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初说楚怀王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准备攻打齐国,但这时齐国与楚国结成联盟,如果齐、楚一同迎战秦军,秦国肯定是吃不消的。忧心忡忡的秦惠王决定派著名说客张仪出使楚国,破坏齐、楚联盟,没想到张仪竟然两次戏诈楚怀王,左右了诸侯国之间的分分合合。在那个靠实力说话的战国时代,张仪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公元前313年,张仪身负重要外交使命,准备出访楚国。经过前期的外交照会,楚国已经知道张仪要来,就专门安排了一个仪式,历史资料中有两个记载:一是“迎之于郊”(《东周列国志》);另一个是“虚上舍而自馆之”(《史记·张仪列传》)。“迎之于郊”是说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亲自到郊区去迎接张仪;“虚上舍而自馆之”就是给张仪最好的、最上等的宾馆供你来住。
楚国从外交礼仪上表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楚国对秦国包括对张仪的态度都是比较积极的,换句话说,楚国欢迎您;第二个意思,可能是告诉张仪,我楚怀王非常欣赏你的才华,因为你是著名的外交社会活动家,你有幸来到楚国,我要表示表示,礼多人不怪。
但楚怀王也是一国国君,也有一些政治智慧,他对张仪的到来也有戒备之心。楚怀王一开始调子定得还算比较低,问张仪,我是个小国,是“寡陋之国”,你是从强国大国而来,你有什么高见来教诲我吗?——“何以教之?”张仪也比较客气,回答说我哪敢教育大王,我这次来实际上是奉秦国国君秦惠王之命,希望传递一个信息——秦楚和好。
楚怀王就想,你为什么和我好呢?张仪就跟他分析当今世界的格局,七国之中秦国、齐国、楚国现在是三巨头,天下就是我们三个国家对峙。对于秦国来说,我们的主要意图不在于楚国,而在齐国。我们原来和齐国发生冲突,但和楚国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其实我们大王最痛恨的人,就是齐国的国王。我张仪也特别痛恨齐国国王,他梦想称帝,想吞并我们,所以我们希望和楚王建立友好关系。
当时的楚国虽然地广兵多,但大而无实。楚怀王对秦国本来就望而生畏,再加上与齐国的联盟也只是防范秦国的权宜之计,所以当张仪表明秦国的友好态度后,楚怀王立刻放松了警惕。可是齐楚联盟毕竟关系到国家的根本,说服楚怀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史记》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当时张仪说:“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史记·张仪列传》)就是说如果你听我的话,秦、楚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我将把商於六百里土地全部给你楚国,同时我们将秦国的许多美女都要嫁到楚国来,成为你大王的箕帚之妾。箕是簸箕,帚是扫帚。箕帚实际上和我们古语当中讲的结发、糟糠是一个意思。秦国和楚国两国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密切到娶婚嫁女,互相之间有婚姻关系。婚姻关系的背后实际上是血缘关系。娶婚嫁女之后的后代,血缘关系将变得非常密切,两国之间不好都不成,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到长为兄弟之国,永世和好。
