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其古音源远流长、盛世辉煌。民乐的发展是国粹的精华,也是我们华夏子民的骄傲。筝是我国最古老的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民族乐种的精粹之一。它演奏的旋律优美动听,深受人们喜爱。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37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民间及宫廷广为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一、秦筝源流
筝生秦地,史称“秦筝”。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战国时期流传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早在秦国建立之前的西周时期,秦地就已有这种乐器,因而历史上有“秦筝”一说。
对于秦筝的来源,民间流传的说法有很多,古文献中有分瑟为筝的说法。唐赵磷《因话录》中记载:“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虽说二人争瑟,因争夺而产生“筝”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秦筝归秦”却是有史可考的。汉刘熙在《释名》中述:“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可知“筝”名是以其悠然销魂的声音而得名。筝是秦人最早的乐器,它与缶等敲击乐器一起,形成“秦声”。秦声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包含许多内容的概念。
焦文彬早期发表的《秦声初探》中也曾提到过对秦声的概括有六点:一指先秦时代的秦地民歌;二指先秦时代的秦地歌舞音乐中和的“秦乐”;三指秦人的诗歌;四指陕西地方剧种;五指缶;六指秦筝。这里所说的秦声,是由三种不同的乐器共同演奏,再加上歌声“Ⅱ乌呜”合唱。秦筝是伴奏的乐器,瓮和缶都是打击乐器,“搏髀”是拍击大腿的声音,这四者巧妙的结合,共同形成了“真秦声”,因此秦筝最早就是伴奏乐器。笔者想“秦声”之所以后来成了秦筝的专用名词,还是因为秦筝的音色特点,尤其是于音域的宽广深厚、风格的激越慷慨、手法的善于抒情密不可分。
二、秦派筝曲的风格特点
秦筝的演奏别于其他派系。“陕西筝派”是由以周延甲为代表的一批专业筝人,于1957年根据陕西地方特色曲风(如:戏曲秦腔、鄙鄂、碗碗腔、西安鼓乐及名歌说唱形式、道情等)改编创作的。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及完整的乐学体系,秦声音乐的形成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与人们的思想、性格、习俗、语言是一脉相承的。古代“呜呜歌”是最早的秦腔也是最早的筝曲。它的唱腔便是筝曲发展风格和情感的灵魂所在。陕西筝曲既有秦腔的大起大落、慷慨激昂的悲壮气势;又有鄙鄂、碗碗腔音乐委婉酸楚、细雨缠绵、如泣如诉的“凄凉调”。难怪吕自强曾贴切的描述:“华夏以大、歌呼呜呜、繁音激楚、热耳酸心、慷慨激昂、凄楚悲切、欢快动人、活泼流利。”短短的一席话,充分道出了陕西筝曲的独具的民间音乐风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秦筝归秦”在1957年开始创延,也正是针对筝在陕西濒临绝响的现实而提出来的。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响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等派系。其筝曲和演奏方法各具特色,如:河南筝,由秦筝传入河南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计难工”。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特色。又如:山东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关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十大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淳朴古雅。然而陕西秦筝更具有独特风格,它的曲风完美的融合了地方唱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有它的演奏技巧也别于其他流派,保存了古老的燕乐艺术传统。其丰富的旋法、音阶、调式、音律形成了陕西筝曲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变之音产生的微升“4”和微降“7”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特征。这在其他流派筝曲中是少见的。
三、秦筝的传承和发展
秦筝流派继承和发展的代表人物有:周延甲、曲云、魏军、樊艺凤等。他们为继承传统的陕西秦筝流派的发展及普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90年代初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创办了《秦筝》杂志,成立了陕西秦筝学会,一起挖掘保留秦筝传统文化。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秦筝杂志曾一度停刊,但经过秦筝学会所有同仁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大力关怀支持下,于2004年上半《秦筝》杂志再度复刊,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与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就像离乡已久的儿女,再次回到母亲的怀抱,这种失而复得的感觉让人含泪感怀,身为陕西筝人笔者也同样欢欣鼓舞。
周延甲教授为陕西秦筝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曾在西安音乐学院担任民乐系主任。同时也曾是秦筝学会的会长,《秦筝》杂志的主编。陕西流派的创延发展也是周延甲教授最早起提出的。从早期根据陕西地方小曲迷胡、秦腔、碗碗腔等改编成的筝曲练习,如:《绣金匾》《扫雪》等。曲风悠然恰情、惬意而优美。作品推出后得到了乐界人士的好评,之后又编定了《迷胡古筝曲集》,曾公开发表了众多关于秦筝发展的论文,如《继承和发扬秦筝陕西流派演奏艺术传统》等。其代表作品有《秦桑曲》《凄凉曲》《姜女泪》《百花引》等。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秦桑曲》,此曲由周延甲教授根据碗碗腔音调创作而成,近于传统,它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富有变化的演奏技法,反映出秦地音乐的风貌。在1989年首届《山城杯》电视大奖赛中获创作一等奖。其曲名是根据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还归日,是妾断肠时”。的“秦桑”二字得命,意题贴切、尽善尽美。他所创作的筝齐奏曲《百花引》一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形象的描绘了三秦大地上畅想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蜂歌蝶舞的秦川春色。为陕西筝派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曲云教授也是秦筝流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为秦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是一位集创作、演奏为一体的秦筝艺术家。他曾根据陕西秦腔、弦板腔、榆林小曲、迷胡、碗碗腔、西安鼓乐等地方音乐改编的和编订的秦筝独奏曲如:《香山射鼓》《夜深吟》《花月吟》《朝天子》《虞美人》《赚·梅花引》等。其《香山射鼓》也在1989年《山城杯》大赛中获得最佳优秀作品奖。
魏军副教授对也有着深刻的研究。曾多次发表过有关秦筝方面的学术论文,在全国筝界颇具影响力如:《秦筝源流新证》、《秦筝源流再证》等。他创作的大量的秦筝曲如:《秋收》《三秦欢歌》《乡音》《秦调》《秦调》等,还有近年创作的《五陵吟》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并发表著作《秦筝曲论》一书,为秦筝流派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音乐资料。魏军副教授为普及秦筝音乐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培养了许多筝艺人才。为秦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樊艺凤副教授是继承秦筝发展的第四代传人,现为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组主任,现任陕西秦筝学会会长。近年来。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秦筝艺术人才,其学生曾多次在全国中获奖。她在继承和发扬秦筝传统艺术的同时不断创新进取。2004年再次复刊一脉衰落的《秦筝》杂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7月在西安音乐学院组织成立“秦筝艺术团”,本着实践教学、丰富形式、加强交流、弘扬“仁智”的宗旨,使秦筝的新生力量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参与艺术实践,更加深刻的把握秦筝流派的风格,让秦筝新芽在全国筝坛遍地开花。古人云:“智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这也是樊艺凤副教授对秦筝艺术追求的理念。
“静思其变、悟空灵略、反辙往忆、遥品广源”作为秦筝传承的新一代,从小受到陕西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感染,对本土音乐有一种无上的挚爱。笔者被秦筝曲那种独有的慷慨激昂、活泼流利、凄楚悲切的特点和情绪所深深吸引,从9岁学琴至今已学习和演奏过多首秦筝的代表作品并有幸蒙受过这四位专家的亲自指点。作为陕西筝人的笔者对陕西音乐总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通过会不断地学习,希望能为秦筝艺术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更希望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秦筝演奏家和优秀的秦筝作品,使秦筝这朵奇葩在民族器乐之林绽放新姿!