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距今约320万年至300万年前),在黄河形成之前,青藏高原及甘肃一带为海拔千米以下的“准平原”,广布发达的流向不同的内流水系,这是孕育黄河的子宫。当时的华北平原还是古海洋,一直漫延到今三门峡一带;第二阶段(距今约247万年前),随着青藏高原持续上升隆起,海拔高度超过两千米,山地起伏增大,纷乱的内流水系逐渐在洼地形成新的湖泊,此时黄河尚处于最初的孕育中;第三阶段(距今约160万年前),这是地质构造的巨变期,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的抬升运动中,致使其他板块边缘发生皱褶状断裂,形成黄河生成区的阶梯状地貌。
最好是去兰州九州台实地察看,那儿离黄河母亲并不太远。那是一座典型的黄土峁阶地,一听名字就能猜测这又是一处与大禹有关的风景。传说大禹导河积石,曾登临此台眺望黄河水情,察看四周地形,并在台上将天下分为九州。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水中可居曰州”,从字面上看,“州”字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从此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一座黄土峁阶地因为一次命名,从此被置于华夏文明的核心。隔河相望,是与之相对的皋兰山,既是对峙,也是呼应。皋兰山比九州台还高出六十多米(海拔2129米),由此形成两山夹长河的峡谷地貌。这黄土中的陡崖、陡边坡及沟谷两岸直立的深切峡谷,见证了一条大河以缓慢而持久的冲刷穿越黄土坡的过程,而据地质学家勘测,皋兰山北坡仍在隆升,这足以证明让黄河诞生的造山运动还未停止。一直以来,九州台被地理学家认为是黄河最高阶地,但最近,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的学者又在九州台一带新发现一级比九州台还要高一百米的台地(阶地),这为黄河的生成演变史找到了最有力的地质根据。一方面,经对这片台地的古地磁探测,可以确定黄河生成年代为距今约160万年前;另一方面,它又一次再现了黄河生成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阶梯状地貌的出现,才让一条大河呼之欲出,原来广泛分布的古湖泊,还有纷纭散乱的高山流水,才终于遇到了一个知音——黄河。它们造就了黄河,黄河也成全了它们,一条百川交集、万溪汇聚的大河,就在千山万水中诞生了。
最初的黄河远没有今天这样漫长,它还将不断地延伸自己的生命,一边是在流水的冲刷下切作用下,产生溯源侵蚀效应,使源头不断向上延长;一边是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滚滚泥沙在下游淤积,填海造陆,造就了一个幅员辽阔、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又在自己造就的大陆上向越来越远的苍茫大海延伸。这是天地造化的良性循环:先是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黄河,而黄河和黄土高原又造就了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又造就了中华民族。
追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文明,又有一个惊世发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山西芮城西侯度村一片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阶地上,发掘出了距今已有18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比此前发现的元谋猿人还早约十万年。这一发现让世人在震惊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惊呼,华夏文明的第一缕圣火竟然在如此遥远的岁月就在黄河岸边点燃了!然而,这一发现既佐证了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却也颠覆了我此前的历史叙述:黄河生成年代为距今约160万年前,黄河流域的人类史至少还比它早二十万年,这应当如何解释呢?唯一的解释,只能说,那时黄河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可能还是一段一段分隔开的自然段落,而西侯度的古人类恰好就在秦晋高原的这一个自然段落里繁衍生息。对这一猜测,有地理学家从地质学及卫星图上分析推断,并加以验证——如今分隔在黄河两岸的秦晋高原,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黄土高原,在黄河奔腾不息的冲刷下才形成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河谷。
如果我们遵从上述的历史推断,那么人类与黄河的历史关系将被颠覆,这些在黄河诞生之前就已出现的人类,毫无疑问是黄河生成演变史的见证者。然而人类又一直没有看清这条历史长河的来龙去脉,面对这条在岁月中哗哗流过的河流,人类亘古以来一直在不绝地追问,黄河到底从哪儿来?这遥远岁月深处发出的追问,一下把人类历史激活了。那亘古的追问,一如现代人对宇宙的追问,在距离人类非常遥远的时空中,在无尽的岁月中,人们对那神秘的大河之源充满了无尽的猜测和想象。
黄河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这是一个早已写在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却也未必百分之百的正确。这里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说法为准,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在内79.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总人口约1.07亿”。从河长、流域面积和流域内总人口看,黄河在中国江河中名列第二,但衡量一条河的大小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更实在的指标——水量,一般以“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来表述,以下一律简称为水量或年径流量。
当我开始涉足黄河时,许多谙熟黄河天性的人就一再提醒我,“黄河是一条河情特殊、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其不同于其他江河的显著特点,第一就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那么黄河水有多少?沙有多少?
历史上,黄河年径流量曾经位居全国第四(661亿立方米),而黄委根据1956年至2000年系列水文数据重新核算,黄河年径流量为535亿立方米(一说为580亿立方米)。无论哪种说法,在中国七大江河中仅高于海河和辽河,屈居第五,一条长江的水量就超过了十七条黄河,一条珠江的水量也超过了五条黄河。而作为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水量还不如长江的一条支流。湘人王闿运曾出此狂言:“大江东去,不过湘水余波而已。”若将大江置换为大河,王闿运倒也未打诳语。这里就以黄河与湘江相比:湘江年径流量为791.6亿立方米,而湘江干流全长八百余公里,约相当于黄河的七分之一,流域面积九万余平方公里,约相当于黄河的九分之一。又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湘江流域人口约四千万,还不到黄河流域人口的四成,而湘江水量却是黄河的1.36倍。透过一连串的枯燥数据,可以直接得出一个枯燥的答案,黄河的干涸缺水或水资源危机,几乎是它与生俱来的宿命和大限,但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要以如此有限的水量浇灌近八十万平方公里的北方大地、泽被数以亿计的苍生。且不说黄河年年喊渴,近年来连水量充沛的湘江也是如饥似渴,黄河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而她流经的西北、华北和中东部平原,大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越是缺水,就越需要水,越是干渴,人类就越是充满了对水的渴望。
推荐访问: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