张仪把这样一个许诺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但是楚怀王还是有戒心、有想法的,因为你干嘛无缘无故地给我这么多东西呢?我整个实力也不比你秦国强大多少。张仪这个人很厉害,他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人性之间的了解非常透彻,也非常准确。为了打消楚怀王的戒心,张仪就说了一句话,我的目的就是:“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史记·张仪列传》)楚国的北边是齐国,西面是秦国,我做这个事情是为我们俩合作削弱齐国的力量,壮大我们国家的实力,我给你那么多东西不是无代价的,主要目的在这儿。
张仪不愧是游说高手,他固然对楚怀王有利益诱惑的成分,但是他的一句“北弱齐,而西益秦”,最终击中了楚怀王的软肋。秦、齐、楚是当时的三巨头,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在西,齐国在东,楚国夹在秦、齐中间,成了双方相互角逐的对象,从友好程度上看,楚国与秦国四百年的儿女亲家,相反,楚国和齐国之间则是一直相互怀疑、相互利用。最终楚怀王把结交的天平倾向了秦国,为以防万一,楚怀王决定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要六百里土地。
张仪上演“苦肉计”六百里地变六里
楚怀王也有精明之处,你口说无凭,我还真得派一个人去检验一下。于是,楚国就派了一位大将逢侯丑,陪同张仪从楚国返回秦国,目的就是拿那六百里土地。逢侯丑、张仪两个人从楚国往回走这一路,那时候没有飞机,要走好长时间。两个人对酒当歌、互称兄弟,欢若骨肉,哥俩好,在一起互相聊天,每顿饭都要喝酒,两人关系处得很好,有点类似海誓山盟。逢侯丑觉得张仪这个人实在,张仪对他也是掏心窝子讲话。眼看就要到秦国的国都了,两个人隔几天才能见面,所以要好好喝顿酒。喝完酒之后,两个人要分开。张仪一上车的时候,《史记》的记载:“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史记·张仪列传》)意思是上车的绳缰没有抓好,掉下来了,身体摔坏了,摔到什么程度现在没有办法来评估,但是张仪给别人的印象就是伤筋动骨了,三个月不能上朝。
他不上朝之后,楚国这位大将非常着急,逢侯丑亲自登门找张仪。这个时候张仪是闭门谢客,理由就是养病,我谁都不见,不是只不见你。逢侯丑这时急得不得了,最后逢侯丑想了一招,干脆我给秦惠王写一封信。信的意思就说,你看我代表楚国来,跟张仪准备拿六百里土地,他受伤了,我就没法交待了,大王做主吧。秦惠王马上回了一封信,这个事情我看还得等到张仪真正病愈了之后才能解决,因为这个事情主要是张仪办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整个详细的制订工作他都知道,我搞不清楚。第二,你要六百里土地,六百里土地太大了,我不知道张仪当时怎么跟你说的,一下子给你六百里土地,这个事情我俩完全没有商量,所以一定要等张仪好了核实消息之后,才能确定下来。再者说了,现在楚国和齐国关系还非常好,我拿六百里土地给你了,这个买卖我不能这么做,你们自己再掂量掂量。逢侯丑就把这个意见表达出来,传递给楚国。楚怀王一得到这个信息,他也得琢磨,这六百里土地怎么拿?为了表达楚国的意见,他就派一位勇士专门来到齐国,公开大骂齐国国王,齐国国王是很霸道一个人,外国一个使者来了之后痛骂我,就很惊讶。他认为这是楚国有意来破坏齐楚之间的关系。齐国马上变脸,就率先向秦国示好。
秦国和齐国一好,怎么那么巧啊,张仪病也好了,脚也不肿了,也不伤了。其实这是张仪设计的一套计谋。他这时候主动要接见逢侯丑,张仪很正式跟他讲,他说我现在病好了,要兑现原来我对你的承诺,我到楚国的时候,曾经跟楚王谈了一个协议,秦国给楚国六里土地。这话一说完,逢侯丑当时就非常惊诧,原来说好的是六百里,你怎么忽然之间变成了六里?张仪跟他讲,我什么时候跟你说六百里了?我这个级别,我这个官员,哪有那么大的权力能给你六百里?你肯定听错了,我说的是六里土地。逢侯丑先生一听到这儿知道了,整整设计一个大骗局在这里面。逢侯丑没有办法,只好离开秦国返回楚国。
根据《史记》记载,大怒之余的楚怀王贸然进攻秦国,又落得损兵折将、丢城失地。张仪可以说是楚怀王不共戴天的仇人,可是不是冤家不聚头。两年之后,齐楚两国又有和好的倾向,为了阻止齐楚再次联盟,张仪决定二次出使楚国。这时秦惠王对张仪的命运非常担忧,张仪难道就不怕耿耿于怀的楚怀王对他痛下杀手吗?
