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舜禹之间的权力更替,学界有禅让、篡夺、禅让与篡夺并存等几种观点。这几种观点的得出,大都建立在尧舜“禅让”研究的基础上,少有单独审视舜禹之间权力继承的特殊性。先秦文献中并无舜禹之间“禅让”、“篡夺”、“禅让与篡夺并存”的可靠证据,舜禹之间并没有经过权力交接的仪式,舜“道死苍梧”造成部落联合体的首领空缺,使得《尚书》所记载的禅让的程序没有完成。从大禹治水、禹出自黄帝及对三苗的战争等历史背景来看,舜禹之间存在权力和平更迭的可能性,但已经与舜没有关系。
关键词:尧;舜;禹;禅让;尚书;崔东壁
中图分类号:K2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37
在我国历史学界,对于尧舜禹禅让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常常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并未单独审视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二者的差异。进一步来说,尧舜禅让在古代文献中记载颇多而舜禹禅让的记载为少,因而学界常常把舜禹禅让问题当作尧舜禅让研究的附庸,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①。本文即是把舜禹禅让作为单独研究对象,以期得出舜禹禅让的历史真相。
一、先秦文献“舜禹禅让”之史实可疑
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开篇即说:“现在作这一篇文字,就是要把这件向来认为古代或儒家名下的遗产重书归它的正主——墨家——名下去。我们一定要揭去了尧舜禹的伪史实,才可以表现出墨家的真精神!”
顾先生无疑是把伪造历史的罪名加在了墨家的头上,禅让学说是否墨家最先提出,学界仍有争议。但学者所共识的是禅让传说并非伪造,是有一定的历史史实的。墨子禅让学说见《墨家·尚贤》篇所载: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尚欲祖述尧、 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2]4749。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2]5758。
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2]68。
这三则文献都是谈“禅让”的,第一则说的是尧授舜,禹授益;第二条和第三条说的是尧授舜。在第二、第三条文献中,已不见禹授益的记载。而这三条文献,皆不见舜禹之间有禅让的记载。以理较之,倘若墨子有意伪造禅让之传说,应不该漏掉“舜禹禅让”这一重要的史实。因而童书业说:“然在墨子时似尚只有尧、舜禅让之传说,而无舜、禹禅让之传说。”
墨子虽然此处未言及舜禹,但墨子在其他言论处却有论及:“是故尧有禹,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2]4749论及尧舜禹汤等等这些明君贤王都善于发掘人才,所以才会“天下和、庶民阜”,在并不涉及禅让的问题上可见“尧舜禹汤”。墨家在这里把“举贤才”与“禅让”分而论之,足见其论述的严谨。
《尚书·尧典》是记载尧舜最重要的文献,尧禅让舜记述得很清楚,但却没有舜禅让禹的任何记载,因此崔东壁在“舜无禅禹之事”一文中指出:“尧以天下与舜,诚有之矣;若舜以天下授禹,以经考之则殊不然。尧之禅舜也,经书之详也……尧之授舜也,言之详,词之累;舜果以天下授禹,何得终舜之身略之而不计乎!”[4]99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学者在论述尧舜禹禅让问题的时候,以《尚书·大禹谟》为材料,笔者不敢苟同。《大禹谟》一篇为伪,经过清人到今人的考证,证据凿凿,很难翻案,不可把它当作可信的材料来用。崔东壁亦言:“舜果尝授禹以天下,其实当载于典,不当载于谟明矣。”[4]99此说甚当。
针对这个问题,崔先生还以《孟子》为论据来阐述:“《孟子》曰:‘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禀备,以事舜与畎亩之中,将胥天下而迁之焉。’又曰:‘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而独于舜、禹未有一言及其授受者。”[4]99崔先生言舜禹“禅让”未有一言,或失之不察,然崔先生认为“舜、禹之事与尧、舜之事固不得而同矣。”[4]99实为的论。“舜授禹”的记载仅见于《孟子·万章》篇,其文始是万章问,孟子回答。万章向孟子请教了“尧授舜”、“禹传子”的问题,中间偏跳过了“舜传禹”这一问题,但是孟子却不厌其烦地解释:“舜崩。三年之丧亡,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历年多,施泽于民久。”[5]647这大概是孟子对于万章跳过“舜传禹”一问题的补充,孟子在这里肯定舜到禹也是一个禅让的过程,与尧授舜一样。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尧受舜”与“舜受禹”并不相同,“尧崩”和“舜崩”并不是同一性质,这一点,笔者在后文会加以说明。尧禅让于舜,在《孟子》一书中事实俱在,没有任何可以质疑的,既没有尧的儿子来争,也没有其他贤臣来争,而且细节很多,唯恐人不信,所以广见于《孟子·滕文公》、《孟子·万章》、《孟子·告子》诸篇,而舜禅让于禹却仅仅见于《万章》上的寥寥数言,再无其他论述。且《孟子》一书认为,在舜执政时期,“施泽于民久的”不仅仅是禹,其记载如下: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禹疏九河……后稷教民稼穑……适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5]374386。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5]391。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5]597。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5]930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5]1 034
《孟子》所见益、后稷、契、皋陶,都可以称得上“施泽于民久”,而且两处以“禹”和“皋陶”并称,但何以禹得以继位?《孟子》没有给出解释,或即如《孟子·万章》篇中引用孔子的话“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的道理一样,历史上存在的是“唐虞禅”,而非尧、舜都禅让了,舜禹之间的禅让并不存在。此外,综合各种文献来看,孟子所言的尧舜禹禅让观点,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其实质是通过对尧舜禹禅让的美化为其仁政思想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以尧舜为例,尧舜禅让便绝非孟子所说的那样民主和平②。
推荐访问: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