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先先生在《收藏界》2008年第3期发表的《对几枚古钱币的粗识》一文,介绍了所藏十枚古钱币,其中有布币,也有圜钱。从照片看这些钱币确系生坑,品相也好,但对钱文的释读错误较多,大大降低了钱币的价值,现予补释,以就教于方家。
1、第一枚是圆肩方足弧裆布币(图1),藏家称为“晋阳二祈”。考释错误。这是一枚战国时期魏国的货币。币文清晰,原系倒书,币文作“言易二祈”,读为“固阳二祈”。“祈”是战国时期魏、赵等国的重量单位。固阳,也就是汉代的圜阳县,以在固水(圜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固阳。战国时期先属赵,后属魏,过去人们都认为其故址在今陕西省神木县秃尾河北岸。我考证固水(圜水)就是现在的无定河。固阳故址当在今绥德县无定河北岸(参见《考古与文物》2006年1期《秦晋两省东汉画像石题记集释——兼论汉代圜阳、平周等县的地理位置》一文)。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魏尽入上郡于秦。”因此,这种布币铸行下限不会晚于此年。
2、第二枚是方肩方足弧裆布币(图2),藏家称为“甫反一釿”是对的。照片上“反”字不够清晰。“甫反”读为“蒲坂”。“蒲坂一釿”是战国时期魏国在蒲阪铸造的货币。《史记·魏世家》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拔我蒲坂、阴晋、封陵。……十七年,秦予我蒲坂。”其地秦汉设立蒲坂县,是河东郡治,附近有蒲坂关,是通往关中的重要关隘,唐代改设河东县,为蒲州治,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黄河东岸的蒲州镇。
3、第三枚是耸肩方足弧裆布币(图3),藏家称为“梁一祈”,刘鹗《铁云藏货》称为“商一金货”都是不对的。第一字不是“商”字,释为“梁”字也是错误的。这个字有人释“京”,有人释“殽”,有人释“垂”,有人释“每”,当以释“每”为是。“每”通“坶”,也就是文献中的“牧”。牧邑春秋时期属卫,战国时期属魏,故址在今河南省卫辉市东北。这枚钱币应称为“每一釿”,是战国时期魏国在牧邑铸造的货币。
4、第四枚方肩方足平裆布币,藏家称为“颖一金货”。在解释中说“这是刘鹗对此币的定名,也有的泉书上称此 币为‘梁一宅斤’或‘颖一金化’。”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此布币文只有两字,从右向左读,币文是“壤险”,是一枚战国时期赵国的货币。“壤”读为襄,“险”是阴字别体。“襄阴”是城邑名,战国时期属赵,故址约在今山西省北部,具体地望不详,也有人认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5、第五枚方肩方足弧裆布币(图5),藏家称为“襄阴布币”,又说:“有的泉书上称这种小方足布为‘坪阴’布币。”并认为“可能是战国时燕国的货币。”从附图看,此钱的形制为平肩、方足、弧裆,首部有孔,有人称为弧裆布或者桥足布,是典型的战国后期魏国的钱币,判断为燕国货币肯定是不对的。由于照片上钱文不清,是“襄阴”还是“坪阴”,或者是别的什么,不敢妄加推断。燕国主要流行刀币,到了后期才出现布币,都是方足平裆小布,种类不多,数量也少。币文若是“襄阴”,“襄”字应作“禳”,从糸从襄;“阴”字从阝从金从土。币文若是“坪阴”,“阴”字也是从阝从金从土,可作判断的参考。
6、第六枚“共屯赤金”圜钱(图6)。“共屯赤金”读为“共纯赤金”。“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屯”即“纯”,“赤金”即铜。《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共纯赤金”意思是共邑所铸的纯铜货币。这是战国晚期魏国的货币,其下限约到魏景泯王三年(公元前240年)秦国侵占魏国的汲邑等地之时。
7、第七枚也是圆孔圜钱(图7),藏家称为“长恒一祈”,并说“是祈币后期货币,为春秋战国圜钱。”币文释读也是错误的。此圜钱币文共四字,从左向上环读,文为“漆垣一釿”,也就是“漆垣一釿”。这是战国时期魏国在其漆垣县铸造的货币。漆垣县故址在今陕西铜川市西北部。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魏国将河西之地献纳于秦。秦仍设漆垣县,这里有很大的青铜铸造作坊。“漆工师”、“漆垣工师”屡见于战国晚期秦兵器刻铭。由此判断“漆垣一釿”当铸造于公元前314年之前。说这枚钱是“春秋战国圜钱”太笼统,应该说是战国时期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之前魏国的一种货币。
8、第八枚也是圆孔圜钱(图8),藏家称为“齐阴”。这是战国时期三晋货币的一种,不应笼统说是“春秋战国圜钱”,因为此钱的时代不能早到春秋时期。有的泉书称此币为“济釿”肯定是不对的。第二字是“险”字,而不是“釿”字。“险”字系反书,从阜金声,也就是“阴”字的别体,直接释“阴”是可以的。“宅斤”字从釿声,前述“晋阳二釿”、“蒲坂一釿”、“漆垣一釿”都有“釿”字,可参看。从附图上看钱文第一字结构十分清楚,下部是三个子字,上部作倒三角形,是“尸”或“日”字的讹变。故此字应当释为“孱”或“孖”字。《古钱大辞典》和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此种钱币,钱文的第一个字皆有讹变,三个“子”字头部相连,左右二“子”头、体断开,中部的“子”字两肢消失(图9),所以有人释为“襄阴”,以为是赵国货币;有人释为“齐阴”,也就是“济阴”,以为是魏国货币;还有人释为“毕阴”,也以为是魏国货币。“孖”、“孱”皆从孖得音,例可通假。“孱阴”是战国时期三晋某国的城邑,以在孱山之北或孱水之南得名,具体地望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