张仪二戏楚怀王
这个时候张仪提出几个说法。第一,就秦、楚两国关系来看,秦国强大,楚国相对弱小。我张仪这次来到你楚国,实际上是代表秦国来的。两国相交,不斩来使,这是个惯例,更何况秦国的实力比楚国要强。除了江湖道义要讲之外,对秦国的强大实力,你要掂量掂量。张仪不是我张仪自己,我是代表秦国来的,你斩杀我等于说斩杀了秦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敢打赌楚国不敢斩杀我。第二,我公共关系能力很强,我在楚国有人脉,靳尚能帮我忙。靳尚是楚怀王的一个宠臣,位高权重,在史料当中一般人对靳尚的评价并不高,都认为是小人。但是这个人有两个本事,这两个本事在楚国高端人物当中没有人具备,唯独他具备。第一个本事就是他善于揣情摩意,非常善于去了解、把握自己君王的喜好。楚怀王喜欢什么爱好什么他全知道,他所有的做法都满足君王的爱好,所以君王对他非常好。第二点,他和郑袖关系非常好,郑袖是楚怀王的宠妾。楚怀王喜欢美人,靳尚就跟郑袖关系非常好。所以这就是靳尚的本事,天底下能做到这一点的唯独他一个人,既跟君王关系最贴,又得到了楚怀王身边最亲爱女人的青睐。所以在以前来到楚国的过程当中,张仪就拿了重金来贿赂靳尚。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这个时候我要找你办事的时候,那你必定要出全力,张仪觉得有这个胜算。第三点,其实就是表忠心。就算是到楚国,我被楚怀王杀掉了,没关系,我也是为秦国换了黔中之地,也算对你大王尽忠尽孝。这一说完之后,秦王也是非常感动,同时觉得这个事情也有可操作性。那好,就决定派张仪再次出使楚国。
这样张仪就来到了楚国,这次来到楚国之后,楚怀王马上就把他抓起来了,下一步就准备杀掉张仪,所以他对张仪报复心非常重。楚王准备在太庙杀掉张仪,但是张仪整个策划非常缜密,他已经料到了楚怀王可能会有这一手。所以在这个期间他同时做了一个工作,就派人开始透露给靳尚,说楚怀王有可能对我要下手,你要尽量帮我做工作。所以第一时间靳尚就知道了消息,靳尚就到楚怀王那儿做了工作,但是也有一个意外,这一次靳尚没有说服楚怀王,可靳尚还要救他,这个时候就想到郑袖,他认为只有郑袖出面才能救得了张仪。
美人救说客
郑袖这个女子非常工于心计,楚怀王非常信任郑袖,郑袖对楚怀王的影响力也是比较大的。所以靳尚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找郑袖,关键时候郑袖出马一个顶俩。但是郑袖为什么要帮张仪呢?在历史当中也有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证明郑袖原来对张仪也有好感。
以前有一次张仪来到楚国,跟楚怀王有一次交流。张仪说,大王,我现在准备从楚国出发,到魏国去,我到魏国去之后,给你弄点好东西来。楚怀王说,你能有什么好东西?珍珠、玛瑙、象牙这些东西我楚国都有,我不稀罕,你去你的。张仪一看,这个没打动他,马上又心生一计。说我去之后,那有很多魏国美女,都是外国美女,我拿过来让你享用,楚怀王一听就很高兴。
他俩谈话被郑袖知道之后,郑袖着急得不得了,你到那边去把美女拿过来了,那我不就失宠了吗?于是郑袖自己拿了好多礼物见张仪,意思就是说你赶快走吧,就别搞这个事情了,拜托了。第二天,张仪准备离开楚国的时候,跟楚怀王喝酒,喝酒聊天当中,就又谈起魏国美女的话题,聊聊不经意之间说了一句话,我听说大王你这后宫当中有很多美女,听说郑袖美如天仙,能不能有机会给我们引荐一下,让我们一饱眼福啊?楚怀王也是好大喜功的人,别人这么表扬他,一忽悠,他高兴了。那好,没问题。郑袖就被引见过来了。郑袖一进来,张仪就跪下了,说大王请恕罪。楚怀王这喝着酒、尽着兴,怎么你就跪下了,什么意思啊,赔什么罪啊?张仪就说,我向你赔罪,我有眼无珠,我还到魏国为你找美女,我这不糊涂嘛?郑袖美如天仙,魏国哪儿的美女也没有她漂亮,我找什么找啊?我有眼不识泰山,请恕罪。这说完之后,就等于说间接表扬郑袖,其实也是给楚怀王带了高帽。这个时候楚怀王哈哈大笑,很开心,我谅魏国也没有这么好的美女,这个事情过去之后,郑袖对张仪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所以郑袖现在就决定要游说楚怀王释放张仪。