜无望,便准备直接派惠施到秦国议和。这时策士杜赫对楚国令尹昭阳说:“凡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来而公入于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无听惠施,而阴使人以请听秦。凡为攻秦者,魏也,今子从楚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归,吾将使人因魏而和。魏为子先战,折兵之半,谒病不听,请和不得,魏折而入齐、秦,子何以救之?东有越累,北无晋,而交未定于齐、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晋”即魏国。当时楚国在东面与越国作战,齐国在此次五国合纵攻秦中偏向秦国。楚国如果还对魏国表里不一,到时四面树敌,就会陷入孤立,所以立即派使者到魏国筹划对秦和谈。

战国时期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合纵攻秦以五国主动求和告终,但秦国并未罢休。第二年(公元前317年),秦、齐从西、东两个方向对韩、赵、魏发起猛攻,秦将樗里疾大破三晋联军于修鱼,斩首八万二千;齐军击败赵、魏联军于观泽。三晋遭到了秦国的凶猛报复。不过这次秦国并不是绝对的赢家,在秦国全力迎战五国联军时,义渠人趁势袭掠秦境,这也是公孙衍的事先谋划。义渠君之魏,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义渠君曰:“愿闻之。”对曰:“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熱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义渠君曰:“谨闻令。”居无几何,五国伐秦。陈轸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秦王曰:“善。”因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因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公孙衍对秦与义渠关系的分析颇为精确。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五国攻秦规模宏大,义渠人必然能知道此事。义渠人无法了解秦国的虚实,也就是秦国到底会用多大的力量去对付联军,这关系到秦国有多少剩余兵力来应付第三方的进攻。结果秦国自己心虚,主动向义渠示好。义渠君抓住时机,起兵袭秦,大获全胜。这说明处于统一战线松散层的成员,如果配合得当,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推荐访问:统战 诸侯 视角 战国时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