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对于刘关张、赵子龙、吕布典韦等名将们的兵器,不符合三国历史的真实情况,这已经有很多人讨论介绍过了。电视剧里仍旧照小说来表觋,也属正常。但是对于那些小兵小卒们使用的兵器,老百姓们并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定式。这时应该能尽量尊重历史,按照三国兵器的真正特点来设计道具、服装,这样才能尽量有真实的历史感。实在不行,那也可以学罗贯中老先生,把宋明时期的“先进武器”借一点给魏兵吴勇,适当开一点金手指。可惜在这方面,《三国》却显示出一种倒退的历史感。
格斗兵器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士兵手持戈、戟的画面。把历史一下子拉回到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戈已经逐渐被戟所代替,到汉代就基本消亡了。考古中就极少发现汉代的戈,而且多为汉初墓葬中的仪仗性兵器,多以铜制,还装金饰银。而电视剧中的戟,也与三国历史上的差别很大,前面多出的戈头实在是画蛇添足。这种戟从形制上看是春秋战国和秦代的铜戟,为戈矛分铸的联装铜戟。剧中甚至还经常出现三戈戟。
到汉代时,已经大量使用铁戟。铸造出的生铁并不适合造兵器。所以这时的铁兵器以锻造为主,外形上就不如青铜铸造那么优美了。再加上作战方式的变化,汉代的戟在形状上与电视剧中出现的截然不同。它们承袭了战国晚期的形制(那时就出现了铁戟),类似一个“卜”字,刺杀、前推的功能增强,钩、凿作用减弱。东汉时期,由于战车被骑兵、步兵代替,一些戟的横枝还上翘,变成了叉刺,更加突出了刺的功能。
出现这种错误,在于某些影视工作者不知道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铁的产生。秦汉时期,是从青铜器发展为铁器的重要时期,因此很多涉及到金属的地方,都在秦汉前后有巨大差别。这一点在兵器上表现的也尤其明显。除了上面介绍的戟的外形变化,刀剑的变化是更加突出和明显。
文献、画像资料、考古实物都表明,汉代开始流行环首刀,而且在实战、配饰中已经基本取代了剑。比如《太平御览》中记载,东吴孙权于黄武五年造“十口剑,万口刀”,蜀主刘备命名匠蒲元造刀“五千口”,西晋司马炎于成宁元年造刀“八千口”等。《三国志》和南、北诸史中,实战用剑的记载绝少。此时造剑一般只有数把,是供权贵们佩带把玩的饰物或宝器。比如曹丕造过“百辟宝剑”。而且在权贵阶层之中,佩剑风气也逐渐演变为佩刀。《三国志》中就记载,董卓欲废汉献帝时找袁绍商量,袁绍“横刀长揖而去”。
环首刀一般长1米左右,宽约3厘米,刀身窄而直,单侧有刃,刀背厚实,没有护格。它的柄首均做成椭圆的环形,所以被现代人称为“环首刀”或“环刀”。和过去的青铜剑、铁剑相比,这种刀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刀身单侧开刃,简化了制造工艺;第二,没有护格,利于锻造;第三,刀背厚实,更利于劈砍。因此环首刀既适宜大批量制造,又适合步兵、骑兵战场格斗。到西汉中期,将校官吏们就经常佩带这种刀。
所以到三国时期,我们最常见的短兵器应该不是剑,而是环首刀。即便是袁绍这类名流,在与董相国见面这样的礼仪场合下都配刀,那么到战场上更应该是挂一把实用的刀在腰间,而不是已经缺乏实战作用的剑。
电视剧中的普通士兵倒是经常用刀,但看着却像从二十九军借来的大砍刀,比汉代的环首刀宽了好几倍。虽然都是铁兵器,可在三国时造出宽宽的大砍刀并不容易。那时的刀主要用炒钢或者块炼铁反复折叠锻打渗碳而成,有的甚至会折叠到30多层。再加上冶炼、锻造中所需要的燃料、鼓风等技术都不如后世,所以锻打出一个大片刀并不合算。宋代的手刀由于技术进步,倒是这种大片刀的形状,但它明显地以劈砍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的短兵器以刺击为主。到汉代时虽然由于钢铁技术的发展。劈砍方式逐渐增多,但刺杀功能仍旧是很重要的。
说到炒钢、锻打,就不得不为电视剧中的铠甲感到难过了。
铠甲