半夜的时候,她就在自己的寝宫里等着楚怀王,楚怀王回来之后,郑袖就开始哭,哭得非常痛苦,非常可怜的样子。楚怀王有一点也很有意思,美人一哭他就受不了,就问她,美人哭什么?郑袖就讲,我听说你要杀张仪。楚怀王说,是有这个情况,张仪原来戏诈我,这次来了,千刀万剐,当然要杀他。郑袖就讲,人家是为秦国表示诚意来的,是秦国的来使,你杀人家不好,你杀人之后就等于说和秦国之间发生冲突,秦国实力比我们强,那我在这个地方就不好待了。干脆我带着孩子,我们到江南去。说着又开始哭,这一哭这一闹,楚怀王受不了了。马上说,美人别哭了,好了,听你的,我们现在不杀他。结果第二天,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他好多东西。两人又开始喝酒,重商秦国、楚国和好大计。
张仪戏耍楚王之后,第二次出使楚国,他是拿着生命做赌注。然而张仪用他的外交智慧再一次保全了自己,促使秦、楚两国重归于好。
张仪的游说智慧
在这个案例当中,张仪的游说之术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利字当头。楚怀王之所以相信我,是因为我给你利。首先是国家利益,他来到楚国之后大谈的就是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合作,对楚国如何如何有利,有利集中体现在哪儿?原来就是给你六百里土地。这次再来楚国,你的国家利益在哪儿?秦国楚国和好有利于你国家安全。第二点,信字当头。其实在整个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发现张仪对楚怀王是没有诚信的,他是欺骗他、戏耍他。但是楚怀王却信了张仪,只能表明张仪的骗术是高明的,你这次让我来,我明明知道你有可能杀我,但是我还是来。为了表明发展两国的关系,我是以诚信为本的。第三点,势字当头。张仪能够游说成功,与他的造势本领有关系。普天之下,战国七雄之间的关系什么走势,将来怎么发展,秦国怎么样,楚国怎么样,张仪这个人站的高度非常高,看得非常远,把所有的关系摆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不得不承认,不得不佩服,首先造了一个国际大势;第二个势就是拉拢了像郑袖、靳尚这些人,自己尽管是外国人,但是来到了楚国,楚国内部有很强的人脉关系,也造成了自己一个势。
从楚怀王的角度来看,他屡次被戏耍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就是楚怀王好利、好色。第二,楚怀王在政治上不是十分冷静、十分理性。第三点,楚怀王忠奸不分。真正的忠臣他不用,那些奸臣们、小人们大量地使用,这是楚怀王作为一国之君真正的悲哀之处。也就是张仪能够两次戏诈楚怀王的原因。
(摘自
央视《百家讲坛》)
链接
魏女掩鼻
楚怀王一直很宠幸妃子郑袖,但在魏王送来一魏国美女后,就喜新厌旧,将郑袖冷落一旁,把万般宠爱集于魏女一身。
郑袖妒火中烧,暗暗筹定计谋,故意与魏女亲近,或送魏女一些礼物,或告诉魏女楚怀王的一些生活习惯,魏女对郑袖逐渐心生感激,二人关系甚好。一日,郑袖又点拨魏女,说:大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色,但不太喜欢你的鼻子。魏女信以为真,以后见楚怀王时,常掩鼻,怀王诧异,问郑袖:魏女每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于是乎,郑袖便在楚怀王面前进了谗言:魏女常对别人说,大王有口臭,见面时需掩鼻方可忍受其臭,楚怀王大怒,遂令人割掉魏女的鼻子,赶出宫去。
魏女因心无城府,而受郑袖陷害,不得不让人心生怜悯,李白在《惧谗》中也予以魏女几多同情:“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魏女固然值得人同情,单纯、善良也固然很好,可在玩弄心机的人面前,不懂得保护自己则是愚蠢。还是白居易聪明的一语道破天机:“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