《三国》中的铠甲明显是落伍的产品。在曹操这种追求实利的枭雄身上,不可能穿那种毫无效果的甲胄:在袁绍那种图好虚名的王侯身上,也不可能穿那种过季的时装。汉代的流行时尚是鱼鳞甲,而且越是高档甲胄,甲片就越小。
现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特别喜欢用那种表面看起来有浮雕效果的甲胄,大概是受了隋唐雕塑与西方板甲的影响。要产生这种浮雕效果,一种方法是像西方那样用大片钢板锻打。但这种板甲的防护效果并不好,英国人用紫杉木制造的单体长弓就可以穿遗,根本不能抵御中国的复合弓,更不用说弩了。另一种方法是在皮甲上热压。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已经非常成熟,可以达到这样的美术效果。但到了汉代,中国人已经开始淘汰皮甲,而是以铁片制造鱼鳞甲。
汉代把铁甲称为“玄甲”,大概是因为铁为黑色。在陕西成阳杨家湾曾经出土了西汉时期模拟送葬军阵的陶俑群,一共有2500多个陶俑,其中约40%穿着甲,但都涂成黑色。对于汉代,考古发掘中只发现了极少的皮甲,铁甲则遍布我国南北。从汉代简牍上看。西北边塞地区应该同时配备有皮甲、铁甲,但后者明显多于前者。
汉代铁甲根据甲片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札甲,甲片大小还类似先秦时期的皮甲,10多厘米甚至20多厘米长,3、5厘米宽,一套用甲片数百片。第二类是普通鱼鳞甲,甲片长4、5厘米,宽2、3厘米,全身用千片左右。第三类是精细鱼鳞甲,典型代表就是在满城刘胜墓出土的汉武帝时期铁铠。它们的甲片长3、4厘米,宽2厘米多点。全身一共两三千片。此时的胄(头盔),也主要是用甲片编成。
也许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袁绍之类的高级将领不爱穿皮甲呢?也许他们就是觉得皮甲好看,自己又不必亲自上阵厮杀,没必要穿铁甲。
首先,这些人就算是一方诸侯。也时常要面对刀光剑影,不可能把美观摆在性命之前。至少在吕布来袭这种情况下,不会还仅仅顾着好看吧?其次,鱼鳞甲穿起来要比那种大块皮革拼成的札甲舒服多了。制工繁复的精细鱼鳞甲,在东汉时就已经成了权贵们追求的时尚。在诸侯王的墓中屡有发现。上面说的精细鱼鳞甲的出土地,满城刘胜墓,有些读者可能知道,因为著名的金缕玉衣也出在那。成阳杨家湾出土的陶俑中,只有一个俑身着这种类型的铠甲,而且比其它陶俑高大,穿着华丽的长靴,应该就是高级将领。第三,要论时尚,也不会是皮甲。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列出了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曹操送给儿子的礼物,自然应该算更时髦的东西。这几种甲胄都与剧中有很大区别。
所以在电视剧中,袁绍、董卓、吕布等人的甲胄处处体现着历史的倒退。另外在盾牌上,也存在这种问题。
罗贯中把三国进步到了明朝,我们现在又把三国倒回了春秋战国。
中国特色
在我们的影视剧中,还存在一种学
材料的扭转来转动木杆、进行抛射的抛石机,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它虽然可以节省人力,但射速慢,制造工艺更复杂,易受潮湿等气候因素影响。即使利用重物代替人力拉绳的抛石机,也是在元代的襄阳石砲时才有的。
而且中国古代抛石机有一个重要特征,代表了一种“先进技术”、那就是皮兜。一般来说,抛石机的杠杆越长,射弹的速度才能越快,威力越大。但是一味增加杠杆长度,又会带来自重、强度问题,不仅浪费更多能量,还可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杠杆太细长,所以要加粗;加粗后却更重了,强度又不够。我们的祖先聪明地用绳索和皮兜来延长杠杆,这样既降低了自重,又加长了力臂,大大提高了抛石机的威力。在《武经总要》里,就明确记载了这种结构的细节。
当然在三国时期,抛石机是否已进步到这个阶段还没有答案,导演为抛石机加一个绳筐的做法不能算错。但只用五六个人就把一个大油罐或石头扔出上百米外,则明显违反高中物理知识。
推荐访问: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